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枝茯苓丸加减治盆腔炎医案、配方
盆腔炎
盆腔炎是妇科常见病、多发病,包括子宫内膜炎、输卵管炎和输卵管、卵巢脓肿,以及扩散后产生的盆腔腹膜炎盆腔炎多为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链球菌等细菌感染造成的较为广泛性或局限性的炎症病灶 。本病属中医学“痛经”、“带下”、“癥”等范畴 。其病因多端,经期、人工流产、产后胞脉空虚正气不足,湿热之邪乘虚侵袭,留滞下焦及冲任二脉而发为急性盆腔炎 。若不及时治疗或治之有误,加之湿性黏滞,缠绵难愈,本病常迁延日久,反复发作,转为慢性盆腔炎 。其病机为日久寒湿之邪相夹,痰瘀互结,损伤冲任胞宫脉络而致气血失调 。邪气与气血相搏结,留而不去,瘀阻胞脉而致女性生殖器及周围结缔组织盆腔腹膜发生炎症、粘连、积块,渐而成瘕 。治法应遵循非温不化、非破不行、非行不散的原则 。
【临床应用】
陈国珍以桂枝茯苓丸为主化裁治疗 。药物组成:桂枝12g,茯苓15g,牡丹皮12g,赤芍10g,桃仁10g 。湿热阻滞型治宜清热利湿、行气止痛,上方去桂枝加红藤、败酱草各30g,柴胡10g,泽泻15g伴盆腔炎性包块者加黄芪30g,三棱、莪术各15g,偏寒者加香附、川楝子各10g 。寒湿痰瘀凝滞型治宜温经散寒、燥湿化痰、理气活血化瘀,用桂枝茯苓丸加苍术、白芥子各15g,穿山甲10g1个月为1 。。
个疗程,一般治疗3个月 。治疗盆腔炎40例,年龄在22~46岁之间,以35~43岁为多见 。病程最短3个月,最长反复发作6年 。有急性盆腔炎病史者25例 。B超提示有炎性包块者21例,有3~5次人工流产史28例,经期、产后不洁性生活者7例,慢性盆腔炎致输卵管粘连阻塞而不孕者3例 。以桂枝茯苓丸为主化裁治疗 。治愈:症状及体征均消失,B超检查盆腔无包块,无积液者26例,占65%;显效:症状及体征明显好转,B超检查盆腔包块缩小1/2以上者11例,占27.5%;有效:症状及体征较前有好转,B超检查盆腔包块缩小1/3~1/2者2例,占5%;无效:症状及体征无好转,患者不坚持服药者1例,占2.5% 。
杨慧颖运用桂枝茯苓胶囊每次3粒,每日3次,饭后服用,3个月为1个疗程,经期停服 。治疗2000年1月~2006年1月妇产科门诊收治的慢性盆腔炎,均有性生活史,年龄20~51岁,其中20~30岁60例,30~40岁28例,40~51岁1例;已婚82例,未婚18例;病程最长5年,最短1年 。均口服桂枝茯苓胶囊治疗 。疗效标准:治愈:自觉症状消失,双合诊子宫体无压痛,附件区无明显增厚,增粗及压痛,B型超声显示盆腔积液消失,盆腔包块消失,宫腔无粘连;显效:自觉症状消失,双合诊子宫体无压痛,附件区稍增厚,无压痛,B型超声显示积液消失或少量包块缩小明显;有效:自觉症状消失,双合诊子宫体轻压痛,附件区稍增厚,有轻度压痛,B型超声显示积液消失或少量,包块缩小不明显;无效:与治疗前相比无变化 。结果:附件包块有效率97.29%,子宫内膜炎有效率87.50%,盆腔积液有效率94.44%,总有效率98% 。
陈万秋以大黄牡丹皮汤、红藤煎和桂枝茯苓丸加减为主 。药物组成为:大黄、牡丹皮、红藤、赤芍、桂枝、茯苓、桃仁等,具体用药时曾随症加味 。有炎块者,加乳香,没药;子宫粘连固定、炎块难消者,恐一般活血祛瘀之剂不易奏效,可用破血祛瘀之三棱、莪术、穿山甲、路路通;下腹痛甚或痛经者,加延胡索、川楝子等;两胁及乳房胀痛者加香附;带下黄稠、腻、有湿热之象者,加蒲公英、败酱草、泽泻、薏苡仁 。治疗期间如无特殊情况,一般不用其他药物及疗法 。疗程:治疗30天为1个疗程,1个疗程结束时进行复查 。治疗盆腔炎22例,均为门诊病人,由妇科确诊后来本科就诊,本组病例基本上具备以下特点:下腹部一侧或双侧疼痛,伴腰痛或腰骶坠痛等症状,且常在劳累或性交后及月经前后加重或月经不调,或伴有继发性不孕史 。妇科检查:一侧或双侧附件增厚或呈条索状,有触痛或有子宫粘连固定,活动受限或B超检查盆腔有炎性包块 。发病年龄:22例均已婚,年龄23~30岁者2例,31~40岁者17例,41~50岁者2例,50岁以上者1例,以生育期为多 。发病原因:病因起于产后、流产后感染者9例,月经期不注意卫生、游泳、沐浴、同房者5例,手术后1例,余者病因不详 。病程:在6个月以内者3例,6个月~1年者9例,1~3年者5例,3~5年者4例,5年以上者1例 。
既往治疗情况:22例患者来本门诊前均用过抗生素,15例使用过理疗、组织疗法,7例服用过中药汤剂及中成药疗法,效果均不显著 。
症状及检查:所有患者来门诊治疗时皆有一侧或双侧下腹疼痛,伴有腹痛或腰骶坠者16例,伴有月经不调者9例,经常伴有低热者2例,有不孕史者1例 。多数病人在劳累及月经前后加重,有性交后疼痛者3例,有带下异常者6例,有痛经者3例 。其他症状有两胁及乳房胀痛、胸闷等 。妇科检查:子宫粘连固定者3例,附件增厚、触痛者19例,B超检查有炎性包块者4例 。以大黄牡丹皮汤、红藤煎和桂枝茯苓丸加减治疗 。疗效标准:①临床治愈:症状全部消失,妇科及B超检查(如压痛、附件增厚、子宫粘连固定、盆腔炎块等)体征全部消失,治疗前不孕,治疗后怀孕者;②显效:临床症状消失,妇科及B超检查,附件增厚消失,炎块大部消失,子宫周围粘连固定减轻;③好转:临床症状大部已除,附件增厚减轻,炎块缩小1/2以上;④无效:症状与体征治疗前后无变化 。治疗结果:根据以上标准,22例中,1个疗程痊愈者5例,2个疗程痊愈者9例,3个疗程痊愈者2例,显效4例,好转2例,无一例无效 。
董晋莉等中药内服以张仲景名方当归芍药散为基础方,其中当归10g,赤、白芍各15g,川芎10g,茯苓15,白术10g,泽泻10g,桂枝10g,牡丹皮10g,桃仁10g,败酱草30g,薏苡仁15g,蒲公英30g,生黄芪30g,临床随症加减 。水煎服,每日1剂,每日2次,10天为1个疗程 。保留灌肠:中药灌肠以清康灌肠液(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制剂室生产,主要成分为蒲公英、败酱草、白花蛇舌草、三棱、莪术等)治疗 。行离子导人治疗,每次20min,10天为1个疗程,共治疗3个疗程,经期停用 。治疗的患者均为2005年6月~2006年10月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妇科门诊患者 。临床表现、妇科检查、盆腔超声检查符合慢性盆腔炎的诊断标准 。年龄20~45岁,以25~38岁者居多(32例);病程4个月~3年 。临床症状:40例均有下腹疼痛症状;此外,腰骶酸坠痛25例,白带增多者23例,月经失调20例,痛经5例,伴不孕症2例 。妇科检查:子宫粘连固定7例,附件增厚12例 。超检查有炎性包块(附件边界不清,实质不均暗区)26例 。采用张仲景名方当归芍药散合桂枝茯苓丸加味辅以中药保留灌肠治疗 。疗效判定标准: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 。治疗结果:痊愈21例,显效8例,有效7例,无效4列,总有效率90% 。
吴晋峰运用内服桂枝茯苓丸合芍药甘草汤:桂枝6~10g,赤芍、茯苓各12~15g,牡丹皮9~12g,桃仁10~12g,白芍15~30g,甘草9g,加水500ml,煎成200ml,分2次服 。灌肠法:再煎上方,取药液100ml,温热时加入庆大霉素16万U及0.5%普鲁卡因20ml,保留灌肠,每日1次,肠内保留2h以上 。疗程:连续用药7天为1个疗程,中间休息3天(休息期间仅服中药停止灌肠),共治3个疗程 。观察病例:均为门诊患者,随机分为三组治疗组(中药加穴位封闭组)56例,年龄22~48岁,平均3.8岁;病程1个月~10年,平均3.3年 。对照Ⅰ组(中药组)34例,年龄24~45岁,平均30.6岁;病程2个月~9年,平均3.0年 。对照Ⅱ组(穴位封闭组)20例,年龄21~43岁,平均29.9岁;病程2周~11年,平均2.8年 。各组在年龄、病程及临床表现方面无显著性差异,具有可比性 。
诊断标准以全国高等院校教材《妇产科学》(第2版)中有关慢性盆腔炎的诊断为标准 。治疗组采用桂枝茯苓丸加减内服,配以穴位封闭治疗 。对照组单纯用中药治疗,对照Ⅱ组单纯用穴位封闭法,治疗组用中药加穴位封闭治疗 。疗效标准治愈:自觉症状消失,妇科检查局部病变恢复正常 。显效:症状明显减轻,体征(如压痛、附件增厚、子宫粘连固定、炎性包块等)明显改善;有效:症状减轻,盆腔炎性病灶有所改善;无效:症状及体征均无改善 。治疗组的疗效与对照I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高于对照Ⅰ组(P<0.05),治疗组的治愈显效率明显高于两个对照组P<0.05,P<0.005)肖云芳主方以桂枝茯苓丸(《金匮要略》)加减,药物组成为:桂枝6g,茯苓15g,赤芍15g,牡丹皮15g,鸡血藤30g,丹参30g,生薏苡仁30g,败酱草30g,香附15g,甘草5g 。加减:腹痛甚者加延胡索10g、制没药6g;腰痛甚者加川断30g、杜仲20g;有包块者加三棱15g、莪术15g;带下量多、色黄者加车前子30g(包煎)、芡实10g;体虚久病、脾气虚弱者加黄芪30g、党参10g;偏寒湿者去败酱草,加小茴香10g、吴茱萸6g;热毒盛者加蒲公英15g、金银花20g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20日为1个疗程,不愈者,间隔5~7天,继续下一个疗程,最多治疗3个疗程 。穴位封闭用生理盐水20ml加硫酸庆大霉素8万U、林可霉素0.6g、2%盐酸利多卡因2ml、地塞米松2mg,以7号针头于子宫穴注射 。注射时以求得气,勿使患者疼痛 。每日1次,两侧穴位交替进行,7~10天为1个疗程 。若不愈者,于下次月经来潮第1天(若月经不规律者可间隔1个月)继续下一疗程,最多治疗3个疗程 。治疗盆腔炎60例,20~30岁22例,41~50岁13例,50岁以上15例;病程9个月~23年;有急性盆腔炎史者48例,无明显急性史者12例 。诊断大多有急性盆腔炎病史,经常性腰骶酸楚,小腹隐痛或腹胀,或伴有肛门坠胀不适,常在劳累、性交后、排便时及月经前后症状加重,白带量多,色黄或白,亦可伴有低热、尿频、月经异常、痛经或不孕等 。子宫轻度压痛,活动受限,如为附件炎,可在子宫的一侧或两侧扪到增粗的条索状物或片块状物,并伴有局部压痛;如为盆腔结缔组织炎,子宫两侧可呈片状增厚,并有不同程度的压痛 。用内服桂枝茯苓丸合芍药甘草汤及庆大霉素合普鲁卡因等保留灌肠治疗 。疗效标准:痊愈:自觉症状及体征消失 。显效:自觉症状减轻或部分消失 。无效:自觉症状稍减轻或反复出现症状 。治疗结果:本组60例,治愈51例,占85%;显效3例,有效4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7% 。
卢乔采用中药治疗,用桂枝茯苓丸改汤剂为基本方:桂枝、牡丹皮各15g,茯苓、白芍各20g,桃仁10g 。辨证加减:伴湿热蕴结者加用红藤、败酱草、蒲公英各30g,紫花地丁30g或红花12g,丹参、葛根各12g以活血化瘀解痉;久病体虚者加用黄芪30g,党参20g,夏枯草15g以扶正固本、行气活血、软坚散结;腹痛较甚者加用制香附、延胡索各12g,乌药、木香各6g以理气止痛;有炎性包块者加用三棱、术、皂刺各10g,丹参20g以破瘀消癀散结 。每日.1剂,水煎取汁200ml,分早、晚2次送服 。盆腔局部封闭:采用头孢噻肟钠3.0g、a-糜蛋白酶5mg、地塞米松5mg、利多卡因2ml、生理盐水25ml,排空膀胱后,盆腔穿刺注药局部封闭,隔日1次 。微波理疗:采用omic-800型微波治疗仪,圆形电极置于下腹部处,距离皮肤5cm,功率15W,每次15min,每日1次 。以上治疗,中药10剂、盆腔局部封闭5次、理疗10次为1个疗程 。间隔1周,再行下一疗程,一般进行3个疗程 。治疗2000年1月2003年3月66例来自妇科门诊患者,年龄23~48岁之间,平均年龄31.5岁,病程3个月~6年,66例患者均符合慢性盆腔结缔组织炎诊断标准 。采用桂枝茯苓汤加减口服联合盆腔局部封闭、微波理疗综合疗法治疗 。疗效判定标准:参考人民军医出版社出版的《临床疾病诊断依据治疗好转标准》 。痊愈:症状及体征消失,血象恢复正常 。有效:症状及体征部分减轻 。无效:症状无减轻或有加重 。疗程:治疗时间最短2个疗程,最长5个疗程 。结果:痊愈46例,占69.7%;有效19例,占28.8%;无效1例,占1.5% 。总有效率98.5% 。远期疗效:共随访62例,失访4例,观察治疗1年后病情变化,其中复发2例,占3.2%
王春霞等运用中药内服以桂枝茯苓丸为主方,随症加减:当归10g、桃仁12g、赤芍10g、白花蛇舌草30、桂枝6g、茯苓10g、香附10g、延胡索10g、丹参15g、金银花30g、地丁30g、鳖甲15g、三棱10g、甘草6g、术10g 。兼少腹胀痛、乳房胀痛、胸闷胁胀者酌加乌药、佛手、川楝子、郁金、枳壳等;兼少腹痛或冷痛,全身畏冷,舌质有瘀点者酌加蒲黄、细辛、鸡血藤、艾叶、吴茱萸等;兼少腹刺痛、灼热,白带多、色黄者,原方去桂枝,酌加红藤、虎杖、败酱草、土茯苓等 。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10剂为1个疗程,月经期停用 。中药外敷将内服热药渣用醋拌匀后装入布袋内,每晚趁热敷于少腹部,每次30min,10天为1个疗程 。治疗期间忌食辛辣食物,慎房事,讲究卫生,安静休养 。治疗30例来源于2006年3月2007年1月河南省中医院生殖医学中心门诊的患者,年龄2455岁,病程3个月~10年 。诊断标准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制定 。采用中药内服及外敷治疗 。疗效评定标准:痊愈:服药1个疗程后检查:白带明显减少,无异味,化验正常,腰骶酸痛、下腹坠痛等症状消失;妇科检查:子宫大小正常,附件正常,无压痛;B超检查:子宫、附件正常,停药后1年无复发 。显效:症状消失,体征显著减轻,B超检查显示炎症大部分吸收,包块明显缩小 。有效:症状、体征减轻,B超检查显示炎症有所吸收,包块缩小 。无效:治疗前后症状、体征及B超检查均无变化 。治疗结果:本组30例,痊愈8例,占26.7%;显效12例,占40.0%;有效9例,占30.0%;无效1例,占3.3% 。总显效率66.7%,总有效率96.7% 。
张平等以中药内服,自拟“桃丹化瘀汤”:桃仁15g,丹参12g,赤芍10g,香附10g,延胡索10g,乳香10g,没药10g,夏枯草12g,鸡血藤12g 。每日1剂,水煎,早、晚分服,10天为1个疗程中药煎剂保留灌肠,以桂枝茯苓丸加味:桂枝1g,茯苓10g,桃仁10g牡丹皮10g,赤芍10g,乳香10g,没药10g,穿山甲15g,延胡索10g,枯草10g,透骨草10g 。加减:①邪热瘀阻型:加红藤20g,败酱草20g,蒲公英15g;②湿热瘀阻型:加红藤20g,败酱草15g,薏苡仁15g,黄柏10g;③气滞血瘀型:加三棱10g,术10g,鸡内金10g;④寒湿凝结型:加艾叶15g,乌药1g,吴茱萸10g,薏苡仁10g 。每日1剂,浓煎约200ml,睡前保留灌肠,10天为1个疗程,经期停用 。微波治疗:用珠海市和佳医疗设备有限公司产Dwy-妇科炎症微波治疗仪I类B型,照射功率35W照射部位:下腹部,近耻上,每次30min,每日1次 。治疗盆腔炎32例,年龄在23~49岁,平均年龄36岁;病程1年以内10例,1~5年14例,6~10年6例,10年以上2例 。本组病例中,19例有绝育术、剖宫产术、流产和上环、取环、诊刮等宫腔手术操作史 。诊断标准:临床症状:小腹胀痛、下坠,腰骶部酸痛,白带量多,月经失调,痛经或有不孕,伴乏力、食纳差、精神不振 。妇科检查:子宫活动度差,且有压痛,宫颈举痛,附件增厚或增粗,有压痛,附件盆腔触及包块并有压痛,或盆腔组织韧带增粗、增厚,有压痛病程在半年以上 。以中药口服、中药煎液保留灌肠,配合下腹部微波照射 。疗效标准:参照《实用中西医结合诊断治疗学》中慢性盆腔炎疗效判定标准,痊愈:症状消失,妇检附件增厚明显减轻,无压痛或附件包块明显缩小,B超提示附件增厚减轻或盆腔积液减少;好转:症状明显减轻,妇检附件无压痛;无效:治疗前后症状、体征无改变 。疗程:用药时间最短1个疗程,最长3个疗程,大多数患者用药1个疗程后即有明显效果 。治疗结果:痊愈12例,显效19例,好转8例,无效2例,有效率93.7% 。
【病案举例】
韩某,女,33岁,已婚,初诊日期2000年6月12日 。患者于1999年8月放置节育环后腹痛,逐渐加重,牵扯腰痛,遂将节育环取出 。但腹痛并未缓解,虽经抗生素治疗,症状亦未消除 。同年12月B超检查发现右下腹肿块,于1999年月10日以慢性盆腔炎、右侧附件囊肿行剖腹探查术 。术中见盆腔内有炎性渗出液约8ml,双侧卵巢囊肿行双侧卵巢囊肿剥除术,术后抗炎治疗 。但患者腹痛、腰痛始终未见明显减轻,经前、经期加重,下坠感明显,性生活后腹痛难忍 。1999年10月26日B超检查:①左侧卵巢囊性包块4.1cm×4.8cm;②盆腔积液,行后穹隆穿刺术,抽出盆腔积液6ml,镜检红细胞满视野,白细胞5~8个/HP 。穿刺术后患者腹痛加重,故来我院门诊就诊 。妇科检查:子宫后位,活动度差,双侧附件组织增厚,压痛明显,于左后方触及4cm×4cm×3.1cm大小肿块,触痛明显 。
治拟活血化瘀,消瘀散结 。拟方:桂枝12g,茯苓15g,牡丹皮12g,赤芍10g,桃仁10g,白芥子15,穿山甲10,黄芪30g,三棱、莪术各15g 。上方加减,并配合理疗,共治疗2个月(服药46剂),症状及体征均恢复正常 。妇科检查及B超检查:左侧附件包块消失,子宫及附件未见异常 。
按:桂枝茯苓丸化裁中桂枝味辛、甘,性温,入心、肺、膀胱经,能宣通心阳,温通膀胱,辛散瘀滞茯苓甘淡,入心、脾、膀胱经,能健脾养心,祛痰行水 。芍药味酸入肝,缓急止痛,柔养刚脏,兼顾化源,行血中之滞 。牡丹皮、桃仁味辛苦,性寒,活血化瘀,消癥散瘀,兼清瘀热 。本方主治血瘀证,尤其是治疗妇科炎症包块、积液、小腹隐痛或腹痛拒按等效佳 。桂枝茯苓丸化裁还可降低全血黏度,改善局部血液循环,对急性、亚急性或慢性炎症均有明显抑制作用 。
患者,35岁,已婚,工人,于2004年8月3日就诊 。月经初潮14岁,4~5天/28~35天,量多时夹血块,3年前因分娩时胎盘残留、恶露不净而行清宫术,术后高热、腹痛,经用抗生素治疗后热退,以后经常腹痛,经行尤剧,带多,腰骶痛,经行两胁及乳房胀痛,神疲乏力,头晕 。妇科诊为慢性盆腔炎妇科检查:外阴经产,阴道壁无异常,宫颈轻度糜烂,宫体中位偏后,活动度差,两侧附件增厚,触痛明显 。B超检查:盆腔内有2cm×3cm炎性包块,舌苔微黄,脉涩 。诊断为慢性盆腔炎,炎性包块形成;中医辨证为气滞血瘀、湿热蕴结,治以活血化瘀、清热解毒、软坚散结 。药用:大黄、牡丹皮、赤芍、桃仁、红藤、蒲公英、败酱草、桂皮、茯苓、三棱、莪术,服药7剂后复诊,诸症均有好转考虑患者经期将至,应增加调经活血止血之品,原方加:当归、参三七,上法治疗3周后,惟恐攻伐之品损伤正气,乃去三棱、莪术加黄芪、乳香、没药,2个月后B超复查,炎块消失,症状息除,继改服桂枝茯苓丸和逍遥丸1个月,1年后随访,疗效巩固,病人甚兴 。
按:笔者根据临床表现制定本方,既能活血化瘀,又能解毒利湿,佐以桂枝、茯苓消肿散结,多数患者服~10剂症状即有明显改善,根据“气行血亦行,理血先理气”的理论,用桂枝的通阳化气之功,即能增强活血化瘀,又能防止寒凉之品损伤胃气,配合茯苓是取其桂枝茯苓丸活血散结、破瘀消之意 。在治疗过程中,笔者体会到,虽同为慢性盆腔炎,如无炎性包块形成,像三棱、术之品尽量少用或不用,即使有炎性包块形成应考虑攻伐之品可能有伤正气,上述二药应用一般不宜过长,并可加入黄芪当归以护正气,而用于治疗炎块,三棱与莪术,乳香与没药,穿山甲与路路通成对配伍应用,可以增强疗效 。但应防止伐伤正气,必要时亦可加入温通的药物,如炮姜、艾炭等,能起到温经导络、引药归经的作用 。
刘某,女,32岁,于1998年6月2日就诊 。自述1996年做人流°,,
术后,恶寒,发热,下腹胀痛,白带色黄量多,曾诊为急性盆腔炎,用青霉素及甲硝唑治疗,症状减轻,但未痊愈,常因月经、性生活或腹部受凉症状加重,已1年有余 。诊见:精神不振,下腹部胀痛,触按更甚,白带多略带黄色,无明显秽臭,舌质暗淡,苔白,脉弦细 。
B超示:双侧附件增厚 。血常规:白细胞10.5×10°/L,中性粒细胞75%,嗜酸性粒细胞2%,淋巴细胞23%,诊为慢性盆腔炎(寒凝血瘀型) 。治以温经散寒、活血消瘀 。内服桂枝茯苓丸、芍药甘草汤及保留灌肠 。连续7天,诸症大减,3天后续治7天而痊愈 。
李某,女,34岁,已婚,2001年11月15日初诊 。患者下腹胀痛,性交时疼痛1年 。查体:体温37.4℃,下腹部压痛,反跳痛(-) 。妇科三合诊:双侧宫骶韧带明显增厚触之疼痛,双侧主韧带增厚,左侧为重,子宫偏向左侧,活动受限 。B超:盆腔积液 。血常规:白细胞(WBC)16.5×10/L,中性粒细胞(N)90% 。诊断为慢性盆腔结缔组织炎 。治疗:中药桂枝茯苓汤加木香6g,延胡索12g,1剂,水煎分2次送服;盆腔局部封闭治疗(头孢噻肟钠3.0g,a-糜蛋白酶、地塞米松各5mg,利多卡因2ml,生理盐水25ml注入盆腔),隔日1次;微波理疗每日1次 。1个疗程后,下腹部疼痛减轻,血象降低 。治疗2个疗程后,疼痛基本消失 。3个疗程后,症状全部消失,血象恢复正常 。B超提示盆腔无异常 。随访1年无复发 。
按:笔者运用辨证加减更具有活血理气、化瘀止痛、散结通经之功能,可减少组织渗出,减轻局部组织张力并去腐生新促进组织细胞的恢复,对慢性炎症的血瘀湿热病机起到根本的治疗作用 。盆腔局部封闭治疗可使抗生素及α糜蛋白酶、地塞米松有效均匀地分布于盆腔,药物直接吸收作用于盆腔结缔组织,减轻粘连,促进炎症吸收 。微波理疗作用较深,加热均匀,组织吸收微波能量后再产生热量,使机体血管扩张,循环加快,改善组织营养,提高再生能力,并能促进体内抗体生成,增强机体抵抗力 。综合疗法能取长补短,相得益彰,配合治疗达到治愈本病的目的,解决患者身心双重痛苦,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于某,女,36岁,工人,于1998年5月13日初诊 。患者有慢性盆腔炎病史1年余 。近日来下腹坠痛,腰骶部酸痛,白带增多,色黄,有臭味 。妇科检查:子宫后位,略大,活动度差,压痛明显,双侧附件轻度增厚,有压痛 。诊断:慢性盆腔炎 。以自拟桃丹化瘀汤加败酱草20g,黄柏10g,薏苡仁15g 。每日1剂,水煎,早、晚分服,并给桂枝茯苓丸加蒲公英20g,红藤20g,败酱草20g,每日1剂,水煎保留灌肠,配合下腹部微波理疗,10天后自觉症状消失,妇科检查正常 。
【桂枝茯苓丸加减治盆腔炎医案、配方】按:桃丹化瘀汤及桂枝茯苓丸均以活血化瘀药为主组成 。据报道,活血化瘀药能增强毛细血管的通透性,改善盆腔局部的微循环,增加血流量,改善组织缺氧,减少胶原纤维形成,促进组织再生修复,使局部炎症尽快软化、吸收 。微波照射作用于盆腔脏器,减轻了病变组织的水肿,改善了局部微循环,促使炎症吸收,从而达到治疗目的,而且安全、无痛、无创伤 。中药灌肠,药液经直肠吸收,通过盆腔静脉丛直接作用于盆腔炎性组织,迅速有效地发挥作用,并避免了消化液对药效的破坏,充分提高了药物的生物利用度,从而更有效地促进局部炎症、组织粘连及包块的消散 。
推荐阅读
- 桂枝茯苓丸加减治先兆流产医案、配方
- 桂枝茯苓丸加减治更年期综合征医案、配方
- 桂枝茯苓丸加减治经期延长医案、配方
- 桂枝茯苓丸加减治闭经医案、配方
- 桂枝茯苓丸加减治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医案、配方
- 桂枝茯苓丸加减治多囊卵巢综合征医案、配方
- 桂枝茯苓丸加减治经行水肿医案、配方
- 桂枝茯苓丸加减治术后肿胀医案、配方
- 桂枝茯苓丸加减治腰痛医案、配方
- 桂枝茯苓丸加减治乳腺癌医案、配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