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氪 专注于骨科手术,「富华医疗」研发仿生骨科耗材+多臂手术机器人

36氪 专注于骨科手术,「富华医疗」研发仿生骨科耗材+多臂手术机器人

文章图片


天津富华医疗科技(简称“富华医疗”)是一家专注于骨科领域的医疗科技公司 , 产品管线涵盖“骨科机器人+耗材”两大类 , 目前在研的主要产品包括Atlasus四臂多功能骨科机器人、缓冲式人工膝关节、缓冲式人工髋关节、仿生脊柱内固定、数字化智能夹板 。
「富华医疗」创始人朱红文博士于2017加入京东方 ,其多功能骨科机器人获京东方数千万元投入 。 朱红文谈及 , 团队于2018年完成样机 , 随后进行了一系列功能测试 , 达到预期设计要求 。
朱红文表示 , 公司目前已完成仿生人工髋关节(仿生柄 , 生物柄 , 无柄以及缓冲系统四大系列)专利布局、样品研发、生物力学分析及测试;已经完成缓冲系统的材料、结构设计 , 封装技术 , 疲劳试验和初步人体试验 , 同时拥有仿生人工关节、仿生脊柱内固定等领域专利30余项 。
朱红文曾任天津医院副院长、天津中西医结合联合研究院副院长、主任医师、天津医科大学外科学(骨科)博导 , 拥有10余年院长工作经验 。 创始人1990-1998年在天津医院工作;之后毕业于爱因斯坦医学院 , 获得神经科学博士学位;2007-2013年 , 在位于哥伦比亚大学医学院的细胞治疗中心任科学家、高级科学家和首席科学家 。

缓冲式骨科耗材:天津医院20多年成果转化 朱红文介绍 , 公司骨科耗材产品包括缓冲式人工膝关节、缓冲式人工髋关节、仿生脊柱内固定以及数字化智能夹板 , 其中膝关节包括单髁膝关节和全膝关节 。
据了解 , 相关产品源于天津医院骨科20年来的研究积累;天津医院由方先之教授创立 , 骨科在全国医院中实力强劲;天津医院的黄国富主任、董荣华主任均为公司医疗团队核心成员 , 长期专注于仿生人工关节、脊柱内固定等技术的研究 , 并在人工关节的缓冲系统上有丰富的经验 。 公司总顾问为吴咸中院士 。
朱红文指出 , 公司人工关节产品的最大优势是具备缓冲系统 , 同时缓冲系统可根据术前核磁等评估 , 进行个性化定制 。
朱红文表示 , 目前市场上的人工关节均为刚性结构 , 不能够还原人体关节系统所固有的缓冲系统的功能 , 因此容易导致松动、下沉等并发症;而公司产品缓冲式人工膝关节、缓冲式人工髋关节则能克服这一缺点 , 同时提升患者的舒适度 。
谈及技术难点 , 朱红文指出 , 目前产品未能加入缓冲系统的主要原因是耐久性难以达标 。 据了解 , 膝关节在不同运动状态下要承受约3~11倍体重 , 同时体内环境复杂 , 而关节至少要在体内稳定工作10年以上 , 因此对产品强度、稳定性要求很高 。
据了解 , 公司目前的人工关节产品已经完成了上亿次的疲劳实验 , 理论使用寿命达到60年 。 同时 , 产品可靠性得到了初步的验证:董荣华主任亲属11年前因双侧股骨头坏死 , 完成了缓冲式无柄髋关节置换术 , 目前复查良好 , 无任何临床症状 。
无柄髋关节置换术11年
朱红文介绍 , 仿生脊柱内固定产品能够使得脊柱保持相对固定 , 在减少阶段运动的同时 , 保留部分运动功能 , 克服目前产品无法活动、脊髓保护不足等不足;数字化智能夹板产品是利用压力传感器 , 实现精准的夹板松紧控制;根据方先之教授在新鲜骨折上的研究成果 , 相较固定 , 夹板方法可以减少患者骨折不愈合和二次手术的痛苦 , 同时实现精准复位 。

四臂手术机器人:协同更多手术步骤
朱红文介绍 , 公司的Atlasus多功能骨科手术机器人主要拥有“4+C”臂(4臂+集成低剂量C型臂) , 适用于骨折复位、脊柱定位及微创手术、关节置换手术;该手术机器人在设计时 , 关注外科医生使用习惯和未来手术趋势 , 同时可以实现现阶段人工无法进行的手术 , 未来能够发展自动或远程手术解决方案 。
朱红文指出 , 单臂手术机器人存在局限性 , 其手术动作有限 , 仅能完成手术流程中的部分操作;而多臂手术机器人能更好地模仿手术室多数骨科手术操作(主刀+2位助手)的真实状态 , 手术动作种类能够大大拓宽 , 能够最大化地完成手术全流程操作 。
目前该项目已在京东方经过了多年孵化 。 2018 年 11 月 , 该款四臂骨科机器人样机已完成 , 并已进行了部分测试 。 朱红文表示 , 机器人以脊柱复位手术入手 , 目前已完成离体实验 , 复位手术精度能够达到行业领先水平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