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学文龙胆大黄降压汤的配方组成
【配方组成】龙胆10g,大黄10g(后下),夏枯草30g,磁
石30g(先煎),地黄12g,川牛膝15g,龙骨30g(先煎)
栀子10g,白芍12g,丹参15g,地龙10g,生山楂12g,菊
花12g
【作用与功效】疏肝理气,平肝潜阳 。
【适应证】眩晕(原发性高血压)
【张氏临证心得】曾治杜某,女,52岁,人 。初诊(1992年6月6日):患者头晕、头痛经常发作已半年之久(原因在于其儿子的刑事问题),心情不舒畅,大便干燥,5~6日1次,脑中热痛,血压170/95mmHg,眼花,心情烦躁易怒,时有腰痛,纳食不佳 。舌质红、苔白,脉沉弦细 。辨证:肝气不疏,肝阳上亢 。治法:疏肝理气,平肝潜阳 。方药:龙胆10g,大黄10g(后下),夏枯草30g,磁石30g(先煎)地黄12g,川牛膝15g,龙骨30g(先煎),栀子10g,白芍12g,丹参15g,地龙10g,生山楂12g,菊花12g,6剂 。
二诊(1992年6月13口):服上方后头痛锐减,大便仍
秘,3~4日1次,头中热痛亦减,因家务繁重仍心情不乐,不思饮食,舌质红,苔薄黄、脉细涩 。血压:180/110mmHg,仍用上方加郁金 。此后6月22日续诊,仍以上方去大黄、地黄加川芎 。前后服药40余剂,而告临床治愈
【解读赏析】方名为编选者暂拟 。
中医治病关键在于辨证准确,大黄虽为荡涤之将军,然大便五六日一解,肝火如此之旺,非用此品不足以泻其实 。
大便不通,肝火亦不易得清,后以决明子代大黄以收功,仍取其清肝滑肠之力 。
大黄是重要的泻下药、清热药和止血药,编选者业师百岁名医刘绍武先生,生前用大黄以养生其功效迅速,亦常用于危急重症 。张仲景的《伤寒论》与《金匮要略》中有32首处方中使用了大黄,其中的大小承气汤、大柴胡汤、三黄泻心汤、桃核承气汤等,至今依然在临床上被广泛使用 。1999年对全国330位名中医问卷调查显示,大黄名列第二 。其实,大黄早就成为中国人常用的药物 。早在公元前,大黄已经由商队传入西域 。8世纪,鉴真和尚东渡日本,带去了大黄,至今仍珍藏在日本奈良的正仓院内,据鉴定,这些大黄是大黄属上等的掌叶大黄或鸡爪大黄 。13世纪意大利的旅行家马可波罗在《马可波罗行记》中也介绍了甘肃州的大黄,后来意大利的米兰就有人开设了大黄酒厂以后,大黄和茶叶一样,成为我国出口的大宗商品之一 。以肉食为主的西方人,更视大黄为日常不可或缺的保健品 。至今,意大利有大黄酒、瑞士有大黄糕点和大黄糖 。
【张学文龙胆大黄降压汤的配方组成】以腹痛而拒按为特征的疾病,通常可分为急性腹痛和慢性腹痛两大类 。腹痛而拒按者多为急性腹痛,即腹痛的程度剧烈,呈持续性,定位较明确,有时患者取强迫体位,甚至出现休克状态,检查则触痛明显常常伴有肌紧张和反跳痛,急性胰腺炎、胆囊炎、胆石症、急性阑尾炎、肠梗阻、急性腹膜炎、妇科的盆腔脓肿等都可出现腹痛拒按的情况 。大黄主要应用于这种危急重症 。如现代治疗急性胰腺炎的处方是清胰汤(柴胡、黄芩、黄连、白芍、木香、延胡索、大黄、芒硝),也可用单味大黄治疗,古代也记载大黄治疗呕吐,随着腹泻的出现,腹痛减轻,腹胀消失食欲增加,黄苔渐消 。这就是所谓的“通则不痛”“六腑以通为用” 。
大黄善治吐血、衄血、咯血等上部出血 。方剂学上以大黄、黄连、黄芩为组成的三黄泻心汤是治疗出血的经典方 。
《金匮要略》记载:“吐血、衄血,泻心汤主之 。”清代医家陈修园说:“余治吐血,诸药不止者,用《金匮》泻心汤百试百效 。”其实,历代使用单味大黄止血屡见于文献资料 。如孙思邈《千金方》记载有吐血百治不愈、疗十十瘥、神验不传方,其组成为大黄粉,用地黄汁吞服,取效的关键是“以利为度”
明代龚廷贤的将军丸,即单味大黄酒拌,经九蒸九晒为末,水泛为丸,说“治吐血不止如神” 。近代名医张锡纯有秘红丹一方,用大黄、肉桂研粉等份,用代赭石汤送下,用于吐血、衄血屡服他药不效者,无论因凉因热服之皆效 。
现代临床将大黄用于治疗急性上消化道出血,以十二指肠球部溃疡居多,其次为胃炎、胃溃疡、胃癌、十二指肠炎等 。
推荐阅读
- 张学文心脑共治冠心方的配方组成
- 张学文梅尼埃综合征方的配方组成
- 张学文轰热证方的配方组成
- 张学文黄汗不止方的配方组成
- 张学文疏肝奔豚汤的配方组成
- 张学文夜游症方的配方组成
- 张学文淋巴细胞反应性增生方的配方组成
- 张学文白细胞增多症方的配方组成
- 张学文独活寄生丹参汤的配方组成
- 张学文淸热通络去痹方的配方组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