丛林是真正的生死场 , 凶险万分 , 因此也就催生了最有智慧的幸存者 。
那些真正生活在自然环境中的植物每一步都在开天辟地 , 为自己寻求生机 。 /图·pexels
生物学家丹尼尔·查莫维茨在《植物知道生命的答案》中写道:“大多数动物能够选择环境 , 在风暴中寻找掩蔽之处 , 寻觅食物和配偶 , 或是随季节变化而迁徙;然而因为植物不能运动 , 无法移向更好的环境 , 它们必须有能力抵挡和适应持续变化的天气、不断霸占自己领地的邻居和大举入侵的害虫 。
因此 , 植物演化出了复杂的感觉和调控系统 , 这使它们可以随外界条件的不断变化而调节自己的生长 。 榆树必须知道它的邻居是不是遮住了它的阳光 , 这样它才能想办法朝向有阳光的地方生长 。 莴苣必须知道是不是正有贪婪的蚜虫打算把它吃光 , 这样它才能制造有毒化学物质杀死害虫 , 保护自己 。 花旗松必须知道它的枝条是不是正在被猛烈的风撼动 , 这样它才能让树干长得更强壮一些 。 樱花树则必须知道什么时候开花 。 ”
尽管早在人类诞生前就存乎于世的植物并不具备“大脑” , 但它们仍然具有区分日出、日落的“视觉”能力 , 能如九重葛一般追随光线 , 也具有区分气味的“嗅觉” , 能如菟丝子一样嗅出它所喜欢的番茄并将自己的突起刺入番茄的韧皮部吸取糖分 , 以便成长开花 。 甚至 , 有些植物还能展现出基本的学习能力 。
2014年 , 莫妮卡·加戈里亚诺和她的同事们发表了一篇关于含羞草的论文 。 含羞草是一种众所周知的“敏感”植物 , 在被触碰时会卷起自己的叶子 。 而加戈里亚诺设计了一种机制 , 她会突然让含羞草下落大约一英尺 , 而不伤及它们 。 刚开始 , 含羞草的确会在掉落时自我收缩 , 但过了一会儿 , 它们就没有反应了 , 似乎“意识到”没必要做出自我保护 。
含羞草会在被触碰的一瞬间卷起自己的叶子 。
1876年 , 医生兼植物学家威廉·劳德尔·林德赛博士就提出:“我发现 , 类似在人类身上表现出来的心智的某些特性 , 在植物中间也普遍存在 。 ”也许 , 在丛林法则中努力生存的植物 , 正是制定丛林法则的智识生命体之一 。
对于蝴蝶幼虫来说 , 西番莲的叶片是一处完美的摇篮 。 它们往往啃噬无度、贪得无厌 , 为了避免自己被蝴蝶幼虫完全吃掉 , 西番莲在叶片中进化出了毒素 。 但有些昆虫非但不怕 , 还会将毒素储存在体内 , 以抵御天敌 。 于是西番莲在生死迫切之际进化出了第二道防线 , 新生出来的叶片远观就如同振翅的蝴蝶 , 这种拟态会让真正的蝴蝶产生没有栖息处的错觉 , 将其拒之门外 。 为了阻止雌蝴蝶在其叶片上产卵 , 西番莲的叶片上还会长出小黄斑以模仿蝶卵 , 雌蝴蝶就会觉得这些叶片已经被占用 , 不会再来光顾 。
2021年4月27日 , 国际知名艺术家草间弥生的“宇宙自然”艺术展在纽约植物园举行 。 图为民众欣赏展览作品《我要飞向宇宙》 。 /图·视觉中国
这是植物抵御动物侵犯的典型案例 , 很多时候 , 植物也会与动物协同合作 。 在墨西哥 , 食蜜蝙蝠借助仙人掌中的花蜜作为旅费穿越上千公里的沙漠 , 等到回程 , 它们又会吞下仙人掌的果实 , 帮助其继续播种 , 繁衍生息 。
合作、竞争、厮杀、反击、逃亡 , 有些植物的成长路径可谓九死一生 。
作为森林中闻名的集团 , 切叶蚁会为深藏于地下的白环菇属真菌收集口粮 , 它们像雇佣兵一样大量切割红木的叶片 , 然后行动迅速地搬运到真菌的地下巢穴 , 为真菌提供所需营养 , 同时接受真菌的回报——一种微小的蘑菇 , 作为营养补充 。 红木没有束手就擒 , 眼看叶子就要被切光 , 它开始分泌一种毒素 , 雇佣兵们发现 , 真菌吃了这些带有毒素的叶片后每况愈下 , 一段时间后 , 真菌发出信号 , 要求雇佣兵们更换树叶来源 。 于是切叶蚁不断地从一棵树转移到另一棵树 , 红木得到了喘息的机会 , 不至于被剥削殆尽 , 这样便能够保证每棵植物留有足够的叶子来恢复生长 。
2022年1月15日 , 北京杜威中心 , 观众参观“活着的梵高”数字艺术体验展 。 /图 ·视觉中国
在植物身上 , 你能目击极为顽强的生命力 。
生长于峭壁、石缝间的仙人掌科植物松露玉干旱时进入休眠状态 , 一旦落雨就会进入高速生长期 。
耐旱的卷柏 , 又称“九死还魂草” , 因为它仿佛拥有复活的能力 , 环境适宜时 , 能将蜷缩的身形舒展到一种意气风发的地步 。
推荐阅读
- ?用于药物去除的生物催化和纯化酶
- 一种中型爬行动物萨氏巨蜥
- 改变世界的方程式——对数方程,它是如何影响人类发展的?
- 人类从一万米高空自由落体到大海里会怎样?
- 90后清华美女学霸,把智齿送上太空,中国第一人!
- “活久见”,很多人不知道的66个冷知识,长见识了
- 《七龙珠》的世界观中,地球的科技水平如何?
- 章鱼真的是地球原住民吗?多个研究表明,科学家的猜测或许是对的
- 为强大的多功能薄膜桥接 MXene 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