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 独家︱方精云:更加绿色的中国,能为生物多样性的全球提供什么?

(东西问)独家︱方精云:更加绿色的中国,能为生物多样性的全球提供什么?
中新社昆明5月22日电 题:更加绿色的中国,能为生物多样性的全球提供什么?
全球|独家︱方精云:更加绿色的中国,能为生物多样性的全球提供什么?】——专访中国科学院院士方精云
中新社采访人员 胡远航 张丹
全球 独家︱方精云:更加绿色的中国,能为生物多样性的全球提供什么?
文章插图
全球 独家︱方精云:更加绿色的中国,能为生物多样性的全球提供什么?
文章插图

方精云。本人供图地球在过去20年里一直在“变绿”,中国是主要贡献者之一。
这一结论源自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的卫星观测数据:2000年至2017年间,全球绿化面积增加5%,其中25%来自中国。且中国新增植被叶面积主要是森林(42%),其次才是农业用地(32%)。这和另一贡献者印度绿化面积的扩大主要得益于农业用地扩大(82%)有显著区别。
数据还显示,这一期间,中国的植被叶面积增幅超过10%,远高于2.3%的全球平均值;欧盟、加拿大不足5%,俄罗斯、澳大利亚不足4%,美国仅略高于全球平均值。
这些年,中国的植被状况到底发生怎样的变化?这些变化是如何发生的?更加绿色的中国,能为全球提供什么借鉴?在5月22日国际生物多样性日之际,中国科学院院士、云南大学校长、北京大学教授方精云接受中新社“东西问”专访,分享他的研究与思考。
全球 独家︱方精云:更加绿色的中国,能为生物多样性的全球提供什么?
文章插图
资料图:航拍江苏盐城东台黄海森林公园初夏好时光,整齐划一的树木组合成一幅美妙绝伦的湿地长廊风景画。泱波 摄中国这40年来一直在“变绿”
其实,在NASA提出上述观点之前,方精云研究团队利用卫星遥感数据于本世纪初就提出中国植被覆盖在显著增强的观点。他们发现,1982-1999年间,中国的平均植被指数增加7.4%;团队近期的研究更证实了40年来中国一直在“变绿”。
基于遥感的植被指数显示,40年来,中国的平均植被指数增长9.2%,是全球增长率(4.6%)的两倍。最近20年中,全国平均植被指数不断增长,达到全球平均水平的三倍多。在过去20年里,中国植被覆盖面积以7000平方公里/年的速度增加,而同期世界植被覆盖面积则以50000平方公里/年的速度减少。
相比20世纪80年代初,2010年代末中国植被覆盖相对密集的地区增加0.7%。
全球 独家︱方精云:更加绿色的中国,能为生物多样性的全球提供什么?
文章插图
资料图:四川省阿坝州若尔盖县“黄河九曲第一湾”景色。 安源 摄“中国的地更绿了,环境变化不只局限于植被的增加。”方精云称,在政府大力推动下,中国的环境在许多方面都取得突出进展,不仅地更绿,水也更清,天也更蓝。
据环境部门统计,2003年中国有29.7%的河流监测断面水质为劣V类,意味着这些水几乎无法使用。但到2018年,这一比例降到6.7%。
“以云南九大高原湖泊之首滇池为例。滇池水体一度严重富营养化,但现在部分水域已经降到轻度营养化水平。总的来说,中国的水环境正变得越来越干净。”方精云说。
方精云称,2013年,中国遭遇极其严重的雾霾天气,25个省份的100多个城市受影响。北京当年平均每周有一天属于重污染天气;如今,北京重污染天数已急剧减至每年仅4天。监测数据显示,2019年,中国主要城市pm2.5和二氧化硫平均浓度较2013年分别下降43%和73%。
全球 独家︱方精云:更加绿色的中国,能为生物多样性的全球提供什么?
文章插图
资料图:广东海陵岛木麻黄防护林带。 袁丹心 摄中国绿色奇迹是怎样发生的?
中国植被、水环境、空气质量方面的显著变化到底是怎样发生的?方精云认为,离不开中国政府和人民的付出。其中,植被状况的改善主要归功于国家生态修复工程的开展和农村能源结构的调整。
据方精云介绍,自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中国以生态修复和环境保护为目标,先后实施6项国家重点修复工程。其中,长江和珠江流域防护林工程在南方地区抵御洪水和减少水土流失中发挥重要作用;天然林保护工程已经显现多项效益,包括保护生物多样性、减少水土流失、降低洪水风险,以及预防与森林砍伐相关的其他自然灾害;退耕还林工程主要针对丘陵地区的农田,是世界上规模和投入最大的生态修复工程;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固土防沙,减少京津周边地区沙尘天气;退牧还草工程,抵消过度放牧的影响,提高草地生产力。这些项目总共覆盖中国44.8%的森林和23.2%的草原,促进了退化生态系统的恢复,极大提升全国的植被状况。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