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十年代的“的确良”穿着是什么感觉?

天热真是热,出汗贴在身上 。天凉真是凉,冷风挡不住,平时舍不得穿 。优点还真结实 。O8年还有一件给扔掉了 。

其他网友观点

见人家穿过,自己没有穿过 。

可能穿上比较凉快、轻巧 。

用水洗过以后,一抖干 。

听说是能穿八年,放着不穿八年也就放坏了 。


六十年代的“的确良”穿着是什么感觉?

文章插图

其他网友观点

六十年代我们国家市场上还没有“的确良” 。据有关资料显示:

1971年8月,毛主席在长沙视察时,曾给工作人员轮换放假半天,让他们上街自由活动买点东西,顺便搞点调查 。

有位工作人员,回来后很高兴,伟人问对方为啥这么高兴 。

工作人员说,辛苦排了半天队,终于买到一件“的确凉” 。

“的确凉”,是广东话,真名叫涤纶,属于合成纤维,具有结实耐用、弹性好、不易变形、易洗快干等特点,深受年轻人喜欢 。

毛主席听后感触很深,并对此念念不忘 。回京后,特意找来周总理商谈 。期间,毛主席说:“解放这么多年,老百姓吃饭和穿衣问题还解决不好,怎么向人民交代”?为什么,我们不能多生产一点“的确良”?

周总理说:“我们没有这个技术,还不能生产,只能靠贸易进口 。”

毛主席又问:能不能从国外引进相关生产设备和技术?

周总理说:当然可以 。

事后,在毛主席、周总理的支持下,国家计委于1972年上半年提出计划,决定向日本、法国、联邦德国、意大利引进了4套化纤生产设备 。

计划全部投产后,每年可生产合成化纤24万吨,相当于500万吨棉花,可织布40亿尺 。其中,“的确良”产量大幅提高,年产量为19亿尺,基本上能够满足民众对“的确良”的大量需求 。

因此决定:分别在天津、辽宁、上海、四川建厂 。

以辽宁石油化纤总厂为例,1973年开始签约引进,1974年就开始在辽宁辽阳市建厂,直到1981年9月才建成投产,累计总投资24.15亿元,是投资规模最大的化纤项目 。由于我们缺乏相应的工业设计经验,加上部分人为因素,导致建厂时间拉得过长 。

同在1981年,建成投产的还有天津石油化纤厂 。而上海化纤厂和四川维尼纶厂,早在1978年5月和1979年12就建成投产 。

在我们国家进口的四套设备尚未投产之前,国家有关部门也从上述国家进口一部分他们国家生产的成品“的确良”投放市场 。

【六十年代的“的确良”穿着是什么感觉?】我是1976年在北京王府井百货大楼买了一件深灰色“的确良”衬衣,当时的售价是20多元,是纯进口面料的 。价格是我那个时候半个多月的工资 。这件衬衫我穿了近20年也没有穿坏,基本上没有退色,穿着非常舒适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