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子光消蛋白尿方的配方组成

【配方组成】僵蚕15g,蝉蜕15g,黄柏15g,苍术15g,豆蔻
15g,藿香15g,法半夏15g,厚朴15g,茵陈20g,薏苡仁20g,桃仁10g,郁金10g,石菖蒲10g,通草10g
【作用与功效】升清降浊,祛风通利,芳化湿浊,清热活血.
【适应证】肾移植慢性排异反应,浮肿,尿蛋白()
尿胆原(+),白细胞(3~5)×10L,满布黄白相间的滑腻厚苔,脉洪大滑数.
【郭氏临证心得】曾治肾移植慢性排异反应,聂某,男,26岁,本市某公司干部.1999年4月13日初诊.
半年前,出现蛋白尿,血压升高,血红蛋白、红细胞及血液黏度、浓度等均显着增高,西医认为是慢性排异反应,一直给予环孢素A、雷公藤制剂,降压、降黏等治疗,病情未见好转.征得该院为之主治的某教授同意,而来就诊.
现症:时时头晕,腰胁轻度胀痛,手足心烦热,下肢轻度浮肿,口苦口腻,饮食乏味,小便短黄浑浊有很多泡沫.出示昨日尿检结果:尿比重1.010,尿蛋白(+),尿胆原(+),白细胞(3~5)×10L,并查见脓细胞和上皮细胞(此前多次尿检查报告大致相同).查其体质壮实,精神尚可,面色及全身皮肤深赤,面部及颈部皮肤密布痤疮小节,舌质胖大满布黄白相间的滑腻厚苔,其根呈腐苔,脉洪大滑数而有力.辨治:风湿热浊之邪下注,郁久引起全身脉络瘀滞,三焦气机升降不利,纯属实证,补则偾事.治以升清降浊,祛风通利,芳化湿浊,兼清热活血,用升降散、二妙散、藿朴夏苓汤化裁.
处方:僵蚕15g,蝉蜕15g,黄柏15g,苍术15g,豆蔻15g,藿香15g,法半夏15g,厚朴15g,茵陈20g,薏苡仁20g,桃仁10g,郁金10g,石菖蒲10g,通草10g.1日1剂,每剂煎2次,首次淡煎,二次浓煎,两次药液混合分3次服.嘱其西药环孢素、降压药照常服用,雷公藤制剂、降黏药停服.
1999年5月24日复诊:此前每周复诊1次,均以上方或
去通草、石菖蒲、郁金,或加谷芽、神曲之类.服至5月4日各症均有所缓解,追踪观察至2000年3月,一切正常.
【解读赏析】方名为编选者暂拟.郭先生辨治蛋白尿,重在虚与实.蛋白尿是肾脏疾病的常见症状.慢性肾炎等疾病之所以难治,从中医学观点来看,关键是蛋白尿的持续难消.蛋白尿的持续存在,表明患者肾脏继续受到损害,其结果是:
方面肾气不固,大量精微物质潜然漏失;另一方面肾气不化,水、湿、浊、瘀、热、风等邪气滋生,又对肾脏造成更大的损害.如此恶性往复,脏气交亏,而成为临床上棘手难题.肾脏疾病的治疗,中医辨治比较单纯西医治疗而言具有优势.
"辨治蛋白尿,重在虚与实".五脏皆有阴阳气血之机,五脏皆有寒热虚实之证,肾脏也不例外,这在唐代以前的典籍中皆有大量论述,在《内经》中论述肾病实证的条文甚至比虚证多.往后,张仲景《金匮要略》中的硝石矾石散等皆是针对肾虚夹血瘀、湿滞而制备的方剂,认识到肾有血瘀等虚实夹杂的病机.《千金方》《外台秘要》也有"肾劳实热"、"肾劳虚寒"的记载,甚至宋代严用和《济生方》在"肾膀胱虚实论治"专题中,还详论"肾虚之候"和"肾实之候".然而,宋代另一位影响颇大的医家钱乙,在其《小儿药证直诀》中提出"肾主虚,无实也"的论点后,明、清医家多宗其说,辨治肾病多是从虚立论.遗憾的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具有权威性的一些教材、专着中,几乎一律推行"肾无实证"之说.这种片面的认识必然反映在临床、科研上,尤其是对慢性肾脏疾病如慢性肾炎之类,一律从虚论治,自属情理之中.
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对慢性肾炎等肾疾病已广泛运用中医中药治疗、研究,但由于理论上的偏差,直到20世纪80年代,成效甚少.走了30多年的弯路,其源盖出于不究典籍,偏信后世一家之言,囿于"肾无实证"之说,尽从虚治,付出的代价是高昂的.直到20世纪80年代末期,全国中医肾病学术会议等,才认定水湿、血瘀、湿浊等实邪在肾脏疾病发生发展中的重要意义,使辨证臻于完善,疗效相应提高.
中医辨证论治以消除蛋白尿、促进肾功能恢复为目标,许多观察表明,在防止抗原侵袭、清除免疫复合物、抑制炎症、平衡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功能方面都有相当良好的作用.郭先生从经治的慢性肾炎、肾移植性慢性排异反应等疾病中,从中医的角度体会到,这类疾病大都是多因素所致,多层次受累,多属性表现,有纯实证、纯虚证和虚实夹杂证的不同,要消除持续存在的蛋白尿,促进肾功能恢复,必须以辨证论治为指导,关键在于辨清实与虚,分别施治.实实虚虚,不仅无效,有的还会加重病情.
辨分实证,所谓"实"指邪气实.存在蛋白尿时,常见的实邪有:①湿热:辨证要点是小便短黄,舌质红黄厚腻干,常选用茵陈、黄柏、苍术、石韦、白花蛇舌草等药;②湿浊:
辨证要点是小便浑浊,舌苔白厚腐腻,常选用茵陈、藿香、厚朴、法半夏、茯苓、豆蔻、通草等药;③风湿:辨证要点是小便泡沫甚多,舌苔白厚,常选用防风、蝉蜕、僵蚕等药;④瘀带:辨证要点是小便有血或镜检有红细胞(根据中医出血必有瘀,瘀滞致出血的观点而认定),或颜面皮肤呈深赤色,舌有瘀点瘀斑,或舌下紫脉怒张,常选用桃仁、红花、丹参、当归、益母草、水蛭等药.水蛭能深入络道,善解积久之瘀滞,郭先生常喜用之.中成药"保肾康"为川芎制剂,郭先生视为活血药,亦常配合汤药用之.临床证明,蛋白尿存在往往有血流动力学改变,而引起肾脏血流淤滞,对于一些久治不愈的病例,即使没有瘀滞的外证,适当配用活血化瘀治疗,于消除或减少蛋白尿也有作用.
【郭子光消蛋白尿方的配方组成】蛋白质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属于中医学精微,肾脏疾病出现蛋白尿,属于中医学精气下泄,脾不摄精、肾不藏精,而精气不固,精微下泄是出现蛋白尿的直接病机;肝失疏泄、肺失布精,也可影响脾肾而出现蛋白尿;湿热、风邪、瘀血等实邪壅阻,精微外泄亦可致蛋白尿.
本病甚是难治,北京中医大学赵进喜教授,创三维护肾疗法,治肾病蛋白尿,经验独到,有重要的参考意义,兹介绍如下.
1.内外同治肾病的主体疾病为肾炎,古称"肾风",或
与风邪、热毒、湿浊等邪外袭导致脾虚不能升清,肾虚封藏失司及肺气宣降失常,肾络瘀阻、气血失畅有关.或因体质因素,、脾、肾功能较弱,复因劳倦或感受风、寒、热、湿浊等病邪诱发或加重,所谓:"邪之所凑,其气必虚".由此可以看出:
肾病虽然多属于内伤病的范畴,但是在治疗中必须重视防治外感,重视祛风散邪,因此治疗肾病必须治表:祛风散寒,如:
紫苏叶、荆芥、桔梗、防风等;祛风除热,如:薄荷、桑叶、蝉蜕、牛蒡子等;祛风除湿,如:羌活、独活、防风等;利湿,如:薏苡仁、猪苓、茯苓、车前草等;清热解毒,以金银花、连翘、重楼、蒲公英、白花蛇舌草、倒扣草等,所谓:"表者发之".外邪已清,此时需治里,从扶正着手,所谓:"正气存内,邪不可干",根据脏腑虚实偏颇加以纠正或益气健脾,以参苓白术散加减;或滋阴补肾,以二至丸加减,可加入续断、桑寄生、牛膝等;或气阴双补,以清心莲子饮加减.但扶正的同时还需不忘驱邪,可适当配以清热利湿降浊之品,如:卧蚕草、薏苡仁、白花蛇舌草等防外邪干扰,陈皮、半夏等降浊.所谓"久病络",久病难愈者,则需加入活血化瘀之品,如:当归、丹参、川芎,甚则地龙、僵蚕、水蛭等通络之品,利于病情的康复.表里的治法均得以应用,此所谓"表里同治".
2.上下同治肺居上焦,主宣发、肃降、通调水道,为水之上源,为"肾之母脏";肾居下焦,为水脏,主气化,有赖于肺的宣发、肃降通调水道,以及脾的转输功能的正常,才能发挥其正常作用.正如《内经》所说:"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津四布,五经并行,揆度以为常也".而且咽喉为肺之门户,肾之经络通过咽喉.可以看出肾病虽为下焦的病变,却与肺和咽喉有密切的关系.因此风寒、风热、风湿、热毒等外邪犯肺,咽喉被外邪侵袭,邪毒留恋则可引起邪毒内陷于肾引起肾脏病变,故在治疗肾脏病中,急性期常以散邪解毒为主,可用紫苏叶、荆芥、薄荷、桔梗、牛蒡子、羌活、独活、金银花、连翘等治上;缓解期则益肾,以二至丸加减,或可加入冬虫夏草、紫河车等,以扶正为主,如兼外邪,则合以祛邪,可稍加以上祛风散邪之品.此上下的治法在治肾病中得以体现,此所谓"上下同治".当然治疗中尤其是缓解期还可运用健脾之法.
3.前后同治肾脏病变与肺、脾、肾关系密切."肾开窍于二阴",后阴连大肠,前阴连膀胱,二者是人体废物排泄的通道.肺与大肠相表里,肾与膀胱相表里,脾胃也相为表里,肾为胃之关,"六腑以通为用",故二阴的病变会影响肾的正常功能;而相反肺、脾、肾的病变同样也会影响二阴,导致二阴功能的失调,出现病变如:小便或多、或少、或无,大便或秘或溏.肾脏病变通过调理二阴往往能得到较好的治疗效果,如:
肾脏病变到晚期出现肌酐、尿素氮升高,通过通大便方法,使用大黄、番泻叶等,随着大便的通利,肌酐、尿素氮也常常会下降.而对于水肿,可用利湿消肿之品以利小便而达到消肿的目的,如:冬瓜皮、车前子、茯苓、猪苓等祛湿利水,白术、黄芪等益气利水,桃仁、丹参、红花等化瘀利水,枳壳、大腹皮、木香等行气利水,肉桂、附子等温肾利水.此前阴治法和后阴治法均被广泛使用,此所谓"前后同治",但前后同治的方法是权宜之计,不宜久用,以免更伤正气.上述赵氏经验,可与郭先生本方一并参考.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