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学文抑肝平木降压方的配方组成
【配方组成】菊花12g,钩藤12g,决明子30g,丹参18g,
三七3g(冲服),川牛膝12g,10g,葛根10g,地龙12g,
【张学文抑肝平木降压方的配方组成】白芍12g,桑枝30g,地黄10g,竹茹10g
【作用与功效】抑肝平木,益肾固本,行瘀通络 。
【适应证】高血压脑病,中风,头昏胸闷,口眼?斜 。
【张氏临证心得】曾治张某,女,67岁,咸阳地区某局家属 。初诊(1974年1月11日):昨晚突然左半身不能动,口眼?斜,头项强痛,言语不清,并呕吐腹泻,血压180/110mHg,舌黯红,苔薄黄,脉沉弦 。素头昏胸闷,经胸透检查,考虑高血压性心脏病合并动脉瘤 。辨证:年高体虚,肾亏风动,肝强胃弱,血瘀经络 。治法:抑肝平木,益肾固本,行瘀通络 。方药:菊花12g,钩藤12g,决明子30g,丹参18g,三七3g(冲服),川牛膝12g,僵蚕10g,葛根10g,地龙12g,白芍12g,桑枝30g,地黄10g,竹茹10g,3剂 。
服法:每日1剂 。水煎早晚服 。
二诊(1974年1月13日):服药后头已不痛,左半身已
能活动,手能摸床,脚能站立,腿能移步,吐字较前清晰,惟觉迷蒙,项强、纳差,舌红苔薄白,脉沉弦 。药已中病,上方加橘红10g,石菖蒲10g以开窍醒神化痰而愈 。
【解读赏析】方名为编选者暂拟 。患者突然半身不遂,口眼?斜,头项强痛,言语不清,显风中经络之证,此风乃由年高体弱,肝肾阴虚,肝阳偏亢亢阳化风,风阳夹气血上逆,阻窍涩络所致 。故治取地黄、白芍滋养肝肾;菊花、钩藤、决明子清肝息风;地龙、僵蚕、竹茹、葛根、桑枝化痰通络;三七、川牛膝、丹参活血化瘀 。阳气得平,亢阳得潜,内风得息,络瘀得化,风痰得消 。
中风多凶险,常难以速愈 。其以“风”字立名,实寓“风性多变” 。《灵枢·刺节真邪论》曰:“虚邪偏客于身半,其人深,内居营卫,营卫稍衰,则真气去邪独留,发为偏枯 。”《金要略·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言:“邪在于络,肌肤不仁;邪在于经,即重不胜;邪入于腑,即不识人;邪入于脏,舌即难言,口吐涎 。”其病因病机,唐宋以前主要以“外风”学说为主,多以“内虚邪中”立论 。唐宋以后,特别是金元时代,突出以“内风”定论 。其中刘河间力主“心火暴甚”;李东垣认为“正气自虚”;朱丹溪主张“湿痰化热”;王履提出“真中”“类中”之说;明代医家张景岳又倡导“非风”之语,提出“内伤积损”的论点 。李中梓又将中风分为“闭”“脱”
证 。
中风急症急性期虽有本虚,然侧重标实,标实以瘀血、痰湿为主,便干便秘、舌苔黄腻、脉弦滑为其三大特征 。患者发病后即有便干便秘,常3~5天,甚至10天不大便 。初期脘腹胀满,矢气频频,继而腹胀坚实,腹部可触及燥屎包块,或起病后虽能大便,但大便干硬如球状 。便秘便十乃由中焦蕴热,消灼津液所致,因腑气不通,浊邪上扰心神,进而发生意识障碍,致病情加重 。若舌苔初始可见薄黄,舌质多黯红,此乃有热邪,舌苔转为黄厚腻,是中焦蕴蓄痰热;又常见舌苔中部黄厚而腻,此是痰热蕴蓄中焦;又常见舌中后部黄厚而腻,此是痰热郁阻中下焦;脉弦滑是内有痰热 。
尤以患侧脉弦滑而大者,是痰热实邪猖獗之证,脉大为病进 。
总之急性期中焦为痰热实邪阻滞,失于升清降浊,影响气血运行布达,这对半身不遂和神识障碍的恢复不利 。
因此,当务之急应化痰通腑 。另外,掌握泻下的时机甚为重要 。对此有人提出早用,其适应证也应补充,不仅腑实可用,腑气不顺不降也可以适当应用本法施治 。但在临床中,常有用通下1次后在几天之内形成腑实的病例 。大便得以通泻,能否作为腑气通畅的惟一佐证,值得商榷 。
推荐阅读
- 张学文补阳还五汤化裁的配方组成
- 张学文点头不止方的配方组成
- 张学文清脑通络汤的配方组成
- 张学文气厥痰动方的配方组成
- 张学文绿豆甘草解毒汤的配方组成
- 张学文血尿滋阴降火方的配方组成
- 张学文支气管扩张咯血方的配方组成
- 张学文肺肝郁热鼻衄方的配方组成
- 张学文肝郁癫狂方的配方组成
- 张学文瘀痰夜惊剔络方的配方组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