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夏泻心汤加减治带状疱疹医案、配方

带状疱疹
带状疱疹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引起的急性炎症性皮肤病,主要特点为簇集水泡,沿一侧周围神经作群集带状分布,伴有明显神经痛.初次感染表现为水痘,以后病毒可长期潜伏在脊髓后根神经节,免疫功能减弱可诱发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再度活动,生长繁殖,沿周围神经波及皮肤,发生带状疱疹.带状疱疹患者一般可获得对该病毒的终生免疫.但亦有反复多次发作者.
对病毒无免疫力的儿童被感染后,发生水痘.部分患者被感染后成为带病毒者而不发生症状.由于病毒具有亲神经性,感染后可长期潜伏于脊髓神经后根神经节的神经元内,当抵抗力低下或劳累、感染、感冒发烧,生气上火等,病毒可再次生长繁殖,并沿神经纤维移至皮肤,使受侵犯的神经和皮肤产生激烈的炎症.皮疹一般有单侧性和按神经节段分布的特点,由集簇性的疱疹组成,并伴有疼痛;年龄愈大神经痛愈重.好发年龄以中老年居多.长期服用类固醇皮质激素或免疫抑制剂者多见.病程一般为半个月左右.好发部位在肋间神经及三叉神经可支配的皮肤区域.皮疹特点是在潮红斑的基础上出现群集的丘疹、水疱,粟粒至绿豆大小,疱液清亮,严重时可呈血性,或坏死溃疡.皮疹单侧分布呈带状为该病的特点.自觉疼痛,剧烈难忍.疼痛可发生在皮疹出现前,表现为感觉过敏,轻触诱发疼痛.疼痛常持续至皮疹完全消退后,有时可持续数月之久.皮疹初起为皮肤发红,随之出现簇集成群的绿豆大小丘疹,1~2天后迅速演变成为水泡,水泡沿神经近端发展排列呈带状,数天后,疱壁松弛,疱液混浊,而后逐渐吸收,干痼.
愈后遗留暂时性的红斑或色素沉着.
中医学认为带状疱疹是因为肝胆火盛,脾湿郁久,外感毒邪而发.中医学上有"串腰龙"、"蛇串疮"之称,《医宗金鉴》称之为"腰缠火丹",有干湿不同,红黄之异,干者色红赤,形如云片,上起风粟,作痛发热.
湿者色黄白,水泡大小不等,较干者疼甚根据病机,临床将带状疱疹分干湿两种,干性带状疱疹属肝经风火,湿性带状疱疹属脾经湿热.干性者受损皮肤潮红,不出现丘疹,有痒感,湿性者受损皮肤潮红,起白色珍珠样的水疱,如绿豆大小,破后则糜烂渗水,较干性者痛甚.对于脾经蕴郁湿热的带状疱疹选用半夏泻心汤加减常获良效.
【病案举例】
张某,男,54岁.1993年5月16日初诊.右侧3、4肋间见横形带状水疱密布,周围红润,疱疹处灼热疼痛,伴倦怠乏力,胸脘痞满,食欲不振,舌红苔黄腻,脉弦滑.诊为带状疱疹乃湿蕴热结使然.治宜清热解毒燥湿.半夏泻心汤加减:半夏、黄连、黄芩、炙甘草各9g,党参10g,苦参20g,大枣3枚.水煎,早晚各1服.3剂后,水疱渐瘪,疼痛大减,食欲增.续服12剂,疱疹大多干燥结痂脱落,但仍感疼痛.又5剂疱疹全部脱落,疼痛消失而获愈.
按:带状疱疹,中医学称为"缠腰火丹",多为湿热毒邪蕴结肌肤而成,半夏泻心汤清热、祛湿、解毒,与本证相合,故获满意疗效.
第五节剥脱性唇炎
剥脱性唇炎又称慢性唇炎、慢性光化性唇炎.以唇黏膜红肿、糜烂、皲裂、脱屑为主要特征,其症时轻时重,日久不愈.现代医学认为其发病与寒冷、干燥、日光照射、烟酒刺激以及舔唇、咬唇、乐器吹奏等因素有关.
本病多发于下唇,也有上唇发病者.病情长,有反复发作史,以冬、春干燥季节多发,严重者可四季发病.唇黏膜肿胀,色暗红,干燥,有广泛灰白色秕糠状鳞屑,或有皲裂,局部发痒发干灼痛不适.严重者可有糜烂、脓性分泌物,可影响到嘴唇功能(粘连后不能张开)本病多见于20~40岁的人,以上唇多见,唇部呈弥漫性肿胀,颜色正常,扪之较软.该病易反复发作,而且复发后肿胀较前一次加重,如此而成为持久性的肿大.
本病相当于中医学"唇风"等范畴.其病多因阳明胃热,脾经血燥,或复感风邪,风热相搏所致.故半夏泻心汤加减有治疗本病的机会.
【病案举例】
苏某,男,38岁.1995年11月24日初诊自诉2个月前口唇出现肿胀、脱屑、发痒,曾口服维生素B6、B2及外用皮炎软膏,效果不佳.近1周来症状加剧,伴胃脘痞满不适,时有干呕,大便秘结,小便黄赤.检查:下口唇皮肤肿胀皲裂,有小片糜烂面及痂皮,舌红黄腻,脉滑.诊为剥脱性唇炎.中医辨属脾胃湿热,熏蒸肌肤.治拟健脾和胃,清热除湿.方选半夏泻心汤加减:半夏、川黄连、黄芩、黄柏、银花、白术、茯苓、萆蔛各10g,党参15g,干姜、甘草各5g.水煎服,日1剂.服药5剂,口唇糜烂及肿胀大减,胃脘痞满、干呕消除守上方去黄柏,加元参、红花继服10剂,诸症消失.
【半夏泻心汤加减治带状疱疹医案、配方】安:剥脱性唇炎是一种唇黏膜的慢性浅表性炎症,属中医学"唇风"范畴.本案乃脾胃不和,升降失调,脾胃湿热内蕴,郁久化火,火邪熏蒸而成.故用半夏泻心汤加黄柏、银花、白术、茯苓、萆薢清热消痞,健脾除湿,因药证相符,故获佳效.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