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孟超 泪别吴老!带您再“看”一眼晚年的牵挂;星空中,那颗“吴孟超星”明亮永恒
今天上午
吴孟超院士的遗体告别仪式
在上海市龙华殡仪馆大厅举行
文章插图
新民晚报采访人员 孙中钦 摄(下同)
文章插图
有一种致敬,
是“不远千里,送您一程”。
今天的上海阴雨绵绵。许多市民自发前来悼念吴孟超院士。七点不到,等待进入大厅吊唁的队伍已长达百米。
文章插图
曾经的战友来了。77岁的上海东方肝胆外科医院原护理部主任陆翠玉在身边工作了30多年。在大厅外追忆吴老时,忍不住哽咽了起来:“他始终愿意为患者做更多。患者排尿后,上了年纪吴老也会蹲下来观察。”陆翠玉也记得,每次吴老出差,总会带些特产分给护士们,让大家很感动。
曾经的学生来了,80岁的陈训如是吴孟超在1978年招收的第一批研究生,昨天从云南赶来上海,见恩师最后一面。红着眼眶,他动情回忆,吴老对学生专业要求很严格,但在生活中和蔼可亲。
曾经的患者来了,70多岁的顾老伯天不亮就出门了。“真是位好医生啊!”他推开小辈的搀扶,拿着一束菊花,在送行的队伍里站得笔直。“每回查完房,吴老都会帮我拉好衣服,摆好鞋子。手术前,他拉着我的手,让我放心。”这样的经历,采访人员从很多病人口中都听到过。
文章插图
文章插图
有一种缅怀,
是“先生之风,山高水长”。
队伍越排越长,却格外静默。拥挤的人群中,许多人低着头看不清面容。目光所及,只能见到一朵朵明黄和雪白的菊花。等候的人群中,一位抱着孩子的父亲惹人注目。他从江苏专程而来,“我不曾见过吴老,却被他的故事感动多年。虽然孩子还小,但我想让他知道,要敬重国士。”
一片片的花海,是人们无尽的思念。大厅旁,早已放满了市民群众和吴老同事、学生送来的几十个花圈。在市民献花处,外卖小哥跑了一趟又一趟。“都是外地没法赶来的人们委托我送来的。有人叮嘱我,一定要写上‘吴爷爷,一路走好’。”
文章插图
有一种传承,是“感恩有您,吾辈奋之”。
李女士是一名医学生,今天特意请了假,从普陀赶来。“从没想过吴老会离开我们。”她几度垂泪,“所有肝胆外科学子都是吴老的学生,因为没有他,就没有肝胆外科的今天。”她一直记得吴老常说的“三心”:爱心、热心、耐心。即将踏上工作岗位的她下决心,要成为一名好医生。
相俐至带着两岁半的儿子蛋蛋赶来吊唁。相俐至和先生都是医学生,她告诉采访人员:“我大学外科学课本第一页就是吴老的名字,我和我先生特别崇拜他。”蛋蛋的爸爸黄叔健因为今天要照顾病人无法前来,相俐至牵着孩子的手说:“我先生今天就在岗位上致敬吴老,我带孩子过来就是为了薪火相传,后继有人!”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的一位医学生也在队伍中,他说:青年人一定接过吴老的接力棒,将吴老的精神发扬光大。还有不少医护人员刚刚值完夜班。没顾得上休息,赶来和吴老见上最后一面……医护服与“海军蓝”随处可见,那是吴孟超一生所爱。
花海里,一束满天星与众不同。附着的卡片写着:望您像满天星一般照耀我们前行的路。
文章插图
文章插图
文章插图
最后一眼
“看一看”晚年的牵挂
灵车载着吴老的骨灰,驶向安亭。那儿,有吴老主持建成的国家肝癌科学中心。大家说,这一定也是吴老的心愿,再一次,看看毕生热爱的事业。
耄耋之年的老人,还会图什么?十多年前,上海东方肝胆外科医院的接诊量越来越大,床位越来越多,可是排队入院的肝癌病人队伍更长。老人急了,他清楚,自己手里的这把柳叶刀,总有停歇时。年轻时,他豪言过,“要把中国肝癌大国的帽子扔到太平洋里去”,他想为这个目标做更多。
【 吴孟超|泪别吴老!带您再“看”一眼晚年的牵挂;星空中,那颗“吴孟超星”明亮永恒
推荐阅读
- 人物 超九成受访青少年将袁隆平吴孟超等科学家作为人生偶像
- 吴孟超 科幻电影里的“未来”比想象近
- 上海东方 泪别吴老!星空中,那颗“吴孟超星”明亮永恒
- 吴孟超 《五十公里桃花坞》播出,张翰刚出场就被骂,原来是为了这事儿
- 泪别 夫人坐轮椅泪别袁隆平!那个呵护了她一辈子的“袁先生” 到天国种粮食去了
- 院士 又破防了!吴孟超院士追悼会没有放哀乐 放的是国际歌
- 院士 “肝胆圣手"吴孟超院士留下的三颗心 让网友感叹:满满正能量
- 医院 浩瀚宇宙有颗“吴孟超星”
- 小可娱乐第一线 我要记住你们的样子,夏德昭、杨伯达、吴孟超、袁隆平爷爷一路好走
- 生前 市民在吴孟超生前工作医院悼念 一朵朵白花在门前整齐摆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