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老年便秘 知柏地黄丸加减治习惯性便秘医案

习惯性便秘,又称功能性便秘,常见于原发性肠蠕动功能异常,大便蠕动输送延缓或巨结肠等.多发于老年人.多起因于紧张,压力大,肠胃蠕动失调,或者忍便,形成恶性循环,导致习惯性便秘.但亦有学者认为习惯性便秘不仅仅限于功能性便秘,它又包括结肠性便秘与直肠性便秘.
习惯性便秘还与以下因素有一定关系:①饮食组成不良:如米面过于精细,食量过少,食用含粗纤维特别是不消化纤维的蔬菜、水果、粮食过少,油脂太缺,饮水不足等.②排便习惯不良:有便意时不及时排便,抑制便意.习惯排便时看书,不积极排便依赖泻药排便或滥用泻,使肠道排便敏感性降低.③生活起居无规律,每日排便无定时,睡眠不足或久睡不起.长途旅行或因工作繁忙未养成按时排便习惯等.
老年便秘的主要表现是大便次数减少,间隔时间延长或正常,但粪质干燥,排出困难,或粪质不干,排出不畅.可伴见腹胀,腹痛,食欲减退,嗳气反胃等症.常可在左下腹扪及粪块或痉挛之肠型.可分为器质性便秘与功能性便秘两种.
习惯性便秘与老年便秘两种疾病有相似之处,但概念不同.
中医学认为,便秘是大肠传导功能失常造成的.临床常见证型有:肠胃燥热型、气机郁滞型、气血不足型、脾肾阳虚型.治疗从整体出.、
发,考虑气血津液,阴阳脏腑之间的关系辨证论治.此外,亦可运用中医理论,采取足底推拿、自我按摩、肛前推按、穴位注射等方法治疗.
【临床应用】
【附:老年便秘 知柏地黄丸加减治习惯性便秘医案】张爱玲运用知柏地黄丸治疗习惯性便秘94例.全部患者125例,随机分为治疗组94例,对照组31例.治疗组中男性39例,女性55例,年龄17~87岁,病程最长为42年,最短为半年,平均为10.5年.
对照组中男性19例,女性12例,年龄最大为73岁,最小为10岁,平均年龄为49岁,病程最长为36年,最短为2年,平均为7.5年.治疗组用知柏地黄丸,每次8粒,每日3次,开水送服.对照组给予麻仁丸,每日45粒,于晚间睡前1次吞服,开水送下治疗期间停服其他通便药物,疗程为2个月.结果:治疗组痊愈42例(45%),显效41例(43%),无效11例(12%),总有效率为88%;对照组痊愈12例(30%),显效9例(29%),无效10例(32%),总有效率为68%
【病案举例】
(1)患者,女,59岁.诊断为慢性肾小球肾炎,慢性肾功能不全,尿毒症晚期.维持性血透6年,每周2次,患者3年前始一直大便千结难排,伴口苦口干、心烦,每因大便不通导致腹胀纳呆,血中肌酐、尿素氮升高而使病情加重.后服用知柏地黄丸10g/次,每日3次,间断加服黄连上清丸10g,每日2次,已服用2年余,大便一直保持通畅,1~2次/天,精神、食欲均良好,病情也较稳定,生活能完全自理,并能操持正常家务劳动.
(2)患者,男,70岁,诊断为糖尿病肾病、慢性肾功能不全.患者经常便秘,3~7天一次,每因大便不通而致腹胀难忍,心烦失眠,口干口渴,屡吃果导片及大黄粉等药无效后改用知柏地黄丸合黄连上清丸内服,以滋肾泄浊解毒.患者服药1周后,大便日行1~2次,质软,从此一直坚持服药,维持5年余,精神、食欲均佳.7(3)贾某,男,70岁.1996年7月5日初诊.患便秘20载,大便干燥,或条状或如羊矢.每4~5日一排便,甚或10日,坚涩难下,非泻药不能解.遍服中西药物,虽缓解一时但终不能根除.平素患者兼有五心烦热,头晕耳鸣,口咽干燥,尤以夜间为甚.舌红无苔而干,脉细稍数.证属肝肾阴虚,津亏肠燥.治以滋补肝肾,生津润燥通便.加味知柏地黄汤主之.处方:知母30g,盐黄柏12g,熟地24g,山药12g,茯苓12g,山萸肉15g,泽泻10g,丹皮10g元参20g,麦冬10g,火麻仁12g,甘草6g.水煎服,每日1剂,每剂3煎共取汁约1500ml,放暖瓶中当茶频饮.1剂服完患者自觉有便意,服药4剂能2日排便1次,大便初硬后软,守方继服30剂,大便1次/日,排出畅快,余症亦愈,20年宿疾豁然得解.随访1年未复发.
按:此处3例患者,前2者系习惯性便秘,后者属老年性便秘,均有阴虚火旺见证,故当以滋阴降火为法,此为中医辨证论治之精华的体现.切不可一见大便不通,便用承气通其腑,亦或麻仁润其肠,病机不同,治法自然有异.两案并举,意在提示中医临床采用的是"辨病与辨证结合,以辨证为主"的诊疗模式,因而虽然面对不同疾病,在治疗时只要病机相同,就可以采用相同的治法,是中医"异病同治"的具体体现.需要提出的是第一例系维持性血透患者,这类患者因少尿或无尿需控制进水量,故用中成药调理.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