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连解毒汤加减治盆腔炎医案

女性内生殖器官及其周围的结缔组织、盆腔腹膜发生炎症时称为盆腔炎 。主要包括子宫内膜炎、输卵管炎、输卵管卵巢囊肿、盆腔腹膜炎 。炎症可局限于一个部位,也可同时累及几个部位,最常见的是输卵管炎、输卵管卵巢炎 。
本病多发于性活跃期,其病原体有两个来源:内源性主要来自原寄居于阴道内的菌群,外源性主要为性传播疾病的病原体,可沿生殖道上行蔓延,或经淋巴、血液、直接蔓延 。本病有急性、慢性两类 。
急性盆腔炎的常见症状为下腹痛、发热、阴道分泌物增多 。若在急性期未能得到彻底治愈,可转为慢性盆腔炎,表现为下腹部坠胀、疼痛及腰骶部酸痛,常经久不愈,反复发作,导致不孕、输卵管妊娠、慢性盆腔痛,影响妇女健康 。
中医古籍无盆腔炎之名,根据其临床特点,可散见于“热入血室”、“带下病”、“经病疼痛”、“妇人腹痛”、“症瘕”、“不孕”等病证中 。本病的病因病机,急性期多为热毒火盛或湿热淤结,治疗上清热解毒利湿,慢性期多为气滞血瘀、寒湿凝滞、湿热淤结、气虚血瘀,治疗上除中药内服,还可以外治,酌情选用中药制剂灌肠、理疗、针灸、离子透入等法 。
【临床应用】
林氏采用中药黄连解毒汤加减保留灌肠治疗慢性盆腔炎141例 。年龄21~42岁,平均29.3岁 。病程最短3个月,最长10年,以6个月至5年者居多 。临床表现为下腹一侧或双侧疼痛,腰骶酸胀下坠,白带量多,劳累或性交后及经期前后症状加重,结合妇科检查及B超所示确诊 。
治疗方法:黄连解毒汤加减,方用:黄柏、黄芩各10g,黄连15g,虎杖30g 。加水600ml,浸泡6h,浓煎100ml,于37℃时保留灌肠,1日1剂,10次为1疗程 。
疗效标准:治愈:自觉症状消失,盆腔检查无压痛,B超检查正常 。显效:自觉症状消失,盆腔检查轻压痛或无压痛,B超检查液性暗区消失或缩小 。有效:自觉症状减轻,盆腔检查轻压痛,B超检查液性暗区缩小 。无效:症状改善不明显,盆腔检查与治疗前无变化,B超检查与治疗前相似 。
治疗结果:经3或4个疗程治疗,治愈88例,占62.4%;显效33例,占23.4%;有效20例,占14.2%;无效者0例 。
按:黄连解毒汤方中黄连、黄芩、黄柏清热解毒利湿,加虎杖活血通经止痛,并有导滞泻下作用,全方共奏清热解毒、利湿逐瘀之效,西医学认为黄柏、黄芩、黄连对各类杆菌、溶血性链球菌、厌氧菌有抑制病原体生长作用,能中和毒素,增强机体的免疫功能,而虎杖有促进血流,改善组织营养,增强细胞的免疫和提高吞噬细胞能力,促进炎性渗出物的吸收,因而起到消炎止痛、化瘀等作用 。通过灌肠给药,药液直接被直肠黏膜吸收,能促进血液循环加速,改善了组织营养,降低了毛细血管通透性,减少炎症的渗出,有利于抑制结缔组织增生,加速包块的吸收,又避免了苦寒药对胃肠刺激,所以不但简单易行,而且疗效满意,值得试用 。
【病案举例】
温某某,女,28岁,2002年10月11日就诊 。自述行人工流产术4天后,即见右下腹持续性疼痛,恶寒发热,白带呈脓样,有异常臭味,尿频、尿急、尿痛,舌苔黄,舌质红,脉数 。查左下腹压痛明显,反跳痛存在 。体温:38.6℃,血常规:wbc:15.6×10l,n0.84,L:0.26,尿常规:蛋白(+),WB(+++)诊断:急性盆腔炎 。产后邪毒内蕴,热毒炽盛,气滞血瘀所致,治宜泻热解毒,佐以理气活血,投以黄连解毒汤,处方:黄连10g,黄芩10g,黄柏12g,栀仁10g,银花15g,连翘15g,蒲公英30g,川楝子15g,柴胡10g,赤芍12g 。每日1剂半,水煎,分3次服,服药后症状明显好转 。体温:37.6℃,血常规:Hb:112g/L,w:9.6×10°/L,N0.71,L:0.29,RBC:3.65×102/L,尿常规:未见异常 。原方再进服5剂,症状基本消失,续以益气滋阴,清热解毒,方用知柏地黄汤加太子参、蒲公英、连翘、银花调治7天,随访未再发作4 。
【黄连解毒汤加减治盆腔炎医案】按:本病是由于人工流产后胞腔空虚,感受温热邪毒,热毒炽盛兼以气滞血瘀而致 。以黄连解毒汤泻热解毒,并用银花、连翘、蒲公英以增强清热解毒之功,又加柴胡、川楝子赤芍理气活血,对症用药,故能取得满意疗效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