征婚|中国人是如何开始公开征婚的

前不久,一本专于搜集婚姻文献的新书《老画报里的婚恋故事》出版,从中可看到,上到文化名流,下到平民百姓,都在这件“终身大事”上展现出了众生百态 。在无法绕开婚恋的年代,再去看现代婚姻出现初期的故事,奇葩也好,惊艳也罢,都可以让人思考 。
72年前的今天,1950年4月13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简称《婚姻法》)通过审议,标志着1949年以来第一部《婚姻法》诞生 。《婚姻法》规定,“废除包办强迫、男尊女卑、漠视子女利益的封建主义婚姻制度”,“男女婚姻自由、一夫一妻、男女权利平等、保护妇女和子女合法利益” 。
现代意义上的婚姻第一步从媒妁之言变为心动、表白,或介绍、相亲 。
对今天的人来说,在社交平台上脱单、相亲乃至征婚都是一件比较平常的事情,而数字网络的发展使我们增加了快速结识陌生人的可能性,单身者也可以通过兴趣、外貌、地域、职业或性格等特征筛选“对象” 。连时下最热的MBTI(指一种人格测试),可能也会成为标记自身性格、打听对方性格的方式 。
征婚|中国人是如何开始公开征婚的
文章图片

《胭脂扣》(1987)剧照 。
而在现实生活中,相信单身多年的读者朋友们被家长催着相亲的次数也不少,但是在上世纪初,公开征婚还是个绝对的新鲜事物 。因为公开征婚其实是现代社会的产物 。(传统社会也有征婚,但一般面向的只是本地熟人社会,而不是向更大的、还未形成的陌生人社会公开)
由于民国时期处于传统社会和现代社会的交接点上,随着征婚现象的普及,婚姻状况衍生出了千奇百怪的姿态,自由恋爱与包办婚姻共存、新式婚礼和“妻妾成群”并行 。这些故事都通过画报资料成为了民国社会风俗史的一部分 。
征婚|中国人是如何开始公开征婚的
文章图片

《老画报里的婚恋故事》,周利成编著,广西师大出版社,2022年2月 。本文资料参考自该书 。
征婚新风潮:
“大男子主义”遗迹和奇葩广告
对于上世纪初的国人来说,在过去“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浸染下,征婚启事的出现无疑是个激进大胆的新事物 。
最早大胆使用这一形式的文化名流,是蔡元培和章太炎,从这两个人身上就能体现出民国时期新旧价值观交替杂糅的特征 。蔡元培的征婚启事比较现代开放,对待女方的态度比较平等,要求女方识字、不得缠足,男方保证不会纳妾,如果婚姻不和谐二人可以离婚,在现代观念还没有普及的二十世纪初,蔡元培的这些征婚要求可谓十分大胆激进 。而章太炎的征婚启事就“大男子主义”得多,他的征婚启事发表在1912年北京的《顺天时报》上,在地域上章太炎要求湖南湖北人最佳,北方女子不在考虑范围之内,然后声称“人之娶妻当饭吃,我之娶妻当药用”,要求女方不得沾染学堂里那些平等自由糟粕价值观,必须要有从夫之美德 。
征婚|中国人是如何开始公开征婚的
文章图片

关于章太炎征婚的报道文章 。图片来自《老画报里的婚恋故事》,下同(剧照除外) 。
征婚|中国人是如何开始公开征婚的
文章图片

蔡元培与第二任妻子黄仲玉 。
虽然槽点重重,但对于那个时代而言,敢于在社会上公开征婚,已经是很开放的做法了 。
在这些社会名流的推进下,公开征婚渐渐变成大众行为 。这些征婚启事风格各异,有的言简意赅,直接说明要求,有的则附庸风雅,写一首短诗甚至长文 。不过想来后者用于征婚的效果应该不会特别理想,联想一下今天如果有人在微信上连发几千字的小作文,应当是个挺讨人嫌的行为 。
征婚|中国人是如何开始公开征婚的
文章图片

《半生缘》(1997)剧照 。
除了形式,民国时期大众征婚广告的需求也是奇葩百出 。例如1926年的《申报》披露了一则绝对奇葩的征婚广告,这条征婚启事由一位男子发出,该男子“25岁,曾卒业于美国著名大学,得有文学士学位,现任武汉某专校教授”,要求女方“年龄自18至23岁,籍贯不论,须身家清白,但人品只求面无麻子、身无斑点”,可能这个人对于身体不能有瑕疵这一点极为偏执,竟然在征婚启事的最后写着“自问具有以上之资格者,请开明详细履历,随附最近之全身裸体照片,函寄武昌邮政总局拣信处转交” 。
有谁会直接向对方寄出自己的裸照呢?这则征婚启事估计肯定是不会得到任何回信,如果放在今天,这位文学教授肯定会在社交媒体上成为大众口诛笔伐的笑柄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