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祖望舌根痛方的配方组成

【配方组成】胆南星3g,陈皮6g,半夏6g,天竺黄6g,紫苏子10g,太子参10g,茯苓10g,焦白术6g,白扁豆10g,甘草3g 。
【作用与功效】清化内热,涤荡痰浊 。
【适应证】适于治疗舌根疼痛 。
【干氏临证心得】曾治一女性患者,47岁,教师 。主诉:
七八年来舌根疼痛,怎么治也治不好 。左侧为重,伴有烧灼、麻木感 。冬季加重 。痛及咽喉、胃脘部,有时在胃脘部向上波及咽喉与舌根部,食油炸、辛辣等刺激物则加重 。或热时如火焚,冷时如冰之感,难名其状 。
临床检查:左侧舌根部乳头肥大,粗糙,舌苔薄白滑润,脉细 。宗怪病从痰治法 。以冀一中 。服药3剂,诉诸恙消失,唯上腭部稍感不适 。检查见舌根部乳头肥大与粗糙均已光滑而减小,舌苔薄润,脉细 。既从痰治获效,效不更法,再以六君子汤合甘麦大枣汤意稳定巩固 。
处方:党参10g,茯苓10g,半夏6g,陈皮6g,天竺黄6g,小麦10g,大枣5枚,甘草3g,白果10g,5剂后患者来诉:诸症状已消失,对已禁忌多时的油炸辛辣食物食后亦无不良反应 。
治本病,宗本法,用本方,宜灵活加减、进退 。如治王某,男,65岁 。1991年12月13日初诊 。1年以来,舌背剩糊,伴以甜味,上齿槽发酸,久治鲜效 。环腰一匝作胀已多年 。夜间多梦,梦多一般工作或亲友 。检查:舌厚白腻苔,密布横行裂痕(底部侵入舌质),脉平 。
医案:舌固主心,但寓于脾窍之口,而且舌尖属心肺,舌边属肝,舌根属肾,则余下版图悉属于脾 。《内经》脾属气,其味为甘,则脾之为病显然 。黏糊之作,必有媒介,中媒介,只有脾液之唾,以《备急千金要方》论梦而言,多梦工作亲友,乃脾主思虑折射于南柯使然 。试取醒脾健土 。
茯苓10g,白术6g,陈皮5g,半夏6g,藿香10g,佩兰10g山楂10g,六曲10g,苍术6g,仙茅6g,5剂煎服 。服后愈又治钟某,女,61岁 。1985年6月24日初诊 。前半端舌头疼痛已两个月,口干求饮,多言更痛 。右耳昼夜轰鸣,饮食无异常,伴有胀感 。检查:舌无破溃,质红柔软,苔薄白腻,脉细 。医案:脾湿蒸蒸,心火炎炎,一宜淡渗,一宜清离 。
地黄10g,白茅根10g,黄连3g,竹叶10g,灯心草3扎,车前子(包煎)10g,薏苡仁10g,陈皮6g,益元散(包煎)15g,5剂煎服 。
二诊,1985年7月1日诊 。疼痛上午已轻许多,下午仍痛,但比过去轻些,口干稍润,近来右耳轰鸣更加严重,而且睡眠也很差 。检查:舌薄苔,脉平 。
医案:舌为心苗,心火一旺,舌焉得平安,疼痛木胀,理所必然 。心寄窍于耳,离火一炽,坎水被蒸 。陈士铎在《百病辨证录》中曾谓:水经火煮,沸腾有声 。安眠基础在乎水火交泰,火上炎则不可下交,安能求得酣睡,纵然病出三处,源出一宗,仍取泻心,稍参化痰,盖火为痰本,痰为火标 。
黄连1.5g,地黄10g,天竺黄6g,法半夏6g,白茅根10g,灯心草3扎,竹叶10g,益元散(包煎)12g,石菖蒲3g,5剂煎服 。
三诊,1985年9月2门诊 。时临盛暑,不得已停药至今,而且面对水药已生嫌恶,舌头前半端作痛,伴以烧灼感,多“”“”
言更甚,右耳鸣响如“叭”“叭”之击打声
检查:右耳(-),舌质柔软正常,苔薄,脉平 。医案:心火旺则舌痛,肝火盛则耳鸣,治当清心泻肝以求其本 。提颖裁方,补诉胃脘长期不舒,食后常有痞塞感觉,则法仍原旨,力避苦寒 。
地黄10g,川木通3g,竹叶10g,灯心草3扎,菊花10g,枸骨叶10g,夏枯草10g,山楂10g,六曲10g,穿心莲10g,5剂煎服 。
四诊:1985年9月16日诊 。舌尖及前半端舌体烧灼疼痛,一如往昔,口中作干,喜凉求饮,晨起作苦味,近来脘胃部已舒服,痞塞感消失,耳鸣未息 。检查:舌薄苔,脉平 。
医案:舌痛无法稍缓,历来清心凉剂不可谓不重,情同“反跳”,“效似蒸梨” 。事可重温《石室秘录》治法,重用益水之剂,以济炎炎之火 。
熟地黄10g,山药10g,泽泻6g,茯苓10g,牡丹皮6g,女贞子10g,桑椹10g,龟板10g,墨旱莲10g,菟丝子10g,5剂煎服 。服后愈 。
还治李某,男,18岁 。1985年10月25日初诊 。5天前舌背中心起水疱,翌日在周围也涌出不少疱疹 。第3天上腭也再现水疱 。之后破溃溢出血水,疼痛,言语、进食不利,全身无明显不适 。西医做过活检,治疗未效 。
检查:舌背大面积糜烂,并有活检缝线五针,舌上流血水,有臭气 。上腭见疱疹及破碎 。舌苔无法辨别,脉细 。
医案:热毒炎炎,引动心火,犀角地黄汤证 。水牛角(煎)10g,黄连1.5g,栀子10g,地黄10g,牡丹皮10g,赤芍6g,灯心草3扎,白茅根10g,甘中黄(包煎)3g,1剂煎服 。
二诊,1985年10月26日诊 。疼痛大减,言语已方便,能进半流质,已不流血水 。但新添口中干燥感 。舌背炎性疘状已消失大半,充血亦很轻,但有四块较厚的义膜,分别为0.2cm×0.2cm、0.3cm×0.3cm、1.0cm×0.8cm、0.2cm×0.8cm大小 。用过氧化氢擦不掉,缝线处尚有充血及水肿 。上浮有一小溃疡 。脉实 。
医案:炎炎离火,一泄而清,大局已定,覆杯在望 。刻下撤犀角地黄汤,用导赤散加减 。
地黄10g,黄连1.5g,栀子10g,金银花10g,芦根30g,竹叶10g,灯心草3扎,白茅根10g,甘中黄(包煎)3g,人中白(煅)6g,2剂煎服 。
三诊,1985年10月28日诊 。疼痛已无,缝线已拆,干燥感亦轻 。凌厉高潮,一药而定,已踏痊途,覆杯在即 。
金银花10g,大青叶10g,竹叶10g,灯心草3扎,川木通3g,白茅根10g,芦根30g,甘草3g,穿心莲10g,5剂煎服 。养阴生肌散5g,吹口 。
舌病难医 。还如治韩某,男,60岁 。1985年5月13日初诊 。舌头跳跃摇动不息,终日无片刻安宁,夜间更严重,但在熟寐时则不动,已有1年之久,言语困难,饮食不能 。
曾经中西医治疗均无效 。检查:舌体跳跃摇动不止,摆动幅度极大 。舌体柔软,舌薄苔,脉弦 。
医案:赤龙狂舞,终日无休,唯在熟睡之际苟安片刻 。
以归经言,心开窍于舌,熟睡则神安舍守,故暂得一宁 。以活动言,则血虚生风,风动则摇 。病例不多,难言把握,姑从镇安神养血,是否有效殊难预ト 。
柏子仁10g,茯神10g,灯心草3扎,磁石(先煎)30g,珍珠母(先煎)30g,莲子10g,当归10g,白芍6g,熟地黄10g,石菖蒲3g,5剂煎服 。
二诊,1985年5月20日诊 。舌头摇动已减轻一半,饮食言语较前顺利 。检查:舌薄苔,脉细弦 。医案:赤龙狂捣坤宫,药后稍稍抑制 。虽未能潜蛰乎东海,却得以雌服于南潮 。效方不更 。原方药5剂 。7月通函追访,回信称服药20多剂,病已告痊 。后因胃病服他药又引动而发,但程度较轻,再服原方又愈 。
【解读赏析】疼痛是由于机体组织受到各种损害刺激而产生的感觉,往往促使机体避开这些损害,因而是机体的一种警示信号,具有保护作用 。但是,持久而强烈的疼痛会造成生理功能的紊乱,甚至休克等后果 。
临床上不要忽视舌根部淋巴管瘤,这种病以先天性多见,儿童及青年发病多 。口腔、颌面部的淋巴管瘤比血管瘤少见;而后天性发生舌根部的大团块状外生性淋巴管瘤,病因是淋巴管瘤是淋巴管内皮发生的良性肿瘤,恶性变的较少 。主要由大小不等及不规则形状的淋巴管及窦腔组成 。临床有毛细淋巴管瘤,多发生于皮肤组织内,由衬有内皮细胞的淋巴管扩张而成 。扩张的淋巴管为弯曲状,团块型或结节状,内管充满淋巴液 。还有海绵状型淋巴管瘤,常发生于皮肤及皮下组织,直至深层的筋膜及肌肉 。舌根部淋巴管以恶性变快速增生发展,由于管内充满的淋巴液量少或缺失,由异型恶性淋巴组织细胞充填管腔,致使整个淋巴瘤呈白色或灰白色,质硬,与正常的淋巴组织及其周边组织区分明显 。而无恶性变,发生于皮肤、皮下组织及深层筋膜、肌肉的淋巴管扩张、弯曲、管壁很厚,形成多房囊腔,似海绵状 。另有一种囊肿型淋巴管瘤,肿瘤以多房性多发,单发者少见 。囊壁很薄,衬以内皮细胞,囊内为透明而清亮或微黄色的水样淋巴液,因而又称囊性水瘤 。大多数舌根痛,生长缓慢,容易继发感染 。在感染后由于炎症性改变,纤维结缔组织增生而逐渐变硬 。
【干祖望舌根痛方的配方组成】中医辨治舌根痛弄舌一证,认为心主神志,开窍于舌,心神不定则苗窍不宁 。《灵枢·口问篇》云:“心动则五脏六腑皆摇 。”运用中医学整体观念,辨证施治,初则清化内热,宿疾则涤荡痰浊,大致可靠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