逍遥散加减治痛经医案、配方

痛经
妇女在行经前后,或正值行经期间,小腹及腰部疼痛,甚至剧痛难忍,并随月经周期发作 。可发生于子宫发育不良、子宫过于前屈和后倾、子宫颈管狭窄、盆腔炎、子宫内膜异位症等疾病 。痛经的发生主要是气血运行不畅,即所谓“不通则痛” 。在临床上一般分为气滞血瘀、寒湿凝滞、气血虚弱、肝肾亏损等证型,以气滞血瘀最为多见 。痛经虽有气滞血瘀、寒凝血瘀、气血两虚不同证型,但均为冲任经脉不利,气血运行不畅,不通则痛 。逍遥散其性平和,不偏寒热,疏中有敛,泻中有补,有疏肝健脾、和血调经之功,气行则血行,血行则经自调,经调而痛自止,正合痛经的基本病理 。临床可根据痛经的偏寒、偏热、偏虚、偏实之不同随症化裁 。
【临床应用】
1.王氏以加味逍遥散治疗痛经25例25例中,年龄最大38岁,最小17岁 。痛经时间最长20年,最短3个月 。临床以经期或行经前后出现周期性小腹疼痛或痛引腰骶,甚则剧痛昏厥为主症 。服药时间最长2个月,最短1个月基本方加味逍遥散:当归10g,白芍15g,柴胡10g,茯苓15g,白术10g,生姜3片,薄荷6g,丹参15g,甘草5g 。经期开始服药,日1剂 。至净后服丹栀逍遥丸,每日早晚各1次,每次10g,淡盐水冲服,连服1个月 。治疗结果:20例显效(临床症状消失,月经正常来潮,无疼痛),4例好转(临床症状明显减轻,小腹部还有轻微疼痛),1例无效(临床症状无改善)
2.吴氏以逍遥散加味治疗功能性痛经68例凡行经前后或经期出现下腹及腰骶部疼痛,严重时伴恶心呕吐、腹泻甚至晕厥,影响工作及生活,需要医治者称痛经无盆腔器质性病变者为功能性痛经 。以逍遥散为基础方加味治疗功能性痛经68例,取得较满意的效果 。
本组68例均符合中医高等医药院校《中医妇科学》(五版教材)痛经诊断标准 。年龄13~40岁,其中<20岁30例,21~25岁25例,26~30岁10例,30~35岁2例,36~40岁1例;疼痛时间持续数小时者20例,持续1~2天者40例,持续3~4天者8例;病程3个月~1年15例,1~5年20例,5~10年25例,10年以上8例 。治疗基本方:柴胡、当归、生芍、炒白术各10g,茯苓12g,生姜、薄荷(后下)各2g,炙甘草5g 。瘀象明显者加川芎、丹皮、桃仁、红花、三棱、莪术、蒲黄、五灵脂;胀痛甚加刘寄奴、独活、乳香、没药;寒凝者加桂枝、乌、、
药、附子、艾叶;肝肾不足者加熟地、阿胶、龟板、枸杞、萸肉;气血虚弱者加人参、黄芪、鸡血藤;有湿热者加蒲公英、银花、连翘、山栀、黄柏 。上药水煎服,日1剂,治疗3个月为一疗程,可治疗3个疗程 。疗效标准,根据1998年12月由上海中医药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上海市中医病证诊疗常规》第1版中的痛经的疗效评定 。疼痛消失持续3个月经周期为治愈;疼痛减轻或疼痛消失,但不能维持3个月经周期为好转;疼痛未见改善为未愈 。治疗结果,治愈48例(70.58%),好转16例(23.53%),未愈4例(5.88%),总有效率为94.12%
【病案举例】
1.林某,女,17岁,未婚 。1990年5月30初诊 。患痛经已3~4个月,诊时经水将临 。于行经前后小腹部疼痛,痛至昏厥,腰臀酸楚,月经量少,先后无定期,色黑有血块,胸闷,口苦,舌质红,苔薄黄,脉细弦 。此乃气滞血瘀,即投以基本方水煎服,每日1剂,服至经净 。净后服丹栀逍遥丸,每日早晚各1次,每次10g,淡盐水送服,连服1个月 。下次月经水正常来潮,已无痛经,随访至今未再复发 。
2.林某,女,38岁,已婚 。1991年3月8日初诊 。患者痛经20余年,经多家医院诊治均未见效,近月来明显加重,来诊时正值经期,面色无华,脐下疼痛,如针刺状,寒热交作,经量不多,色紫,经前乳胀,舌质淡,苔薄白,脉细 。此乃肝气郁滞,血行瘀阻,治宜理气活血调经,即投以基本方水煎服,日1剂,服至经净 。另嘱经净后服丹栀逍遥丸,每日早晚各1次,每次10g,淡盐水送服,连服1个月 。199年4月10日访视患者,上述症状已明显改善 。效不更方,继服丹栀逍遥丸1个月,至今未再复发 。
【逍遥散加减治痛经医案、配方】3.王某,27岁,教师 。1995年4月27日诊 。2年前因产后情志不舒,气血瘀滞,阻于冲任,始则恶露少而小腹痛,继则经色黑,下瘀块,经来小腹胀痛,痛甚则昏厥,伴有头晕,口苦,胸闷,叹息,右胁时痛,舌红,苔薄黄,脉弦 。证属肝郁气滞化火,治以疏肝健脾,调经止痛,凉血泻火方用逍遥散加减:白芍、白术、茯苓、杜仲、郁金各15g,柴胡、丹皮、栀子、香、、 。。
附、五灵脂、蒲黄各12g,当归10g,甘草5g,水煎服,日1剂 。服药7剂,月经来潮,下血块较多,仍小腹胀痛,腰部酸痛 。继服5剂小腹胀痛消失,经量减少,仍头晕、倦怠乏力,于前方去五灵脂,加黄芪、党参,5剂后诸症消失第二个月经周期前1周,患者再诊,处以逍遥散加郁金、香附、山药、黄芪,又服药10剂,再无痛经之忧,至今未复发 。
4.薛某,女,21岁,未婚,2000年1月20日初诊 。初潮半年后见行经腹痛,随小指大块状物排出缓解 。行经时伴有怕冷、恶心、腹泻等症状,迄今1年余 。曾在经期服用止痛药,但痛经症状未有改善 。刻下行经后23天,尚无预感,舌偏淡,边尖红,有瘀斑,苔腻,脉弦 。月经史:15岁初朝,周期30天,经期5天左右 。妇检(肛检):外阴未婚式,发育正常;子宫中位,大小正常;双侧附件正常 。诊断:中医诊为痛经;西医诊为功能性痛经(原发性痛经) 。辨为肝郁血瘀冲任失调治宜疏肝解郁,活血调经 。处方:柴胡、当归、炒白术、白芍、三棱、莪术、炒蒲黄、青皮、五灵脂各10g,熟地、茯苓各12g,薄荷(后下)2g,甘草6g 。水煎服,日1剂 。连续服用3个月,腹痛及伴随症状消失 。
5.患者,女,32岁,于1999年7月5日来诊 。患者述痛经5年,症见经前小腹部胀痛,伴胸闷,乳房胀痛,烦躁易怒,腰痛,行经量少,血色紫黯,有血块,行经后疼痛减轻,舌质红舌边有瘀点,脉沉弦 。证属气滞血瘀,故予逍遥散加味,以疏肝解郁,调经理气 。处方:柴胡9g,白芍g,炙甘草6g,薄荷10g,丹皮10g,枳实12g,益母草20g,木香10g,五灵脂10g,水煎,每日上剂 。连服5剂,于8月份月经来潮,经前腹痛减轻,但余症仍存,效不更方,继服10剂9月份月经来潮,经前腹痛消失,余症亦消失,病愈 。
6.患者,女,19岁,未婚,工人,1994年7月20日初诊自述每逢经期小腹疼痛难忍,伏卧屈膝,双手紧按,脉沉而迟 。
临床诊断:中医:痛经(胞宫寒凝气滞);西医:痛经(原发性痛经) 。治以温经散寒,化瘀通络,投逍遥散加味,每日1剂,煎汤约500ml,分2次口服 。2剂后经血畅行,其症减轻,调治1周告愈 。1年后随访未复发 。
7.王某,27岁,已婚,未孕,干部,1996年5月17日初诊 。患痛经5年,末次月经5月16日,经水已行,少腹剧痛,经量不多,经色紫黑,成块,手足发热,经前乳胀,伴有头痛,乏力,食欲不振,舌苔薄,舌边青紫,脉细弦 。妇科检查无异常 。曾口服镇痛、镇静药物治疗均无效 。西医诊断:原发性痛经 。中医辨证为气滞血瘀之痛经,即投以逍遥散加味2剂,药后疼痛减轻,守方加减又进4剂,经来正常疼痛消失 。为巩固疗效,隔日1剂,共服12剂,未再复发 。
按:原发性痛经属中医“痛经”或“经行腹痛”之范畴,是妇科常见病之一,应根据月经的周期、颜色、经量、质地及相关的全身症状辨证分型,首先分清寒热虚实 。《格致余论》:“将行而痛者,气之滞也,来后作痛者,气血俱虚也 。”经停后精血不再下注,阴血渐充则痛渐止 。如为瘀血内停,络脉不通,则每逢经行时瘀随血动,欲行不得,因而作痛,甚则腰腹痛剧烈难忍,经停则瘀静,疼痛自止 。经停后积郁之气已疏,症状则逐渐消失,但均为暂时缓解,一到时机,一遇气候变化则又发作如旧,如此形成周期性发作 。实者多痛于经前或经期,且多刺痛或胀痛,痛时拒按,经通而痛自减;虚者多痛于经后或经期将净时,腰酸隐痛,大都喜按;得热痛减属寒;得热痛剧为热 。方中柴胡疏肝解郁,并配当归、白芍养血柔肝为主药;白术、茯苓为辅药,以健脾祛湿,使运化有权,气血有源;佐以生姜辛散,既可助柴胡以解郁,又可助茯苓、白术以和中;佐以薄荷,助柴胡散肝郁而生之热;炙甘草为使药,益气补中;配白芍缓急止痛 。此方既疏肝解郁,养血活血,又兼理冲任,立法全面,用药取效较捷,如能随证加减收效更佳 。
刘某,19岁,未婚 。自15岁月经初潮开始逢临经则小腹胀痛,乳房胀痛,呕吐,形寒乏力,脉细,苔薄辨证为肝气上逆,胃失和降 。用逍遥散去薄荷,加桂枝、香附、元胡、川芎、失笑散等温运理气活血之药,经行腹痛乳胀减轻,呕吐亦止 。凡肝郁性痛经,用上方加减后使肝木条达气血运行正常,不仅经行期间腹痛减轻,还可以使经水畅行,经期正常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