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感觉罗贯中总是站在蜀国的角度?

文章插图
《三国演义》和《三国志》完全不同,“演义”如果用现代体裁翻译下就是小说,《三国演义》是罗贯中根据三国历史创作的历史小说,里面更多的是个人情感的投射比如很明显的“保刘贬曹”,连鲁迅都说“至于写人,亦颇有失,以致欲显刘备之长厚而似伪,状诸葛之多智而近妖” 。
偏袒蜀国的小说主旨或许主要是因为收到了《三国演义》的创作背景、时代背景与作者背景的影响 。
创作背景:民间故事说书艺人的创作
文章插图
【为什么感觉罗贯中总是站在蜀国的角度?】《三国演义》的全称是《三国通俗演义》根据史书《三国志》与民间绘本、故事改编 。大约在公元1345~1355年间,罗贯中来到杭州,在这里受到了很多说书艺人和杂剧名家的影响,当时说书艺人流行讲话本、史讲也就是历史故事,杂剧则是戏曲唱作,无论是话本还是杂剧都有很多三国故事,根据这些罗贯中编写了《三国演义》 。

文章插图
在民间一直有“皇家正统”的观念,曹魏崛起一直被认为是“名不正言不顺”,曹操被刻画成了夺权的反派而刘备则是以皇室宗亲的身份起兵被认为是正统,尽管刘备中山靖王后代的身份也没多少证据,但因为姓刘自然就是“皇室血脉” 。

文章插图
在当时流传的三国故事里刘备已经成了正统,自然以蜀汉作为第一视角去叙述,而《三国志》里作者陈寿是晋朝人,魏晋相承,尊晋的观念更多 。罗贯中的三国小说受到了当时民间文学故事绘本的影响所以就明显地偏袒蜀国 。
时代背景:杂剧的发展与蒙古外来政权
文章插图
《三国演义》在写三国故事但也投射了不少时代的影子,罗贯中所处的年份是元末明初,元朝是外来民族蒙古建立的政权,尽管统治中国的历史并不长但此时民间文学空前发达,“唐诗宋词元杂剧”此时杂剧快速发展,杂剧就是戏剧 。

文章插图
杂剧还有不少“三国戏”,可考的就有关汉卿的《关大王单刀会》、郑光祖的《虎牢关三战吕布》、武汉臣的《虎牢关三战吕布》、王仲文的《诸葛亮秋风五丈原》等等一共40余部,里面包含了我们耳熟能详的故事比如“桃园三结义”、“关云长千里走单骑”、“范疆帐下斩张飞”、“三英战吕布”等 。

文章插图
这些故事在民间早已普及,罗贯中以时间为线串联起一个跌宕起伏的时代,因为当时元朝就是外族入侵所以三国杂剧里无一不体现对于“正统”蜀汉的歌颂,其实也是从一个侧面贬低元朝的统治 。

文章插图
甚至于在叙事编排上《三国演义》都受到了“杂剧三国戏”的影响,在杂剧中每一段的情节成为“折”,一本四折构成整个故事,《三国演义》里将折变成了章回体,每一章节有一标题,成为“回目”,回目和折其实异曲同工 。
个人背景:有志图王却难遇真主
文章插图
在罗贯中还没开始写《三国演义》是时候三国中的很多杜撰故事已经在宋元时期流传,其中不少也是当时人们对于时代现状的投射情感,比如悲壮的诸葛亮北伐在南宋人看来也是当时迫切需要“北定中原”的期待,蒙古鞑靼抢掠土地更是需要“正统明君”去收复失地,此时三国故事已经是“尊刘”的风潮 。

文章插图
罗贯中生活的元末明初如果用一个词概括那就是动乱,如三国一样的群雄割据的时代,陈友谅、张士诚、朱元璋等各自起兵,史书记载罗贯中是个“江湖散人”,王圻在《稗史汇编》中称他“有志图王者,乃遇真主 。”或许他也在如诸葛亮一样在等着自己的刘玄德 。

文章插图
他自己曾亲身参与过那个混乱又草莽的年代,他曾是张士诚座下的幕僚,也曾想有所作为,之后张士诚投降元军,从此一蹶不振,再后来朱元璋消灭元军建立明朝,此时罗贯中50多岁回到杭州专心写《三国通俗演义》 。

文章插图
一部小说自然有作者自然情感的投射,比如《红楼梦》就是一部曹雪芹自己家族没落的挽歌,《三国演义》或许寄托着罗贯中对于明君正统的呼唤,对此才更倾向于蜀汉,因为这里有张云长的义薄云天,诸葛亮的鞠躬尽瘁,赵子龙的勇猛无双,刘备的贤良仁德……尽管很多都是经过加工的,比如草船借箭是孙权的主意,斩杀华雄的孙坚,杜撰了空城计、三气周瑜等等,但蜀汉是罗贯中对于主公、谋臣、将领最理想模样,所以才让刘玄德、诸葛孔明、五虎将的故事成了《三国演义》的高光 。
其他网友观点蜀国又叫做西蜀,还叫做蜀汉,它的创建者是谁啊?是刘备啊,刘备又被称为汉昭烈帝,他一直号称是西汉中山靖王刘胜的后代,虽然有点含糊其辞,应该还是有迹可查的 。这也就意味着刘备根正苗红,代表着大汉朝的正统 。
汉献帝刘协一直看好这位刘皇叔,刘备更是打着恢复汉室的旗号吸引了无数的粉丝,尤其是刘备新野打败时,竟有十万百姓愿意跟着他逃跑 。不得不说刘备占着人和这至关重要的一点 。
作者罗贯中作为一个读书人,在尊重历史的同时,自然而然的会把正统看的比较重要,循规蹈矩是一个读书人的本分 。佣刘讽曹也是作者贯穿全书的一个主旨 。书中一开始就已经说出了曹操的本色,名为汉相,实为汉贼,挟天子以令诸侯 。
所以并不是作者偏袒蜀国,这是他发自内心的一个宗旨,小说往往是借古讽今,罗贯中生活在元末明初,而这部《三国演义》谴责了统治者的残暴和丑恶,反映了动乱时代人民的痛苦和对清明政治、对仁君的向往,体现了鲜明的“拥刘反曹”倾向 。
其他网友观点
三个字就能说明罗贯中在《三国》中为什么偏袒刘备了 。那就是“代入感” 。且听我分析道来!
在“煮酒论英雄”的故事里,刘备和曹操说起当时的豪杰分别有河北袁绍、淮南袁术、荆州刘表、江东孙策、蜀中刘璋、西北马腾 。这些人都割据一方 。比起刘备三兄弟来说,那可是天壤之别 。按理说在当时的环境下刘备团队能生存下去就不错了 。可是后期刘备屡战屡败,屡败屡战、总结战败的经验,又礼贤下士请得诸葛亮出山 。而后诸葛亮火烧新野、联孙抗曹火烧赤壁 。到后面占据荆州、汉中、益州等地,实现了阶级性突破 。即使后来还是被灭亡了 。可是我们在读这本书的时候还是把自己当成刘备或者蜀汉团队的一员,在刘备创业过程中为他取得的成就而高兴,同样也会为关羽、张飞、诸葛亮等人的死而惋惜 。我想这也是罗贯中明显偏袒蜀国的原因 。

文章插图

文章插图

文章插图

文章插图
推荐阅读
- 为什么征信花了修复三个月之后还是被拒怎么办 征信花了三个月可以恢复正常吗
- 白猫贷额度一般多少 为什么白猫贷我的老是通不过
- 开端循环了几次 开端李诗情和肖鹤云为什么会陷入循环
- 为什么感觉二战时苏军陆军的军、师人数比起美军、德军要少很多?
- 为什么107火箭炮被称为游击神器?
- 微信为什么解绑不了信用卡
- 有人说在中世纪如果麾下有10000到30000采邑骑士就可以称霸欧洲,是真的吗,为什么?
- 最新版幸福签名有你已足够 喜欢那种被抱的很紧感觉
- 为什么美国把拉美裔单独列出来,而不是计入白人范畴?
- 曹操这一生失败这么多,为什么大家还觉得他很高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