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梅丸加减治胃脘痛医案
胃痛又称胃脘痛,是以胃脘近心窝处常发生疼痛为主的疾患 。历代文献中所称的“心痛”、“心下痛”,多指胃痛而言 。如《素问六元正纪大论篇》说:“民病胃脘当心而痛 。”《医学正传》说:“古方九种心痛……详其所由,皆在胃脘,而实不在于心 。”
【乌梅丸加减治胃脘痛医案】胃痛是临床上常见的一个症状,多见急、慢性胃炎,胃、十二指肠溃疡病,胃神经能症 。也见于胃黏膜脱垂、胃下垂、胰腺炎、胆囊炎及胆石症等病 。本证中西医治疗药物颇多,患者或治疗心切,频繁更医,或掉以轻心,渐成痼疾,这也是临床寒热错杂证多见的一个重要原因 。
【病案举例】
1.郭沈旺根据木乘土多胃脘痛的机制运用乌梅丸法治疗此病 。
鸟梅10g,炒白芍15g,黄连、川花椒各6g,姜半夏10g,桂枝6g干姜3g,当归10g,元胡、川子各15g,黄柏10g,细3g,3剂二诊采用:乌梅10g,川花椒3g,川楝子、元胡各10g,黄连6g,炒党参、茯苓、姜半夏各10g,陈皮6g,厚朴0g,炒枳实10g7剂后痊愈 。
2.余俊运用乌梅丸治疗胃脘痛62例 。其中男性28例,女性34例;年龄25~65岁,其中25~45岁35例,46~60岁25例,60岁以上2例;病程均在5年以上,其中最长1例病程近30年 。发病原因多数均为饮食不节,情志内伤,寒温失调,过度劳累等 。经纤维胃镜诊断,浅表性胃炎48例,胃及十二指肠球部溃疡14例 。诊断标准:参照1988年10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医政司《中医内外妇儿科病症诊断疗效标准》 。病例选择:辨证分型主要以寒热错杂为主,证见胃脘灼痛或冷痛,嘈杂或吞酸,或晨起泛涎或干哕食嗅,大便不调,舌质淡、苔黄腻,脉沉迟而弦 。治疗方法:全部病例均以《伤寒论》乌梅丸原方为主,并加入海螵蛸及浙贝母粉冲服,处方:乌梅15g,细辛6g,干姜15g,黄连6g,黄柏6g,当归15g,附子9g,川花椒6g,桂枝10g,党参15g,冲服海螵蛸15g,冲服浙贝母15g煎服法:每2日1剂,每日2次,开水煮30min,饭后服,服2剂痛减后,续服1个月 。疗效标准:痊愈:胃脘痛止,其他症状消失,随访半年无复发;好转:胃痛缓解,次数减少其他症状好转;无效:胃脘痛反复发作 。治疗结果:痊愈12例(19.4%),好转47例(75.8%),无效3例(4.8%);总有效率为95.2% 。
按:胃脘痛是临床较为常见的一个病症,临床以寒热错杂证为多·见 。作者在寒温并用、扶正祛邪指导临床颇有心得的同时,留心到有关清热解毒、扶正、制酸中药对导致胃炎及溃疡的幽门螺杆菌(Hp)有较好的杀灭作用的报道,受此启发,辨病与辨证相结合,将张仲景用治蛔厥及厥阴下痢的乌梅丸用于治疗本病,因而取得了较为满意的疗效 。值得一提的是,多数患者在症状消除或缓解后,都不愿复查胃镜,给科学的评定疗效及治疗方法的推广带来了一定的难度 。
推荐阅读
- 乌梅丸加减治吞酸医案
- 乌梅丸加减治虫臌医案
- 乌梅丸加减治慢性腹泻医案
- 乌梅丸加减治胆道蛔虫症医案
- Crohn病 乌梅丸加减治克隆病医案
- 白菜丸子如何做 制作白菜丸子的方法
- 乌梅丸加减治滴虫性肠炎医案
- 乌梅丸加减治十二指肠壅积症医案
- 乌梅丸加减治慢性萎缩性胃炎医案
- 乌梅丸加减治慢性胆囊炎医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