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今年过年期间 , 正当全国人民欢度新春的时候 , 我在社交媒体上刷到了一条有意思的评论:
“往年电视上拜年 , 都是祝全球各地华人新春愉快 , 今年可不能忘了天上的三位同胞哦!”
这里的“三位同胞” , 指的当然是搭载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执行航天任务的三位宇航员: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 。
2021年10月16号 , 神舟十三号升空 , 牵动着亿万中国人的心;
2022年4月16日 , 三位宇航员圆满完成任务 , 平安返回地球 , 长达半年的太空生活划上了完美的句号 。
自2003年杨利伟搭载神舟五号升空 , 至2022年神舟十三号“三人组”顺利返航 , 中国载人航天已经迈入第二十个年头 。
这二十年来 , 中国人迈出了多远的距离?作为中国人 , 有些故事你必须要知道 。
“863”计划 , 中国航天初具雏形
上世纪八十年代 , 为了配合我国发展高科技的战略需求 , 200多位科学家历时半年 , 制定出了涵盖航天技术在内的7大科学领域的“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 , 简称“863”计划 。
而这一计划的诞生 , 也成为了我国在载人航天领域奋起直追国际前沿的起点 。
自1992年起 , 我国载人航天工程正式得到批复 , 并确定了“三步走”战略 , 大致为:
第一步 , 发射载人飞船 , 开展空间应用实验;
第二步 , 利用载人飞船技术 , 改装并发射空间实验室;
第三步 , 建造属于我们中国人自己的空间站 。
此后十年 , 我们中国的航天先驱者 , 开始了攻克载人航天课题的独行苦旅 。
我们的载人航天研究 , 在当时到底有多艰难呢?
要知道 , 在上世纪九十年代之前 , 哪怕放眼全球 , 能够实现载人航天活动的国家 , 也只有美苏这两个超级大国而已 。
每个项目的开展 , 都需要两个重要的抓手来支持 , 资金和技术 , 载人航天同样不例外 。
众所周知 , 载人航天是将地球人送入太空 , 需要极其高标准的前期准备工作 , 稍有不慎 , 便会导致宇航员在可怕的真空环境中顷刻丧命 。
1961年 , 苏美先后实现各自国家载人航天“0的突破” , 但此前都出现过失败案例 , 苏联宇航员邦达连科 , 便在一次意外中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
不仅如此 , 载人航天的研究开展 , 同样存在着巨大的资金需求 。
而这对于处于改革开放初期的我们来说 , 又是一座大山 。
自1992年项目批准起 , 整整十年的时间 , 中国第一批载人航天先驱者呕心沥血 , 将科研工作当成了生活伴侣 。
十年间 , 神舟系列航天飞船四次发射 , 无人试飞全部成功 , 中国人的在航天领域的进步速度 , 再次震惊了全世界 。
如果说 , 四次无人试飞的成功只是吸引了西方人惊讶的目光 , 那神舟五号载人飞船航天任务的圆满完成 , 堪称惊掉了欧美各国的下巴 。
推荐阅读
- 神舟十三号!取得圆满成功,返回地球。
- 宇航员积攒了半年的排泄物,足足有400斤,带回地球还是丢到太空?
- 乙肝药物发现,维生素D受体,可为HBV核心启动子活性新型调节剂
- 为什么中国宇航员回家走陆路,而美国总走水路?缓落技术有差距?
- SpaceX:5天之内我们要发射军事卫星,飞船溅落,还有新的载人任务
- 1973年,我国曾计划载人飞天,宇航员都选好了,最后为何放弃了?
- 一小撮月壤在美国拍卖,成交价50万美元!为什么月壤会流落民间?
- 芭比娃娃进入太空,太空之旅可以“镶金”?
- 对接成功!4名私人宇航员抵达国际空间站,最小的53岁最大的71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