泪别 夫人坐轮椅泪别袁隆平!那个呵护了她一辈子的“袁先生” 到天国种粮食去了


_原题为:夫人坐轮椅泪别袁隆平!那个呵护了她一辈子的“袁先生” 到天国种粮食去了
5月24日 , 长沙 , 明阳山殡仪馆 。 人们来到这里 , 与袁隆平告别 。
上午10时 , “杂交水稻之父”、“共和国勋章”获得者、中国工程院院士袁隆平的遗体送别仪式在铭德厅开始 。
泪别 夫人坐轮椅泪别袁隆平!那个呵护了她一辈子的“袁先生” 到天国种粮食去了
文章插图

5月24日 , 袁隆平遗体送别仪式在湖南省长沙市明阳山殡仪馆举行 。 新华社采访人员 薛宇舸 摄
铭德厅门口 , 挽联写着:功著神州音容宛在 , 名垂青史恩泽长存 。
哀乐低回 。 袁隆平躺在鲜花翠柏中 , 面容安详 。 阳光透过天花板的玻璃洒落在他身上 。 他穿着红蓝格子衬衫和深蓝色西装外套 , 这是他生前最喜欢的衣服 。
袁隆平的遗孀邓则一袭黑衣 , 坐在轮椅上 。 她的头微微侧着 , 没有朝着遗体的方向 , 右手紧紧握住左手 , 放在大腿上 。 她的左手戴着一枚戒指 。
泪别 夫人坐轮椅泪别袁隆平!那个呵护了她一辈子的“袁先生” 到天国种粮食去了
文章插图

5月24日 , 袁隆平遗体送别仪式在湖南省长沙市明阳山殡仪馆举行 。 这是袁隆平的夫人邓则(中)在遗体送别仪式现场 。 新华社采访人员 薛宇舸 摄
10时15分 , 铭德厅内开始默哀 。
吴俊穿着一件衬衣 , 站在默哀人群中 , 衬衣是袁隆平送给他的礼物 。 这位“80后”是杂交水稻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 , 也是袁隆平的弟子 。
袁隆平的助理辛业芸 , 眼圈泛红 , 始终沉默地看着邓则的方向 , 面露担忧 。
人们面朝遗体 , 从右至左绕灵一周 , 与邓则等家属握手 , 一些人缓缓说出“多保重” 。 邓则反复说着“谢谢” 。
不久后 , 孩子们推着轮椅 , 陪着邓则来到遗体正前方 。 邓则突然站起身来 , 快步走到袁隆平遗体前 , 跪在地上 , 埋头哭泣 。
【泪别|夫人坐轮椅泪别袁隆平!那个呵护了她一辈子的“袁先生” 到天国种粮食去了】铭德厅外 , 长沙明阳山仿佛被人潮淹没 。 拥挤的人群中 , 许多人看不清面容 , 一眼望去 , 只能见到一朵朵明黄和雪白的菊花——人们把手中的鲜花举过头顶 。
泪别 夫人坐轮椅泪别袁隆平!那个呵护了她一辈子的“袁先生” 到天国种粮食去了
文章插图

5月24日 , 袁隆平遗体送别仪式在湖南省长沙市明阳山殡仪馆举行 。 这是市民前往明阳山殡仪馆送别袁隆平 。 新华社采访人员 陈思汗 摄

70岁的农民周秀英和家人来到这里 。 “知道他走了 , 一定要来送送他 , 我们种田的 , 对他有感情 。 ”她抹着眼泪说 。

25岁的青年胡胜涛来到这里 。 他早晨7点乘坐高铁从广州赶来 , 下午就要返回 。 10小时路途 , 只为深深鞠一躬 。 “人太多了 , 我只在遗像前待了不到一分钟 , 可是很值得 。 ”

江苏的母女张秀华、王宇辰 , 结束深圳的旅程专程赶来 。 “90后”王宇辰说:“我想和妈妈一起 , 来向袁爷爷道别 。 ”

前往殡仪馆的柏油路被人群挤满 。

年轻的外卖骑手 , 骑着摩托车缓慢穿行 。 外卖箱里 , 有满满一箱金色稻穗 。 下单的人来自广东、福建、重庆……

路的左边 , 身穿蓝色衬衣的“雷锋车队”举起悼念横幅 。 一排出租车整齐停着 , 车窗玻璃上贴着“免费接送车”字样 。 司机刘浩辉说:“上百台出租车自发组织起来 , 免费接送从外地赶来的人们 。 ”

路的右边 , 42岁的水电工郭庆伟站在一辆棕色的商务车旁 , 车里堆满了口罩 。 他和朋友买了8000余个口罩 , 从23日上午9点起为群众免费分发 。 “昨晚几乎没合眼 , 我想为他做点什么 。 ”

许多人前往摆放袁隆平遗像的明阳厅 。 人山人海 , 却格外静默 。

一名身穿白衣的中年妇女半跪在遗像前 , 放下一碗青豌豆 。 这是袁隆平生前爱吃的菜 。 她哽咽着说:“您要记得好好吃啊 。 ”

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主任齐绍武说:“袁老没有留下任何遗言 。 ”“袁老一直相信 , 我们会把杂交水稻事业好好干下去 。 我想 , 他是放心的 。 ”

这一天 , 长沙气温23℃ 。 科研工作者说 , 这是适宜杂交水稻生长的温度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