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在上篇文章中 , 小编讲解了地球的排气作用 。 从“稠云迷雾”到“碧野蓝天” , 地球最外层大气圈 , 是由气体和悬浮物质组成的复杂流体系统 。 它是由于地球的引力作用 , 在地球周围聚集的一个气体圈层 。
早期 , 地球的大气层与今天的大气层完全不一样 。 早期的大气层是由氢气、水蒸气、一氧化碳、甲烷、氨气等组成 。 它们来自火山的喷发和地热的排气是自身的大气 。
与太阳系其他星球的大气层——木星的大气层组成极其相似 。 在形成之初 , 水蒸气、二氧化碳充满在地球表面的10千米范围内 。 此时 , 大气的密度为220.5千克/每立方米 。
要知道 , 这个密度几乎达到液态水的1/4!由此可见 , 地球初期的大气层是稠云密雾的混沌世界 。 这种大气 , 对今天的生物来说是剧毒的!但却促进了某些细菌、蓝细菌的生长与繁衍 。
要知道 , 蓝细菌体内有叶绿素 。 在阳光的参与下 , 可以进行光合作用 , 从而制造有机物和释放出氧气 。
【从“稠云迷雾”到“碧野蓝天”,大气及大气圈是如何演化的?】因此 , 地球在30亿年前 , 就分异出厌氧的原核生物 , 蓝细菌开始光合作用 , 放出氧气 。 在20亿年前 , 藻类开始繁盛 。
地球早期的大气层中 , 氧气含量增加得很缓慢 。 到30亿年前 , 地球大气层中的氧气含量 , 只达到现今游离氧水平的0.1%!经过了漫长的10亿年 , 在20亿年前 , 这个数字才增加到1%!
直到10亿年前 , 它终于增加到了10%!同时 , 与此相反:大气层中的氢气、一氧化碳、氨、甲烷却在不断地减少 , 从而大气层的成分越来越接近如今大气层的组成成分 。
科学家表示:当大气层中 , 氧含量达到现在大气层中氧含量的1%时 , 氧气就可以出现在10 - 50千米的高空大气层中 。 特别是 , 在距离地表20 - 30千米的高空 , 游离氧的浓度最大 。
它们在太阳高能粒子流和宇宙射线等作用下 , 形成臭氧层 。 臭氧层 , 对太阳的紫外线、宇宙射线都会起到一种屏障作用 , 从而保护地球生物免受其害 。 这时候 , 海洋中大量藻类终于可以上升到海洋表面 , 它们得以繁衍和生长 , 从而释放出更多的氧气 。
科学家发现:大气圈是包围着地球的气体 , 厚度在几万千米以上 。 以地球表面的大气最稠密 , 向外逐渐稀薄并过渡到宇宙 。
因为 , 气体没有明显的上界 。 所以 , 大气密度和压力与温度和高度成反比 , 大气成分随高度不同而有差异 。 100千米高度以下气体 , 混合均匀称为:均匀层 。 均匀层以上称为非均匀层 。
大气中的水汽 , 来源于海洋、湖泊、江河、沼泽、湿地及植物表面的蒸发或蒸腾作用 。 整个地球大气层 , 像是一所高大而又独特的楼房 。
根据大气层的成分、温度、密度等物理性质 , 在垂直方向的变化 , 把这座楼分为5层 。 这5层楼 , 从下而上 , 依次是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暖层、散逸层!
对流层:位于大气圈的最下一层 , 紧贴地面 。 指空中8 - 18千米的高度 , 其厚度不到大气圈的1% , 但是集中了大气质量的3/4 , 大气水气的90% 。
对流层:受地球表面的影响最大 , 层内对流旺盛 。 大气中的主要天气现象:云雾、雨雪及冰雹等都在这里形成 。 因此 , 该层对人类影响最大!我们所说的大气污染 , 就是这一层 。
对流层的顶部 , 大约50千米高度为平流层 。 这层的气流运动相当平缓 , 主要以水平运动为主 , 因而没有剧烈的由于天气现象 , 是喷气式飞机飞行的理想场所!
平流层之上还有暖层、电离层 。 暖层顶部以上的大气层通称为散逸层!这里的空气十分稀薄 , 受地球引力的约束很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