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夏泻心汤加减治慢性萎缩性胃炎医案、配方

慢性萎缩性胃炎
慢性萎缩性胃炎是慢性胃炎的一种类型,呈局限性或广泛性的胃黏膜固有腺萎缩(数量减少,功能减低),常伴有肠上皮化生及炎性反应,诊断主要依靠胃镜和胃黏膜活组织检查的病理所见随着年龄的增长,本病的发生率也随之增高,病变程度也越重故有人认为慢性萎缩性胃炎是中老年胃黏膜的退行性变,是一种"半生理现象.胃癌高发区慢性萎缩性胃炎的发病率比低发区高.
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表现不仅缺乏特异性,而且与病变程度并不完全一致.临床上,有些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可无明显症状,但大多数患者可有上腹部灼痛、胀痛、钝痛或胀满、痞闷(尤以食后为甚)、食欲不振、恶心、嗳气、便秘或腹泻等症状.严重者可有消瘦、贫血、脆甲、舌炎或舌乳头萎缩,少数胃黏膜糜烂者可伴有上消化道出血.内镜检查及活检是确诊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惟一手段.
慢性萎缩性胃炎为临床上常见的慢性消化道疾病之一.据报道约1%未作治疗的萎缩性胃炎可能癌变,而对于出现肠化生和轻、中度不典型增生者,经适当治疗后可望改善甚至逆转.因而对此病的治疗已引起广泛关注及研究.
慢性萎缩性胃炎属中医学"痞满"范畴,病机多属虚实并见、寒热错杂、升降失常.方中半夏苦辛温燥,入脾胃经,辛开苦降能散结消痞,并散脾经之寒及和胃降逆.干姜辛热,温助脾阳以去中焦之寒.黄芩、黄连苦寒,清泄胃腑之热.党参、大枣、炙甘草之甘温,能补虚益气、健脾和中.如此配伍,寒热并用,补泻同施,临证加减,调畅中焦气机,气得升降,胃腑得养,而诸症悉平.现代药理研究证实,半夏主要含有β固甾醇葡萄糖苷和游离β-固甾醇等,具有镇静、止呕、祛痰作用.干姜所含的挥发油能促进血液循环,所含姜辣素能刺激胃液分泌、促进消化而起健胃作用.黄芩、黄连对幽门螺杆菌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党参能提高胃黏1膜之再生.诸药合用,可防治胃黏膜上皮和腺体萎缩,有利于肠腺化生和不典型增生的消失.
【临床应用】
李氏3近年来运用半夏泻心汤加减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72例,疗效满意.全部病例均经胃镜检查及活组织病理学检查后确诊为慢性萎缩性胃炎.男59例,女13例;年龄45~60岁30例,61~70岁42例;单纯萎缩性胃炎30例,伴肠化生17例,轻度不典型增生13例,中、重度不典型增生12例.临床症状均有上腹部不适,进餐后尤甚,胃脘隐痛,嗳气,泛酸,恶心,纳差等症.以半夏泻心汤为主方:半夏12g,黄芩9g,黄连6g,干姜6g,党参15g,炙甘草6g,莱菔子12g,仙鹤草15g,薏苡仁20g,贝母10g,白及10g,乌贼骨10g.加减:若脾胃不和,腹胀痞满甚者,加佛手10g;疼痛甚者,加三棱6g、莪术6g;黏膜周围充血水肿者,重用仙鹤草;便黑者,加地榆炭15g.用法:水煎2次,口服,每日1剂.症状控制后改用丸或散剂,同时口服维生素C、维生素E及叶酸,3~6月为1个疗程.治疗结果:痊愈35例,显效12例,有效4例,无效21例,有效率70.83%
【病案举例】
(1)李某,女,48岁.2002年9月5日初诊.患者于1998年7月因与人口角后,出现胃脘胀闷,不思饮食,未予注意,后病情逐渐加重,于2002年1月在医院做胃镜及病理组织活检,确诊为慢性萎缩性胃炎,伴十二指肠球部溃疡.曾口服养胃苏等药物未见明显好转.现自觉胃脘胀闷,灼热隐痛,喜按,口臭纳呆,嗳气心烦,周身乏力,口干苦,便秘,舌暗红边有齿痕,苔薄黄略干,脉弦细略滑查体:上腹部有轻度压痛,无肌紧张及反跳痛.中医诊断:胃痛(肝胃郁热型).治宜疏肝清热、健脾益气、化瘀通络.用半夏泻心汤加味方.服用6剂后,胀痛减轻,纳食稍增,嗳气减少,便通.又进9剂后,症状明显好转.以后原方随症加减,巩固半年.胃镜及病理组织活检显示近期治愈.以后随访1年,病未复发3按:本组病例中,患者多由情志不舒或饮食不节,而致脾胃运化失司,虚实寒热错杂,宜用补虚泄实,寒热并用的半夏泻心汤加味.久病必瘀,故方中加入活血化瘀药.党参、茯苓、炙甘草益气健脾,增强免疫功能,促进胃黏膜上皮组织新生;半夏、柴胡干姜、白芍、香附理气和胃、开结除痞;黄芩、黄连清郁热且对幽门螺杆菌有较好抑制作用;丹参活血化瘀,改善胃黏膜循环.诸药合用,补泻兼施,故取得满意疗效.
(2)王某,女,50岁.1994年11月8日初诊.胃脘部痞胀疼痛3年.
【半夏泻心汤加减治慢性萎缩性胃炎医案、配方】患者于1991年10月因与家人争吵后,出现胃脘部痞胀疼痛,脘痛连胁,不思饮食,经中西医治疗,症状缓解,未予注意,病情逐渐加重.于1993年10月在某医院经胃镜及病理组织活检,确诊为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度),伴十二指肠球部陈旧性溃疡.经用三九胃泰及中药一贯煎加减治疗,疗效不佳.现症:胃脘痞胀,灼热隐痛,晨起明显,脘痛喜按,口臭纳呆,嗳气频作,烦躁易怒,神疲乏力,口干而苦,大便干结,舌淡红、边有齿痕、苔根黄厚,脉弦细滑.查体:剑突下压痛,腹肌稍紧张西医诊断: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诊断:胃脘痛.辨证为脾胃虚弱,肝郁化火,湿热血瘀.
治宜健脾益气,疏肝清热,和胃降逆,佐以化瘀通络.方用半夏泻心汤加味:法半夏9g,黄芩9g,柴胡9g,党参1g,茯苓12g,蒲公英12g,川楝子12g,黄连6g,姜6g,炙甘草6g,白芍15g,丹参15g,大枣6g.7剂,水煎服.嗳气减少,纳食稍增,大便已通,胃中灼热减轻.药已中的,效不更方,守方再进15剂,明显奏效,上方随症加减,调治3月,诸症悉除.继续服药1疗程,胃镜、病检复查达近期治愈.随访半年,胃痛未见复发.
按:慢性萎缩性胃炎(CAG)病程较长,以中老年多见.本案中,患者有情志致病因素.医者选用具寒热并用、补虚泻实、和胃降逆、开结除痞作用的半夏泻心汤加柴胡、香橼、白芍疏肝理气;久病必瘀,久痛入络,故加用丹参活血化瘀,通络止痛.药理研究表明,党参、炙甘草能增强免疫功能,促进胃黏膜上皮组织的新生;丹参等活血化瘀药不仅可使萎缩的胃黏膜血液循环得到改善,抑制炎性反应,对促进胃黏膜固有腺体再生也有重要作用,亦可改变机体免疫反应使颗粒结节增生性病变转化吸收.
此外,CAG发生与幽门螺杆菌(HP)的感染有关,而半夏泻心汤对HP具有较好的抑菌作用,其中的黄芩、黄连、党参有抑制和清除HP的作用.
临床观察结果说明,用本方治疗CAG有较好效果.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