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由于许多国家或组织均开发并出台了针对不同系统层级的碳足迹核算标准 , 所以目前碳足迹标准种类较多 。
碳足迹的概念
“碳足迹”的概念源自于“生态足迹” , 主要以二氧化碳排放当量(CO2 equivalent , 简写成CO2eq)表示人类的生产和消费活动过程中排放的温室气体总排放量 。 相较于单一的二氧化碳排放 , 碳足迹是以生命周期评价方法评估研究对象在其生命周期中直接或间接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 , 对于同一对象而言 , 碳足迹的核算难度和范围要大于碳排放 , 其核算结果包含着碳排放的信息 。 关于“碳足迹”的准确定义和理解仍在不断发展和完善 , 不同的学者或者组织 , 对于“碳足迹”的概念和内涵各有侧重 , 其中学者更多从生命周期评价角度来定义 , 而机构组织则主要按照其评价对象背景和职能来定义 , 表1-1和1-2分别汇总了学者和组织机构对于“碳足迹”的概念和定义 。 目前碳足迹可以按照其应用层面(分析尺度)分成“国家碳足迹”、“城市碳足迹”、“组织碳足迹”、“企业碳足迹”、“家庭碳足迹”、“产品碳足迹”以及“个人碳足迹” 。
“产品碳足迹”是指某一产品在其生命周期过程中所导致的直接和间接的CO2及其他温室气体(以CO2排放当量的形式表示)排放总量 。
碳足迹的核算方法
生命周期评价方法(Life cycle assessmentLCA)作为一种评价工具 , 主要应用于评价和核算产品或服务整个生命周期过程 , 即从摇篮到坟墓的能源消耗和环境影响 。 从摇篮到坟墓一般指的是从产品的原材料收集到生产加工、运输、消费使用及最终废弃物处置(ISO1998) 。 目前比较常用的生命周期评价方法可以分为下列三类(依据方法的系统边界设定和模型原理):
(1)过程生命周期评价(Process-basedPLCA) , 该方法是最传统的生命周期评价法 , 同时仍然是目前最主流的评价方法(ISO199SETAC19931998) 。 根据ISO颁布的《生命周期评价原则与框架》(ISO14040)(ISO1998) , 该方法主要包括四个基本步骤:目标定义和范围的界定、清单分析、影响评价和结果解释 , 而每个基本步骤又包含一系列具体的步骤流程 。 过程生命周期评价方法 , 采用“自下而上”(bottom-up)模型 , 基于清单分析 , 通过实地监测调研或者其实他数据库资料(二手数据)收集来获取产品或服务在生命周期内所有的输入及输出数据 , 来核算研究对象的总的碳排量和环境影响 。 对于微观层面(具体产品或服务方面)的碳足迹计算 , 一般釆用过程生命周期法居多 。 该方法优势在于能够比较精确地评估产品或服务的碳足迹和环境影响 , 且可以根据具体目标设定其评价目标、范围的精确度 。 但是由于其边界设定主观性强以及截断误差等问题 , 其评价结果可能不够准确 , 甚至出现矛盾的结论 。
(2)投入产出生命周期评价(Input-outputLCAI-OLCA):克服过程生命周期评价方法中边界设定和清单分析存在的弊端 , 引入了经济投入产出表 , 这个方法又称为经济投入产出生命周期评价(Economicinput-outputLCAEIO-LCA) 。 此方法主要采用的是“自上而下”(up-bottom)模型 , 在评估具体的产品或服务的环境影响时 , 首先‘自上’表示需要先核算行业以及部门层面的能源消耗和碳排放水平 , 此步骤需要借助于间隔发表(非连年发表)的投入产出表 , 然后再根据平衡方程来估算和反映经济主体与被评价的对象之间的对应关系 , 依据对应关系和总体行业或部门能耗进行对具体产品的核算 。 该方法一般适用于宏观层面(如国家、部门、企业等)的计算 , 较少应用于评价单一工业产品 。 该方法优势在于能够比较完整地核算产品或者服务的碳足迹和环境影响 。 但是该方法的评估受到投入产出表的制约 , 一方面时效性不强 , 因为该表间隔数年定期发布 , 另外表中的部门不一定能够很好与评价对象相互对应 , 故而一般无法评价一个具体产品 , 同时也不能够完整核算整个产品生命周期的排放(运行使用和废气处理阶段均不核算) 。
推荐阅读
- 开普勒望远镜发现了一个外星巨型结构?如果是真的,那麻烦就大了
- 体温越低,寿命越长?中科院研究发现:想长寿,低体温很重要
- 神舟十三号3名航天员即将返航,或将面临三大难题,看完让人心疼
- 长颈鹿如何进化出长脖子的,动物界的高血压,有好处也有坏处
- 细思极恐!四种“巧合”让科学家认为太阳系是被精心设计出来的
- IPCC发布最新气候报告:再不把全球变暖限制在1.5℃,就来不及了
- 不戴夜视镜,也能裸眼看见红外光!
- 地球上的森林面积增加1倍后会发生什么?科学家:人类将难以承受后果
- 南冰洋正在吸碳,年碳吸收量多约5.3亿吨,全球变暖是谣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