良渚地带已经形成了国家?看科学家怎么认为


良渚地带已经形成了国家?看科学家怎么认为


文章图片


良渚地带已经形成了国家?看科学家怎么认为


文章图片

【良渚地带已经形成了国家?看科学家怎么认为】
良渚地带已经形成了国家?看科学家怎么认为


良渚地带已经形成了国家?看科学家怎么认为今天小编就带大家一起走进历史 , 据悉在1937年12月24日 , 杭州沦陷 , 西湖博物馆被迫内迁 , 其中一位馆员除了必要的行李 , 还带了一份5万字的手稿 。 这个年轻人就是施昕更 。 颠沛流离中 , 他不忍舍弃的是良渚考古报告手稿 。

在2006年 , 也就是施昕更发现良渚遗址整整70年后 , 遗址范围内发现城墙遗迹 , 次年 , 良渚古城的存在得到确认 。 规模宏大的古城足以改写历史吗?在重大的发现和巨大的疑惑面前 , 良渚考古人员的考古思路和考古方法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 。

进入都邑考古阶段 , 考古不再是被动地发掘 , 需要更多主动的探索 , 考古不再是挖宝鉴宝 , 而是对环境、资源、历史、社会的全方位研究 。 这不是单一的考古学能够完成的 , 多学科的交叉碰撞 , 让良渚遗址考古迎来了成果最丰硕的十年和改写历史的重大发现 。

南城墙石石块被称为铺垫时是良渚城墙的基础 。 良渚古城的发现 , 这些铺垫时功不可没 , 地质学家和考古学家的深度合作也始于这些石头 。 据统计 , 良渚城墙下的铺垫石总面积达30万平方米 。 专家对四面城墙、五条探沟共计10526块铺垫石的岩性和形貌进行了全面鉴定和测量 , 并与周边山体的岩石进行了逐一比对 。 通过跨学科合作 , 一些单纯依靠考古学无法揭示的真相显现出来 , 绝大部分铺垫时是次棱和次圆状 , 表明他们没有受过河流的侵蚀 , 也非直接开采自基岩 , 应是采集自冲沟和坡脚的散石头 。

结合勘探结果、地质钻孔材料、遥感技术和地形分析 , 地质学家创造性地复原了良渚古城及周边的古水系 , 确认了主要石源区 , 推测出了运输路径 。 考古学家通过对铺垫石的采集、运输、铺装等流程进行模拟复原 , 推定出当时的运输工具为20根竹子的竹筏 , 推算出良渚城墙铺垫时的总工程量大约为8.4万公里 。

太湖平原地区的史前遗址多为人工堆筑的高墩 , 先民堆筑的高端往往会被后人继续加高沿用 , 使得该区域的地貌5000年来没有多大的变化 , 因此非常适合用数字高程模型来寻找本地的人工堆筑遗迹 。 尝试制作良渚古城数字高程模型 , 不料却有惊人的发现 。 这个由长条形遗址断续相接而成的框型结构 , 就是良渚的外郭 。 5000年前的城址规模如此之巨 , 其性质不免引发猜测 。 与此同时 , 考古人员在外郭城的美人地、莫角山的东侧和南侧等多个地点发现了少则数万斤、多则数十万斤的碳化稻谷 。 也就是说 , 彼时的两种不仅稻作农业发达 , 且有了城乡分别 。 同位素测定显示 , 良渚古城内发现的碳化稻米来自不同的产地 。 很难想象 , 这些来自不同产地、数量庞大的粮食是完全依靠平等互惠的原则交换获得的 。 专家推断 , 良渚很可能已经产生了类似贡赋的征收手段 , 这种征收手段已经属于国家行为 。 这个国家很可能控制着整个良渚文化区 , 良渚古城则是当之无愧的都城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