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件|小米造车加速第一步:找人,还是找人

来源:界面新闻

关于造车进展 , 小米表现得依然严谨而保守 。
团队成员超过500人、预计2024年上半年量产 , 这是小米在去年Q3财报中给出的口径 。 相较于几乎每周都在披露汽车产业链投资案例的产投部门 , 小米汽车部门的忙碌景象被笼罩在幕布之下 。
最重要岗位所剩无几
一名接近小米汽车部门的人士告诉界面新闻 , 目前 , 小米汽车部门在团队分配上 , 自动驾驶相关团队及软件开发岗位大都在北京 , 而上海分部主要是整车研发相关的硬件岗位 。 主要是因为上海在这方面人才储备更充沛 , 例如博世集团中国总部大楼就位于上海虹桥临空经济园区 。
他同时表示 , 小米当前更难找的是软件方面的人才 。
软件|小米造车加速第一步:找人,还是找人
文章图片

相较于传统汽车注重硬件配置 , 特斯拉掀起了软件定义汽车的潮流 。 除了车体外观、车身容量、续航里程等基本标准 , 智能座舱内人车交互、车联网等软件方面的体验正在获得更多关注 。
这也意味着如果车企之间出现人才争抢 , 软件领域发生的概率一定更高 。
在这之中 , 自动驾驶系统相关是竞争最为激烈的区域之一 , 但这个问题对目前的小米来说不算棘手 。
2021年9月 , 小米以总代价7737万美元(约合人民币5亿元)完成对自动驾驶初创公司Deepmotion(深动科技)的收购 。 其中2440万美元(约合人民币1亿5785万元)为现金 , 其余5297万美元(约合人民币3亿4268万元)也即总占比68%的资金 , 将在未来四年以等额小米股份支付 。
【软件|小米造车加速第一步:找人,还是找人】原Deepmotion四位联合创始人——CEO蔡锐、CTO李志伟、首席科学家杨奎元、研发总监张弛——均加入小米汽车并担任智能驾驶部专家工程师 , 这也是小米工程师岗位序列中的最高级别 。
四位联创均有微软亚洲研究院背景 , 从新兵招募的角度来说也有自己的人脉圈层 。 此外 , 随着这笔收购的完成 , 据称有近20人跟随四位联创加入小米汽车部门 , 其中不乏多位算法工程师 。
据了解 , 小米此前较难推进的岗位之一是位于北京经开区的小米整车工厂负责人 。 该负责人职级颇高 , 将直接汇报给小米汽车部门一把手或二把手 。
整车工厂的运作对小米至关重要 。 去年11月27日 , 小米汽车正式宣布落户北京经开区 , 其汽车总部基地、销售总部、研发总部都将落地于此 , 并将分两期建设年产量30万辆的整车工厂 。 其中 , 一期和二期工厂产能分别为15万辆 , 预计2024年首车将下线并实现量产 。
当涉及到整车制造环节的时候 , 小米似乎还是更倾向于从传统车企找人才 , 但后者的动力并不足 , 尤其是那些在外企优待中浸润过的人 , 更难尝试挑战这份略带风险的新工作 。
即便如此 , 小米汽车部门开放的高管岗位正在一个个关闭 。
除雷军、王翔、刘德、张峰、林世伟、洪峰、卢伟冰、祁燕、何勇等人将以集团高管身份参与造车业务外 , 原大家电部总经理李肖爽出任汽车部副总裁 , 负责管理产品、供应链及市场工作 , 曾在北汽集团主导极狐汽车成立的于立国被引进为另一位汽车部副总裁 , 负责统筹小米汽车综合管理及北京总部组织和人才建设等工作 。
而结合小米汽车“核心17人”名单中其余人的原有职位和已披露信息 , 智能座舱、自动驾驶、车型外观、市场运营等业务线也都出现了相应负责人 。
“大家都想去造车”
总体而言 , 小米在招聘市场上的号召力并不小 。
一位车企HR告诉界面新闻采访人员 , 他曾接触过一位候选人 , 除了他们还拿到了集度和小米的offer , 最后这位候选人选择了小米 。
因为关系较好 , 对方坦诚解释道 , 一方面更认小米的名气 , 雷军的确有其市场号召力 , 在几家车企都提供期权的前提下 , 小米在手机业务上的成功是一种验证;另一方面 , 集度由于是合资公司 , 他个人感觉权利分配不够清晰 , 担心会有后期的隐患 。
团队扩充进展不算快 , 小米也并没有如想象中一般“砸钱”招人 。
前述车企HR以他了解的数据分析称 , 目前在薪资待遇上 , 蔚来、理想、小鹏仍处于第一梯队 , 小米和集度的薪资包并没有太大竞争力 。 后两者的期权占比大概为三分之一 , 同一岗位给予的现金大概低于理想约10% 。
在新能源汽车赛道中 , 小米由于出发较晚、跨界创业 , 看起来并非是胜算最高的那家 , 但在小米内部 , 汽车部门在大部分眼中已经成为“香饽饽” 。
“大家现在都想去造车 。 ”一名在小米从事软件工作的员工告诉界面新闻 。 小米此前从手机部门“活水”了一批人到汽车部门 , 以软件开发为主 , 这不由得让一些人有了想法 。 “核心部门啊 , 又是雷总亲自带队 。 ”他说 。
根据此前报道 , 曾有知情人士透露 , “小米集团内部转岗汽车业务线有三条标准:人员原工作必须偏技术和研发方向;原部门团队业务稳定;原业务部门领导人有合适的替代人选 。”
事实上 , 不乏有小米人对雷军采取仰望姿态 , 尤其是对于后期加入小米的员工而言 , “雷军带队打仗”这件事本身就充满了吸引力 。 另外 , 错过小米上市前的期权“船票”后 , 小米汽车未来独立上市的可能性 , 也使其期权散发出更多诱惑 。
但内外兼备地招兵买马 , 也为小米造车抛出了一个不得不面对的问题:
大批车企人才的加入 , 意味着小米自成立以来 , 将首次大规模地迎接与企业基因完全不同的“新鲜血液” , 不仅是汽车与手机更是内与外的差异——如何避免因话语权强弱引发的山头之争 , 将是小米扫清造车障碍的重要一环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