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朝大部分陵墓为什么是一字排开建在咸阳塬上?


汉朝大部分陵墓为什么是一字排开建在咸阳塬上?

文章插图

“乐游原上清秋节,咸阳古道音尘绝 。音尘绝,西风残照,汉家陵阙”(唐·李白《忆秦娥·箫声咽》) 。咸阳塬西起武功漆水河畔,东至泾渭交汇处,包括武功、兴平、咸阳、泾阳、乾县、礼泉等地区 。汉朝大部分陵墓为什么一字排开在咸阳塬上?首先是因为汉代帝陵埋葬有严格的昭穆制度,其次是因为和咸阳塬的地势走向相关 。

“长安高阙此安刘,祔葬累累尽列侯”(唐·唐彦谦《长陵》) 。“昭穆制度”,就是古代宗庙的排列次序 。据《周礼·春官· 小余伯》载:“辨庙祧之昭穆 。”郑玄注曰:“自始祖之后,父为昭,子为穆 。”也就是说,始祖在宗庙中居中,以下子孙分别排列左右两列,左为昭,右为穆 。始祖之子为昭,始祖之孙则为穆;始祖孙之子又为昭,始祖孙之孙又为穆 。在昭穆的排列中,父子始终异列,祖孙则始终同列 。另外在墓地的葬位也同样以此为准分为左右次序 。

“千秋万古功名骨,化作咸阳塬上尘”(金·赵秉文《咸阳》) 。公元前200年,西汉王朝的开国皇帝汉高祖刘邦选定咸阳塬作为皇家陵园 。汉高祖陵与当年汉长安城中心的安门大街恰好处于同一南北轴线 。此后200多年间,西汉王朝的11位皇帝中,除文帝霸陵在西安东郊的白鹿原上,宣帝杜陵在西安南郊的少陵原上,其他9位皇帝的陵墓全部建在咸阳塬上 。他们的排列位置自东向西依次为:阳陵、长陵、安陵、义陵、渭陵、康陵、延陵、平陵和茂陵 。

其他网友观点

有句俗话,江南的才子,山东的将,咸阳塬上埋皇上!说的就是咸阳塬上的九座西汉帝陵!像金字塔一样屹立渭河北岸 。

从西向东分别是,武帝茂陵、昭帝平陵、成帝延陵、平帝康陵、元帝渭陵、哀帝义陵、惠帝安陵、高帝长陵、景帝阳陵 。

为什么这九座西汉帝陵会在咸阳塬上一字排开呢?


汉朝大部分陵墓为什么是一字排开建在咸阳塬上?

文章插图

1.位置显赫

咸阳塬地势较高,居高临下,背靠北山,南依渭河,隔渭河和中华龙脉终南山遥遥相对,而且坐北朝南,符合天子面南而治,山水俱阳,是理想的墓地!

秦咸阳宫当初选择这里,也是看上了山水俱阳的显赫位置,古话常说,上好的阳宅位置,也一定是极佳的阴宅位置,正所谓,能住人的地方,就能埋人 。

所以,当初在选择帝陵位置时,刘邦一眼便看上了渭河北岸的咸阳塬 。


汉朝大部分陵墓为什么是一字排开建在咸阳塬上?

文章插图

2.距离都城近,方便祭祀

古代社会,通常皇家墓葬区的选择,都不会离国都太远 。

一方面,一般帝王陵都有完备的管理机构,人员众多,像长陵当时就建有长陵邑,人口多达好几万 。距离国都较近,方便人员物资往来,也方便后世之人祭拜!

另一方面,帝陵规模宏大,需要大量的建筑材料和建筑工人,如果离都城太远,运输成本会非常高,而且也不利于对帝陵修建工程的管理 。

咸阳塬和汉长安城仅有一河之隔,通过渭河桥,即可将都城和帝陵联通,非常方便 。


汉朝大部分陵墓为什么是一字排开建在咸阳塬上?

文章插图

3.紧挨秦咸阳宫,方便取材

西汉初年,天下刚刚平定,国库空虚,人民疾苦 。刘邦对帝陵工程的修建,要求厉行节俭 。

但帝陵的修建规模,绝不仅仅是皇帝一个人的事儿,它是整个王朝显示统治权威的一部分 。规模宏大的帝陵有助于显示国家的强大,增强政权的合法性来源和人民的认同感,而且,还能震慑怀有不臣之心的人!

所以,就是刘邦想要节俭,朝臣们也是不会认同的 。但是,选址咸阳塬,就是个两全之策,既能最大限度的减轻财政支出,又能有源源不断的建材可用,还少了长距离运输的麻烦 。

秦咸阳宫就位于咸阳塬上,虽然,咸阳宫已经被项羽付之一炬,但秦咸阳宫规模超级宏大,岂是一把火能焚烧殆尽的,即使宫殿被烧毁了,但是仍然遗留下来了很多可以利用的建筑材料,这就极大的方便了帝陵的修建工作,可以就近取材 。

这就是,西汉帝陵在咸阳塬上一字排开的原因!

其他网友观点

【汉朝大部分陵墓为什么是一字排开建在咸阳塬上?】这个问题吗?有点深奥,首先了就是咸阳塬离长安成不是很远,其次了皇陵对风水要求非常严格,咸阳塬符合汉人的风水学 。最后了咸阳塬高于长安城,走居高临下得感觉,也许皇上死了也心里牵挂着他的国家 。为什么回大部分,这就是中国人的认祖归宗,中国古代帝陵都基本上很集中 。包括农村,到现在为止都是一个姓氏埋在一起 。个人关点,多多指教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