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疗痛经的中药方剂、处方大全与调理方法
痛经
痛经是指凡在经期或经行前后,出现周期性小腹疼痛,或痛引腰骶,甚至剧痛晕厥者,亦称“经行腹痛” 。
本病的发生与冲任、胞宫的周期性生理变化密切相关 。其主要病机在于邪气内伏或精血素亏,更值经期前后冲任二脉气血生理变化急骤,导致胞宫的气血运行不畅,“不通则痛”;或胞宫失于濡养,“不荣则痛”,故使痛经发作 。
西医学把痛经分为原发性痛经和继发性痛经 。前者又称功能性痛经,系指生殖器官无明显器质性病变者;后者多继发于生殖器官的某些器质性病变(如盆腔子宫内膜异位症、子宫腺肌病、慢性盆腔炎、妇科肿瘤、宫颈口粘连狭窄等) 。
本节讨论的痛经,包括西医学的原发性痛经和继发性痛经 。功能性痛经容易痊愈,而器质性病变导致的痛经病程较长,缠绵难愈 。
痛经多与情志因素,或经期、产后感寒,以及饮冷有关 。经前、经期痛者,多属实;经后痛者,多为虚 。痛在少腹,病重在肝;痛在腰腹,病重在肾 。掣痛、绞痛、灼痛、刺痛、拒按属实;隐痛、疠痛、坠痛、喜按属虚;冷痛、绞痛、得热痛减属寒;灼痛、刺痛、得热痛剧属热;胀甚于痛,时痛时止,属气滞;痛甚于胀,持续作痛,血块排出后疼痛减轻,属血瘀 。痛甚者可见面色苍白、头面冷汗淋漓、手足厥冷、泛恶呕吐等症状 。痛经常伴有月经量、色、质的改变 。
(一)辨证论治
1.肾气亏损型治宜补肾填精,养血止痛,选用调肝汤(《傅青主女科》) 。
2.气血虚弱型治宜补气养血,和中止痛,选用黄芪建中汤(《金匮要略》)加当归、党参 。
3.气滞血瘀型治宜行气活血,祛瘀止痛,选用膈下逐瘀汤(《医林改错》) 。
4.寒凝血瘀型治宜温经散寒,祛瘀止痛,选用温经汤(《金匮要略》) 。
5.湿热蕴结型治宜清热除湿,化瘀止痛,选用清热调血汤(《古今医鉴》)加红藤、败酱草、薏苡仁 。
(二)名医名方
逐瘀调经汤(夏桂成)
1.功效逐瘀通脉,化脱子宫内膜 。
2.主治临床上表现较重的血瘀性痛经、血瘀性出血痛经,如膜样性痛经、子宫内膜脱落不全性月经过多 。
3.组成益母草15~30克,当归、赤芍、五灵脂、三棱、莪术各10克,肉桂3克(后下) 。
4.加减腰酸明显者,加续断、杜仲、狗脊各10克,必要时亦可加人制附片6~9克,艾叶10克,以加强温阳补肾的作用,而促进子宫内膜之化解和脱落;神疲乏力,小腹作坠,大便溏稀者,加用白术10克,黄芪、党参各15克,煨木香5克,以健脾益气,温运中阳而有助于子宫内膜脱落;腹痛剧烈,胀痛拒按者,加入延胡索、景天三七各10克,炙乳香、炙没药各6克,以增强化瘀止痛之力;经量较多,头昏心慌者,加入炒蒲黄(包煎)、血竭粉(分吞)各6克,花蕊石15克,以增强化瘀止血的作用;胸闷烦躁,舌苔黄腻者,加入钩藤15克,制苍术、炒丹皮各10克,炒柴胡5克,以清肝经湿热;口苦烦热口渴,大便干燥者,加枳壳10克,大黄6克(后下),以增强逐瘀脱膜的功能,而达到迅速缓解病情之目的 。
5.用法水煎服 。
6.按语本方为夏桂成教授治疗血瘀性痛经、血瘀性出血性痛经之常用方 。曾以上方治疗膜样性痛经及子宫内膜脱落不全性月经过多,均取得显著疗效 。
补肾促排卵汤(夏桂成)
1.功效滋阴助阳,调气活血 。
2.主治功能性痛经,经间排卵期交替发作疼痛 。
3.组成紫石英(先煎)、当归、赤芍、白芍、怀山药、山茱萸、熟地黄、牡丹皮、茯苓、续断、菟丝子各10克,红花6克 。
4.用法水煎服 。
疏肝理气活血汤(秦继章)
1.功效疏肝理气,和血活血 。
2.主治痛经 。
【治疗痛经的中药方剂、处方大全与调理方法】3.组成醋白芍、丹参各15~30克,陈皮、川芎、乌药各6~10克,当归12克,醋香附、醋延胡索、柴胡各10克 。
4.加减腹痛喜热喜按者,加干姜、吴茱萸各6克,紫苏9克;腹痛拒按有血块者,加五灵脂、蒲黄、牡丹皮各10克;腹剧痛者,加川牛膝15克,乳香10克;月经量多者,加阿胶10克,黑地榆、乌梅炭各30克,去丹参、川芎;月经量少者,加益母草、鸡血藤各20克;带下量多色白者,加山药30克,焦白术20克;色黄者,加龙胆草、黄柏各10克;恶心呕吐者,加姜半夏、藿香各10克;腰痛者,加黑杜仲30克,桑寄生24克,续断10克;饮食不香者,加神曲、炒麦芽、炒山楂各10克;头晕头痛者,加熟地20克,山茱萸、枸杞子各12克,黄精24克;倦怠乏力者,加太子参、焦白术各10克,黄芪15克 。
5.用法水煎服 。
消痛方(陈雨苍)
1.功效疏肝理气,活血化瘀,养血柔肝 。
2.主治痛经 。
3.组成柴胡、郁金、香附、川楝子、延胡索、蒲黄、五灵脂、当归、白芍各适量 。
4.加减热甚者,加牡丹皮、栀子仁、茜草、黄芩;瘀阻者,加丹参、泽兰;经血不畅者,加桃仁、红花;寒凝腹痛者,加吴茱萸、桂枝;湿盛者,加陈皮、半夏;气滞者,加青皮、橘叶、橘络 。
5.用法水煎服 。
蒺麦汤(裘笑梅)
1.功效疏肝,理气,散结 。
2.主治肝郁乳癖,痛经,闭经,不孕症 。
3.组成大麦芽12克,白蒺藜、八月札、蒲公英各9克,橘核、橘络各3克 。
4.用法水煎服 。
5.按语本方是裘氏的有效验方,主要适用于肝郁所致的乳癖、痛经、闭经、不孕症等,只要辨证确切,投之每有卓效 。
调经定痛汤(裘笑梅)
1.功效活血疏肝,理气祛瘀 。
2.主治气滞型痛经 。
3.组成生地黄15克,当归、白芍、川楝子、延胡索、广木香、台乌药各9克,川芎、乳香、没药(去油)各5克 。
4.用法水煎服 。经前3~5天开始服,服至经行第二天或经净后止 。
5.按语本方是裘氏治疗气滞血瘀痛经之验方,临床卓有疗效 。
活血祛瘀化癥汤(裘笑梅)
1.功效活血祛瘀,软坚化癥 。
2.主治膜样痛经,癥瘕积聚 。
3.组成炙鳖甲(先煎)、花蕊石各12克,木香、台乌药、赤芍、当归、苏木屑、生蒲黄、三棱各9克,红花、五灵脂各6克,川芎、乳香、没药各3克 。
4.用法水煎服 。
血瘀痛经经验方(梅九如)
1.功效活血化瘀,调和冲任 。
2.主治血瘀性痛经 。
3.组成失笑散、白芍各15克,当归、香附、延胡索、桃仁、芜蔚子、丹参各10克,川芎6克 。
4.用法水煎服 。
失笑香桂琥珀汤(王子瑜)
1.功效散寒行气,化瘀止痛 。
2.主治经前、经期小腹冷痛作胀,月经量少色暗有血块,舌质暗,脉沉弦 。中医辨证为寒凝气滞血瘀之痛经 。
3.组成沉香末3克(吞)或用广木香10克,琥珀末8克(吞),肉桂、醋延胡索、生蒲黄、五灵脂各10克 。
4.加减寒甚,小腹冷痛剧,呕吐汗出加干姜、吴茱萸各8克;胀甚于痛加香附、乌梅各10克 。
5.用法水煎服 。
理气活血止痛汤(傅方珍)
1.功效行气活血,化瘀止痛 。
2.主治少腹寒凝并有气滞血瘀之痛经 。
3.组成柴胡、当归、赤芍、延胡索各10克,苏梗、郁金、肉桂、蒲黄、制乳香、制没药各6克,小茴香、琥珀、木香各3克 。
4.加减气滞重者,加青皮;瘀血偏重者,加桃仁、红花;气虚者,加人参、黄芪;有热象者,去肉桂;胃不适者,少用或不用乳香、没药;下焦湿热者,去肉桂,加厚朴、茯苓、川楝子、白蔻仁、车前子;如伴有呕吐者,去乳香、没药,加竹茹、干姜 。
5.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 。
6.按语本方由少腹逐瘀汤和元胡散加减组成,着重于行气逐瘀 。故治疗由少腹寒凝并有气滞血瘀的痛经能收到较好的效果 。
田七痛经胶囊(罗元恺)
1.功效活血化瘀止痛,行气温通 。
2.主治防治经期腹痛,并可治胃脘疼痛 。
3.组成田七末、醋炒五灵脂、蒲黄、大梅片、广木香、小茴香、川芎、延胡索各适量 。
4.用法共碾细末,每克药粉分装胶囊3粒,每次服3~6粒,连服3个月为1个疗程 。
5.按语本方已于1984年通过专家鉴定,由药厂投产,效果良好,颇受患者欢迎,荣获广州市科委三等奖 。
二胡正元汤(施今墨)
1.功效疏肝理脾,调经止痛 。
2.主治痛经 。症见经来腹痛,两胁窜痛,情志不舒,时生烦躁,食欲减退,形体瘦弱,面色少华,舌苔腻,脉细数 。
3.组成酒白芍、酒当归、阿胶珠各10克,生地黄、熟地黄、香附、延胡索各6克,醋柴胡、春砂仁、酒川芎、醋艾叶、炒枳壳、厚朴花、紫苏梗、月季花、玫瑰花、玳玳花、桔梗各5克,炙甘草3克 。
4.用法水煎服 。每届经前均服3剂 。待行经痛消后,每届经前1周,早晚各服艾附暖宫丸1丸以巩固疗效 。
橘核温经汤(施今墨)
1.功效调冲散寒,化湿止痛 。
2.主效痛经 。症见月经初期,腹痛甚剧,量少色黑,舌苔正常,脉象沉迟 。
3.组成益母草12克,阿胶珠、延胡索、酒当归、白芍、醋香附、盐荔核、盐橘核各10克,生地黄、熟地黄、艾叶、台乌药、川楝子各6克,砂仁、酒川芎各5克,桂枝、柴胡、炙甘草各3克 。
4.用法水煎服 。每于月经前1周连服数剂,连续服几个周期 。
变通逍遥散(戴慧芬)
1.功效疏肝健脾,调和气血 。
2.主治
3.主浴纶
痛经 。
3.组成
当归、茯苓各15克,杭芍、香附、佛手、柴胡各10
克,薄荷、甘草各6克,煨姜3片 。
4.用法每日1剂,水煎2次,早晚分服 。
化瘀汤(孔伯华)
1.功效温经通络,化瘀止痛 。
2.主治痛经 。症见经行腹痛,甚至晕厥,周身不适,苔白,六脉皆弦 。
3.组成赤小豆、藕节各30克,石决明24克,桑寄生18克,盐橘核12克,延胡索、旋复花、川牛膝、代赭石、车前子(包)、白蒺藜、荔枝核、盐水炒乌药各9克,炒牡丹皮、郁金、左金丸各5克,醒消丸1.5克(分吞) 。
4.用法水煎服 。
鸡血藤汤(孔伯华)
1.功效清热利湿,调经和营 。
2.主治痛经 。症见经行不畅,腹痛,口渴喜饮,纳食不香,舌苔白腻,脉弦滑数 。
3.组成藕30克,鸡血藤15克,萆薢、茯苓皮、盐橘核、黄柏、赤小豆、滑石各12克,知母、土炒焦白芍、延胡索、乌药、旋复花、代赭石、炒香稻芽、炒香谷芽各9克,杏仁、桃仁、牡丹皮各5克,煨木香3克,川芎1.5克 。
4.用法水煎服 。
甲石止痛汤(孔伯华)
1.功效滋阴柔肝,清心和化 。
2.主治痛经 。症见固血虚肝家失养,经期脘腹疼痛,甚则厥闭,心热下移,小便频数,脉弦滑 。
3.组成石决明30克,生滑石12克,黄柏、知母、旋复花、郁金、牛膝、瞿麦、萹蓄各9克,生鳖甲5克,莲子心、地骨皮各6克,甘草梢3克,犀黄丸(分吞)1.8克 。
4.用法水煎服 。
和血止痛汤(孔伯华)
1.功效柔肝和化,通络止痛 。
2.主治痛经 。症见因气血不和,导致月经先后无定期,痛发颇剧,脉左关为洪大而弦,右微滑,舌苔白腻 。
3.组成赤小豆24克(布包),川芎、丝瓜络各3克,旋复花、代赭石、土炒乌药、牛膝、当归、香橼、橘核、知母、黄柏、延胡索各9克,牡丹皮、大腹皮各5克,生牡蛎、萆薢各12克,沙苑子6克 。
4.用法水煎服 。
醒化汤(孔伯华)
1.功效平肝醒化,调气止痛 。
2.主治痛经 。症见因血分为湿热所阻,每患痛经,兼周身酸疲,脾为湿困,兼为肝乘,晨起作泻,饮食不香,左关脉极洪大,右滑而濡,六脉皆数 。
3.组成土炒当归3克,茯苓皮、鸡内金、土炒白芍、炒秫米、生牡蛎、乌药各9克,法半夏6克,生石决明15克,黄连、大腹皮各5克,藕节5枚,橘核、益元散各12克 。
4.用法水煎服 。
热性痛经方(沈仲理)
1.功效清热消肿,行瘀止痛 。
2.主治经行腹痛,往往于经行第一天腹痛剧甚,或见血块落下则痛减,舌质红,苔薄黄,脉弦数 。
3.组成红藤30克,败酱草20克,川芎、赤芍、大生地黄、炒五灵脂各12克,当归、金铃子各10克,制乳香、制没药各5克 。
4.用法先将上药用清水浸泡30分钟,再煎煮30分钟,每剂煎2次,经行腹痛开始每日1剂,早晚各服1次 。如症见膜样痛经,腹痛剧烈兼见呕吐者,加服辅助方:川贝母粉10克,川黄连、公丁香各5克,肉桂3克,4味共研细末,分成5包,每日1包分2次冲服,吐止即停服 。平日可服逍遥丸,每次服6克,每日2次 。
5.按语热性痛经方系由四物汤加红藤、败酱草、金铃子、五灵脂4味药而成 。如属结核性附件炎而痛剧者,则加炙蜈蚣、地龙、全蝎等 。
化膜汤(朱南孙)
1.功效化膜行滞,散瘀止痛 。
2.主治膜样痛经 。
3.组成生蒲黄15克(包煎),刘寄奴12克,五灵脂10克,生山楂、赤芍各9克,青皮6克,熟军炭、炮姜炭各5克,血竭末、参三七末各3克(均分吞) 。
4.加减膜样痛经治当逐瘀脱膜为主,使用本方加梭罗子、路路通、丝瓜络 。乳癖结块者,加炙山甲、昆布、王不留行;经期泄泻者,加焦白术、怀山药、芡实;经少欠爽者,加三棱、莪术、丹参;痛经甚者,加制乳香、制没药;情志抑郁、胸闷不舒者,加越鞠丸、沉香曲、四制香附丸;口于便燥者,加当归、生地黄、牡丹皮、桃仁、月季花,或用瓜蒌仁、火麻仁;腹部有冷感者,加炒小茴香、制香附、淡吴茱萸、艾叶;腰膂酸楚者,加金毛狗脊、续断、桑寄生 。
5.用法水煎服 。化膜汤于每月经前服用7~10剂 。一般3~6个月痛经缓解,内膜呈碎片状脱落而告痊愈 。
6.按语膜样痛经,一般多表现为行经第二天有阵发性剧痛,经量多,夹有烂肉样血块 。治疗时多数应当以逐瘀脱膜为主 。但有时还当兼顾考虑以下两种证型的配合治疗:
(1)阴虚瘀浊证:症见经期多落者,但量多烦躁,腰酸尿频,小腹冷痛,喜按喜热,胸闷烦躁,饮食不香,舌质嫩红,脉细弦 。可用本方合二仙汤加减 。
(2)气虚瘀浊证:症见经期前后不一,量多色红,形体消瘦,神疲肢倦,脘痞纳差,经前烦躁,经期便溏,乳房胀满,苔薄,脉细 。可用举元煎或香砂六君子汤合本方 。因此,治疗时,除以逐瘀脱膜为主外,还应适当配合治疗胃、脾阳(气)虚之证 。
温经散寒汤(蔡小荪)
1.功效温经化瘀,散寒止痛 。
2.主治痛经 。症见经前或行经时,小腹拧痛或抽搐,凉而沉重感,按之痛甚,得热痛减,经行量少,色暗有血块,肢体畏寒,大便溏薄,苔白腻,脉沉紧 。
3.组成紫石英20克(先煎),赤芍、白术、五灵脂、制香附各12克,当归、川芎、金铃子、延胡索各10克,胡芦巴、艾叶、小茴香各6克 。
4.加减本方适宜于寒湿客于冲任所致的痛经 。如受寒重者,可加桂枝、吴茱萸之品;血瘀重者,加桃仁、红花之类 。
5.用法经行腹痛开始,每日1剂,早晚各服1次 。
甘麦大枣汤加味(杨子谦)
1.功效养血柔肝,安神定志,缓急止痛 。
2.主治经前经行第1~2天腹痛难忍,心烦不安,悲伤欲哭,哈欠不止 。
3.组成浮小麦、茯神各15克,当归、白芍、枣仁各12克,大枣5枚 。
4.用法水煎服 。
镇痛笑颜丹(金梦贤)
1.功效温中理气,祛瘀散结,养血活血,调经止痛 。
2.主治寒凝血瘀型之痛经 。症见行经前后少腹绞痛,周身不适,寒热往来,四肢厥逆,呕吐不止,甚则昏厥 。
3.组成五灵脂炭、延胡索、蒲黄炭、没药、香附、当归各20克,乳香、大枣各15克,甘草6克 。
4.用法诸药共研细末,酒糊为丸,每次服10克,每日2次,温开水送下 。经期腹痛绵绵者,可用黄酒送下,每日3次 。
5.按语该方为金老30余年临床验方,疗效显著 。主要用于治疗寒凝血瘀之痛经 。
调经1号方(王玉玲)
1.功效化瘀活血,行气疏肝,健脾养血 。
2.主治月经不调,痛经,闭经 。
3.组成四物汤、香附、丹参、五灵脂、白术、益母草各10克,甘草3克 。
4.加减经前及经期第1~2天以赤芍易白芍;月经渐净或经行5天以上,去川芎,加阿胶;经后予以养血,调气,益肾;经净后黄带多,予以清热止带,用黄柏为宜;气血瘀滞者,加乌药、桃仁、红花、泽兰;经行胸乳胀痛者,加柴胡、郁金;经行腰痛者,加杜仲、续断、牛膝 。
5.用法水煎服 。以经前、经期、经后3个阶段为1个周期,3个周期为1个疗程 。
痛经1号(张良英)
1.功效理气活血,通经止痛 。
2.主治气滞血瘀型痛经 。
3.组成当归、川芎、赤芍、丹参、台乌药、枳壳、延胡索、五灵脂、桂枝、甘草各适量 。
4.用法水煎服 。
养血活血汤(黄绳武)
1.功效养血活血,调经止痛 。
2.主治痛经 。
3.组成白芍20克,枸杞子15克,香附12克,当归、川芎各10克,甘草6克 。
4.加减气滞血瘀型,加柴胡、丹参、益母草;血瘀偏重者,加蒲黄、血竭;阳虚寒凝型,加泽兰、鸡血藤、巴戟天;阴虚血滞型,去香附,加生地、丹皮、麦门冬、川楝子;肝肾亏损型,加熟地、山萸肉、续断;便溏者,加土炒白术、茯苓;呕吐、畏寒肢冷者,加吴萸;口苦心烦者,加竹茹 。
5.用法水煎服 。
痛经汤(艾家才)
1.功效养血活血,活血化瘀 。
2.主治原发性痛经 。
3.组成当归、熟地黄各15克,香附、五灵脂各10克,川芎、苍术、白芍各8克 。
4.加减实证痛经:①气滞血瘀型 。偏气滞者,重用香附;偏血瘀者,重用五灵脂,酌用红花、桃仁;若滞而兼热者,熟地黄改生地黄,加牡丹皮;气滞而兼寒者,加艾叶 。②寒湿凝滞型 。若满腹疼痛,二便坠胀便溏者,加巴戟天;腰痛者,加续断 。③湿热瘀阻型 。熟地黄改生地黄,白芍改赤芍;清利湿热,祛瘀止痛,加瞿麦、栀子 。虚证痛经:①经行时,加桂枝、生姜,经后用肉桂、炮姜;食差者,加山楂;兼寒者,加艾叶 。②肝肾亏损型 。去五灵脂、香附、苍术易白术或加怀山药;若腰骶痛甚者,加杜仲、续断;夜尿频数者,加益智仁;两胁痛者,加川楝子、郁金;小腹两侧痛者,加小茴香 。
5.用法以上各药共水煎 。每日1剂,水煎2次,每次煎15~20分钟,取汁约300毫升,日服3次 。以月经来潮前2~3天服用为宜 。
6.按语本方为调治脾、肝、肾等主要脏器对胞宫的影响,尤以治痛经为宜 。视其寒热虚实之不同,用兼备之功的药物,从而使临床症状和体征得到改善,以期达到经行畅通,气血安和之目的 。
调冲痛经方(吴培生)
1.功效调气行血,疏达冲任 。
2.主治各型痛经症 。
3.组成丹参15~30克,制香附10~15克,大安桂6~12克,泽兰15克,延胡索、赤芍、红花、广木香各10克,川芎5克 。
4.加减小腹冷痛,经色淡褐者,加炮姜6克,台乌药12克;小腹两侧刺痛,经色鲜红者,去大安桂,加牡丹皮、焦栀子仁各10克;血量多者,去红花,加艾叶炭10克;有紫色血块者,加莪术9克;经色淡者,加制附片5克;经后隐痛,量少质淡者,加炙黄芪、补骨脂各12克;空腹腰酸者,加巴戟天、菟丝子各10克;经血淋漓不畅者,加桃仁12克;胁痛乳胀者,加川郁金10克,柴胡8克,路路通12克 。
5.用法每日1剂,水煎2次,早晚分服 。在痛经发作期服药,坚持服3~5个月经周期 。
复方益母膏(秦继章)
1.功效益气补血,理气止痛,活血止血,健脾调经 。
2.主治月经不调,崩漏,痛经,闭经,不孕症等 。
3.组成益母草500克,当归、白芍、生地黄各130克,炒川芎、陈皮各60克,黄芪、党参各50克,醋香附90克,砂仁15克,红糖500克 。
4.用法先将益母草作为第一份,用水9000毫升,煎煮3小时,以益母草稀烂为度;然后再把当归、白芍、生地黄、香附、党参.、芪作为第二份放在煎过益母草的水里煮沸2小时;再把砂仁、川芎、陈皮放入,煎20分钟,压榨过滤去渣,再放锅内熬至1000毫升;最后把红糖放入溶化成膏 。每日早晚各服1次,每次15克(约1汤匙),开水调化送下 。
艾附丸(蒲辅周)
1.功效暖宫散寒,疏肝理气 。
2.主治痛经 。症见经期腹痛,月经不调 。
3.组成艾叶、四制香附各等份 。
4.用法共为细末,红糖熬膏为丸,每服9克,日服3次,温开水送下 。
当归艾叶汤(蒲辅周)
1.功效温经散寒,行血止痛 。
2.主治经行腹痛,下肢及手足冰凉 。
3.组成当归30克,生艾叶15克,红糖60克 。
4.用法每日1剂,水煎2次,取液300毫升,分3次服,每于经期服 。
茺蔚老姜汤(蒲辅周)
1.功效活血止痛 。
2.主治经行腹痛 。
3.组成芜蔚子30克,煨老生姜30克,红糖60克 。
4.用法水煎服 。
酒归汤(程门雪)
1.功效养血疏肝,行气止痛 。
2.主治痛经 。症见临经少腹弦痛已久,经色黑有块,苔根腻,脉弦细 。
3.组成酒洗全当归、失笑散(包煎)各9克,酒炒白芍6克,醋炒柴胡、白芥子各3克,炒橘核12克,炙荔枝核5枚,炙枸橘1枚(打),酒浸两头尖6克 。
4.用法水煎服 。
归芍汤(程门雪)
1.功效温血通经,化痰开郁 。
2.主治痛经 。症见行经腹痛,呕吐,乳间疼痛,少腹胀满,口干烦怒,苔薄,脉弦 。
3.组成淡海藻、淡昆布各15克,全当归12克,麦门冬、法半夏、制香附、白芍、牡丹皮各9克,栀子、白芥子、炒川芎、郁金各5克,醋炒柴胡、肉桂各3克,左金丸2克(包) 。
4.用法水煎服 。
石英汤(程门雪)
1.功效温经,调冲,止痛 。
2.主治痛经 。症见月经不调,色淡不鲜,腹痛,腰膝酸楚,苔薄,脉弦数 。
3.组成橘核12克,紫石英(打)、酒当归、桑寄生、炒杜仲、酒炒丝瓜络、麦门冬各9克,肉桂1.5克,淡吴茱萸、川椒目各
2.4克,台乌药3克,酒炒白芍6克,炒陈艾叶5克 。
4.用法水煎服 。
桃仁止痛汤(章次公)
1.功效温经散寒,解凝止痛 。
2.主治痛经 。症见经后凝痛,在腹之右侧,按之亦痛 。
3.组成桃仁泥15克,延胡索、制香附、牡丹皮、旋复花(包)各9克,羌活、香甘松各6克,生麻黄2.4克,六轴子
1.5克,甘草3克 。
4.用法水煎服 。
化痛汤(王潮宗)
1.功效化瘀,理气,止痛 。
2.主治经前或经期腹痛,少腹及乳胀,血色紫黑,淋涩不畅,量少刺痛 。
3.组成川芎20克,当归、益母草、佩兰、肉桂、延胡索、香附、五灵脂各15克,细辛5克 。
4.用法每日1剂,水煎2次,早晚分服 。
乌附调气汤(段富津)
1.功效疏肝解郁,行气止痛 。
2.主治适用于肝郁气滞型之经前或经期少腹胀痛,或胸胁乳房胀痛,嗳气不舒,舌暗苔白,脉虚弦 。
3.组成制香附25克,台乌药、延胡索、当归、川芎、厚朴、青皮、柴胡、大腹皮、甘草各15克,木香、干姜各10克 。
4.用法水煎服 。
理气温中汤(段富津)
1.功效行气,温中,止痛 。
2.主治痛经 。症见腹胀,经前经期均痛,舌淡,脉弦迟 。
3.组成厚朴20克,香附25克,干姜、草豆蔻、乌药、砂仁、枳壳、川芎、炙甘草各15克,木香、槟榔各10克 。
4.用法水煎服 。
散寒止痛汤(钱伯煊)
1.功效温经散寒,调和肝胃 。
2.主治用于寒凝气滞,肝胃不和所致痛经 。症见痛经,月经周期尚准,经前下腹疼痛,脘部亦痛,腹冷喜按,苔薄白,脉细滑 。
3.组成桑寄生15克,当归、木瓜、赤芍、白芍各9克,肉桂、吴茱萸各3克,川芎5克,乌药、青皮、陈皮、法半夏、木香各6克 。
4.用法水煎服 。
调经止痛方(朱小南)
1.功效经前疏肝和胃,经期中健脾束带 。
2.主治经行腹痛(肝郁脾虚,带脉不固型) 。症见经来腹痛,痛势逐年加剧,经来提早,临经前先有预兆,出现精神不舒,胸闷胁胀,食欲不振,腰酸带下等症状;经来时有吐泻交作,有时痛极引起手足抽搐,昏厥不醒,经量尚正常,平素白带多,舌苔薄白,脉细弦 。
3.组成经前期有预兆时方药为:制香附、台乌药、焦山楂各9克,郁金、当归、白芍、延胡索、川楝子、乳香、没药、苏梗各6克,煨木香4克;经期中服方药为:当归、白术、陈皮、黄柏各6克,茯苓、黄芪、樗白皮、乌贼骨、仙鹤草各9克,薏苡仁、黑地榆各12克 。
4.用法每日1剂,水煎2次,早晚分服 。
缓带汤(朱小南)
1.功效疏气滞,缓带脉 。
2.主治初潮开始即感经来腹痛,痛至经净,月经超早,量多,临经前预感胸闷腰酸,小腹坠胀,绕腰一周有紧张感,舌苔薄白,脉弦细 。
3.组成巴戟天、台乌药、制香附、杭白芍各9克,紫苏梗、延胡索、焦白术、广郁金、全当归各6克,枳壳5克,炙甘草3克 。
4.用法水煎服 。
益肾凉血汤(哈荔田)
1.功效补肝益肾,凉血化瘀 。
2.主治用于肝肾两损,血热血瘀,经期小腹坠痛,延及经后绵绵不已,平时腰酸踵痛,头晕心烦,惕然易惊,便软,尿赤,纳谷不香 。
3.组成女贞子、生地黄、白芍、刘寄奴、丹参、茜草各12克,续断、桑寄生、杜仲、旱莲草、地榆各10克,牡丹皮9克,荜茇、甘草各6克 。
4.用法水煎服 。
加味失笑汤(罗元恺)
1.功效活血化瘀,行气止痛 。
2.主治痛经(子宫内膜异位症) 。症见经前、经行中期腹痛剧烈时,有呕吐,出冷汗,腰酸,肛门坠痛难忍,经量多,有血块,块出痛减,便溏不爽,舌淡暗,边有小瘀点,苔薄白,脉细数 。
3.组成山稔根30克,益母草25克,大蓟15克,台乌药12克,五灵脂、茜草根、九香虫、白芍各10克,蒲黄、木香、甘草各6克,田三七3克(冲) 。
4.用法水煎服 。
祛瘀调经汤(何任)
1.功效祛瘀调经 。
2.主治用于气滞血瘀型月经不调,少腹冷痛,经行点滴,迁延时日,色暗有血块,肤腠刺痛,多愁郁闷,舌暗苔白,脉沉涩 。
3.组成当归9克,女贞子、五灵脂、炒蒲黄各6克,肉桂2克,小茴香1克 。
4.用法水煎服 。
除瘤化积汤(王潮宗)
1.功效散结除癥,行瘀止痛 。
2.主治用于经行腹痛,月经不调或前后不定期,也用于子宫肌瘤或内膜增生 。
3.组成夏枯草50克,瓦楞子30克,桂枝、赤芍、续断、茯苓、丹参、胡芦巴各20克,桃仁5克,水蛭3克 。
4.用法水煎服 。
芩泻术附汤(哈荔田)
1.功效温化寒湿,疏通血脉 。
2.主治用于寒湿客于冲任,气血运行不畅所致痛经,伴有月经错后,量少有块,色紫黑,间多白带,腹胀肠鸣,纳少便溏,肢体酸痛,四肢冰凉,苔白腻,脉沉缓 。
3.组成茯苓、车前子、泽泻各12克,天仙藤、汉防己、炒白术、香附、厚朴各9克,砂仁、陈皮、桂枝、炮姜炭、藿香各6克 。
4.用法水煎服 。
刘寄奴汤(哈荔田)
1.功效温中健脾,调养气血 。
2.主治用于脾胃虚寒,兼有血瘀之痛经 。症见月经量少色淡,有小血块,经期小腹痛胀,按之益甚,经后白带清稀,腰酸乏力,苔白滑,脉沉细 。
3.组成川楝子、白芍、山药、茯苓、刘寄奴各12克,荜茇9克,厚朴6克,炒白术、炮姜炭、木香、甘草、延胡索各5克,附子3克 。
4.用法水煎服 。
生地凉血汤(哈荔田)
1.功效清泻肝胆,凉血滋阴 。
2.主治用于肝胆热炽,炼血成瘀,冲任不畅所致痛经 。症见月经先期,量多色紫,大血块,经前小腹坠胀疼痛,心烦易怒,梦多眠差,头晕耳鸣,渴喜冷饮,口苦便干,经后带下黏秽,黄白相间,小便短赤,尿道涩痛,舌红苔黄,脉弦数 。
3.组成当归、车前子各12克,天花粉10克,柴胡6克,龙胆草5克,郁金、黄柏各7克,生地黄、瓜蒌各20克,香附、牡丹皮、冬葵子、大黄各9克 。
4.用法水煎服 。
化瘀止痛汤(斑秀文)
1.功效养血活血,化瘀通络 。
2.主治用于瘀血凝滞,胞脉不利之痛经 。症见经行周期基本正常,色鲜或紫暗夹紫块,持续少腹疼痛,按之不减,经行之后则舒服,舌淡苔薄白,脉缓 。
3.组成益母草15克,熟地黄12克,当归、酒白芍、路路通、大枣各9克,三棱、莪术各5克 。
4.用法水煎服 。
暖肝止痛汤(斑秀文)
1.功效温暖肝肾,养血调经 。
2.主治用于寒凝血瘀所致痛经 。症见经行少腹剧痛,头晕不食,痛剧呕吐,唇面紫绀,肢凉汗出,腰酸胀,膝软弱,经色暗红,偶夹有小血块,经前乳房胀痛,胸胁胀痛,舌淡,苔薄白,脉弦细 。
3.组成川芎6克,艾叶5克,白芍、熟地黄各12克,当归、香附、乌药、益智仁、大枣各9克,吴茱萸2克 。
4.用法水煎服 。
理气温中汤(段富津)
1.功效行气,温中,止痛 。
2.主治痛经,腹胀,经前均腹痛,舌淡,脉弦迟 。
3.组成香附25克,厚朴20克,干姜、草豆蔻、乌药、砂仁、枳壳、川芎、炙甘草各15克,木香、槟榔各10克 。
4.用法-水煎服 。
益气活血汤(段富津)
1.功效益气,活血,止痛 。
2.主治月经期腹痛,经血有块,右胸痛,气短,失眠,舌暗有瘀斑,脉沉缓无力 。
3.组成黄芪30克,丹参25克,柏子仁、炒酸枣仁、香附、炙甘草各20克,人参、当归、川芎、桃仁、红花、郁金、延胡索各15克,三七粉10克(分2次冲服) 。
4.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 。
益气养血健腰汤(段富津)
1.功效益气养血,补肾健腰 。.
2.主治用于经期腰痛,眩晕乏力,舌淡苔白,脉沉无力 。
3.组成黄芪30克,山药25克,炙甘草20克,当归、天麻、酒白芍、山茱萸、法半夏、陈皮、人参各15克,荆芥穗10克 。
4.用法水煎服 。
推荐阅读
- 14岁太胖怎么办?14岁太胖如何减肥?
- 急性肾功能不全的症状有哪些?急性肾功能不全怎样治疗?
- 宝宝三岁前需要做哪些体检?婴幼儿体检的时间和项目
- 近视是怎么样形成的?孩子好好的为什么会近视?
- 临产的症状有哪些?孕妇临产应该注意什么?
- 烧开的水面上的浮渣是什么?热水上的浮渣可以喝吗?
- 怎样预防老花眼?老花眼要怎么预防?
- 生二胎对女人身体的影响?生二胎对女人身体有哪些影响?
- 男人应该怎么排毒?男人排毒的方法有哪些?
- 男人养肾的方法有哪些?男人怎么做才能养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