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水科学”的神奇体验

寒假到了 , 怎样引导孩子在玩中学、学中乐 , 激发起孩子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热情?寒假前 , 我与学生进行了热烈讨论 , 决定通过认识水、了解水、探究水去发现水世界的神奇奥秘 , 以“线下各显神通、线上互学互鉴”的方式 , 开展一系列有关“水科学”的实践体验活动 。
“神奇水流”科学实验
假期伊始 , 学生就行动起来 。 张欣怡做的是“水与大气压”的小实验 , 她在杯子里装满水后 , 用纸片把杯子口盖住 , 然后倒置过来 , 静止于空中 , 纸片紧贴在杯口 , 没有掉下来 。
盖在杯口上的纸片为什么掉不下来?张欣怡在科学探究的过程中 , 发现了杯子内外的大气压有差异 , 当杯子外的大气压大于杯子内的气压时 , 纸片就不会掉下来了 。
陆芷兰做了“水杯琴”的科学实验 。 在线上分享时 , 她落落大方地介绍自己实验的初衷与过程:“一次偶然的机会 , 我的筷子碰到了装满水的杯子 , 杯子发出清脆的声音 。 我就在想 , 是不是水位的不同使声音变得不同?为此 , 我做了一个关于‘水杯琴’的趣味实验 , 现在 , 我展示给大家看 。 ”
只见陆芷兰准备了几个相同的杯子、一碗水、一双筷子 。 她用筷子轻轻敲打没有装水的杯子的边口 , 听到杯子发出沉闷的响声 。 接着她将水倒进不同的杯子 , 每个杯子倒入的水量不同 , 再一一敲打 。 听!每个杯子的声音都不一样!
实验展示完毕 , 陆芷兰妈妈在视频里揭秘“水杯琴”的科学原理:原来水杯发出声音是因为空气震动 , 而震动时共鸣腔体的大小决定着震动的频率即音调的高低 , 我们在相同的水杯里倒入不等量的水 , 就是在改变每个杯子共鸣腔体的大小 , 共鸣腔体的大小改变了 , 自然震动频率或者说音调的高低自然也就改变了!
张家睿做了“魔法转身”的实验 。 他制作的图文并茂的美篇真实记录了实验全过程 。 打开美篇 , 只见他先准备了两个装满水的玻璃杯和一本漫画书 。 他在书中选取了有人物的一页纸 。 首先 , 他把一杯水放在图案前面 , 这时我们能看到的图案还是与原来的人物方向一致 。 接下来 , 他又在前面加了一杯水 , 书中的人物就调转了方向 。
张家睿介绍说 , 这个现象是因为物理学中的凸透镜成像原理 , 玻璃杯加水相当于一个凸透镜 , 而纸上的人物相当于一个物体 , 当凸透镜在一倍焦距以内时 , 就会显示正成像;而当它在一倍焦距以外时 , 就会在水的作用下形成倒立的像 。 这个神奇的水实验 , 给我们带来了乐趣与收获 。
这些科学小实验告诉我们 , 学习一定要身临其境 , 自己“钻”进去了 , 学习就变得有意思了 。
“滴水精灵”志愿服务
听闻中国航海博物馆到我校招募志愿者 , 我班有多名学生申请担任讲解员 。 这次特展的主题是“世界航海五百年——15-19世纪航海文物特展” , 讲解员围绕展览介绍了有关航海科技方面的知识 , 比如制图和航海仪器中的测天定位、船体的流线、不同海域的“吃水”情况等 , 游客被志愿者的讲解吸引 , 参观结束还意犹未尽 , 小讲解员们也从中收获了许多 。 王翰晨特别希望在讲解过程中有游客向他提问 , 这样他讲解起来就特别带劲 , 特别有成就感 。
修宇安主要负责讲解“充盈精神的艺术”板块 , 他深有感触地说 , 500年的海上航行、贸易和战争加深了人与海洋的关系 , 海洋元素越来越多地涌入人们的生活中 。
学生担任志愿讲解员 , 不仅提高了社交能力 , 还树立了关心海洋、认识海洋、经略海洋的意识 。
“海绵城市”科学探究
在“海绵城市”科学探究中 , 许多学生在查阅了“海绵城市”的相关信息后 , 来到“星空之境”海绵公园、上海临港海绵城市展示中心、春花秋色公园等 , 实地探访透水铺装、植草沟、湿塘、湿地等多种海绵设施 , 深入了解海绵公园的吸水、蓄水、净水功能 。 王翰晨说 ,“海绵城市”建设应遵循生态优先原则 , 促进雨水资源的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 。 陈骁扬说 , “海绵城市”可以让大自然成为人类的“天然净水器” , 希望未来全世界都可以“海绵化” , 进一步利用自然资源 , 保护地球生态 。
生态环境保护是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课题 。 保护水资源 , 保护水生生物及其多样性 , 协调人与水的关系 , 促进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 需要我们不断努力 。
这个寒假 , 学生围绕水展开了一系列活动 , 他们在亲近自然、社会交往、志愿服务中积淀人文底蕴 , 学会责任担当 , 在科学实验、实践反思中培育科学精神 , 假期生活因此变得更有趣、更有味、更有意义 。
(作者单位系上海市临港实验中学)
《中国教师报》2022年02月16日第10版
【实验|“水科学”的神奇体验】作者:董雪梅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