茄子的功效与作用及禁忌


 茄子好吃又营养,是一种我们经常食用的蔬菜 。对于它的功效与作用还有食用禁忌有多少人了解呢?下面就由我为大家介绍下茄子的功效和作用还有禁忌,希望可以帮到大家哦 。
茄子的功效和作用1、抗衰老
茄子含有丰富的维生素E,常吃茄子,对延缓人体衰老具有积极作用 。
2、降低胆固醇
茄子含有葫芦巴碱及胆碱,在小肠内能与过多胆固醇结合,排出体外,以保证身体血液循环正常 。因此,高血脂、高血压、动脉硬化、冠心病、咯血、紫癜、坏血病等患者,常食茄子大有裨益 。
3、保护心血管、降血压
茄子含丰富的维生素P,是一种黄酮类化合物,有软化血管的作用,还可增强血管的弹性,减低毛细血管的脆性及渗透性,防止毛细血管破裂,对防止小血管破裂出血有一定作用 。此外,茄子还有防治坏血病及促进伤品愈合的功效 。
4、清热解毒
中医认为,茄子属于寒凉性质的食物 。所以夏天食用,有助于清热解暑,对于容易长痱子、生疮疖的人,尤为适宜 。《滇南本草》记载,茄子能散血、消肿、宽肠 。所以,大便于结、痔疮出血以及患湿热黄疸的人,常吃茄子大有好处 。
5、增加消化
现代医学证明食用茄子,能增加乙酰胆碱的释放,造成消化液的分泌增加和消化运动的增强 。
6、防癌抗癌
茄子含有龙葵碱,能抑制消化系统肿瘤的增殖,对于防治胃癌有一定效果 。此外,茄子还有清退癌热的作用 。
7、美容减肥
茄子有阻止吸收脂肪作用,对减肥人士来讲是一种好吃又有益的蔬菜 。而紫色茄子还对皮肤有美白的效果 。
茄子可谓是功能齐全、营养丰富的蔬菜之一 。但是吃茄子也是有讲究的,茄子并非所有人都可以吃、也不是和任何食物都能搭配吃的,下面给大家介绍一下食用茄子的禁忌事项 。
茄子的禁忌【茄子的功效与作用及禁忌】 1、吃茄子的时候最好不去皮 。茄子皮的营养价值很高,尤其是维生素B,这是维生素C的?最佳搭档? 。维生素C的代谢过程中需要维生素B的支持,带皮吃茄子有助于促进维生素C的吸收 。另外,茄子去皮后因其中的微量元素铁被空气氧化,很容易发黑,会影响人体对铁的吸收 。从这个角度来说,最好也不要去皮吃 。由于种植过程中有可能使用农药,建议烧煮茄子前一定要清洗干净 。
2、生吃茄子是会中毒的 。生茄子中含有一种叫做茄碱的毒素 。茄碱具有抗氧化和抑制癌细胞等作用,是茄子保健作用的来源之一,但它对胃肠道有较强的刺激作用,对呼吸中枢有麻醉作用,人体摄入量高时会发生中毒 。茄碱基本不溶于水,因此用焯烫、水煮等方法都不能去掉茄碱,在烹调时加点醋有助于分解茄碱 。预防茄碱中毒的最好方法是控制摄入量,正常情况下,一餐吃250克左右的茄子不会引起不适 。
3、茄子和蟹肉都是寒性食物 。两者一起吃往往会使肠胃感到不舒服,严重时会导致腹泻,两者不要一起吃 。
4、经期及脾胃虚寒者别吃茄子 。茄子性凉滑,脾胃虚寒不宜多吃,妇女经期前后也要尽量少吃,过老熟的茄子食后会中毒,不可进食 。茄子含有诱发过敏的成分,多吃会使人神经不安定,过敏体质者要避开勿吃 。
5、孕期慎吃茄子 。吃也应选择新鲜茄子,不要选择老茄子,尤其是秋后的老茄子,含有较多茄碱,对人体有害,不宜多吃 。
6、凉拌最健康 。尽管茄子的吃法多样,但多数吃法烹调温度较高、时间较长,不仅油腻,营养损失也很大 。煎炸茄子维生素损失量可达50%以上 。在茄子的所有吃法中,拌茄泥是最健康的 。这是因为拌茄泥加热时间最短,只需大火蒸熟即可,营养损失最少;拌茄泥用油最少,蒸好茄子捣成泥后,只需稍微淋一些调味汁即可;拌茄泥不用削去茄皮,因此营养吸收最完全 。
茄子的品种分类一般栽培供食用的有长形及圆形的为(Solanum melongenaL. var.esculentumNees),但一种长形基部弯扭的为(Solanum melongenaL. var.serpentinumBailey) 。
截止到2007年,列入《中国蔬菜品种志》中的茄子种质资源有220份,其中仍有许多品种在生产上应用,特别是广大农村,如墨茄、竹丝茄、快圆、大苠、二苠、西安绿茄、洛阳青茄、油罐茄、黑又亮、三月茄、安阳大红等 。据不完全统计 , 1995-2006年通过省级审(认)定的茄子品种超过50个,如湘茄一号、渝早茄1号、紫荣2号、闽茄一号、引茄1号、鄂茄一号、新茄3号、蓉杂茄一号、蒙茄3号、丰研2号、辽茄1号、吉茄二号、并杂圆茄1号、黔茄3号、鄂茄2号等 。
植物学将茄子分为三个变种:
⒈圆茄
植株高大、果实大,圆球、扁球或椭圆球形,皮色紫、黑紫、红紫或绿白 。不耐湿热,中国北方栽培较多 。多数品种属中、晚熟,主要品种有北京大红袍、六叶茄、九叶茄,山东大红袍和天津二敏茄等 。
⒉长茄
植株长势中等,果实细长棒状,长达30厘米以上 , 皮色紫、绿或淡绿 。耐湿热,中国南方普遍栽培,多数品种属中、早熟 。有南京紫线茄、北京线茄、广东紫茄和成都黑茄等品种 。
⒊矮茄
茄子的别名:
落苏、紫菜、昆仑瓜……
据说 , 原产印度的茄子,状如鸡蛋 。
什么时候,它从印度来到中国?有人说,它是东汉时期传入中国的;成书于公元533年至544年间的《齐民要术》(北魏贾思勰著)中,已经介绍怎样种植茄子了 。
这证明至少在南北朝以前,茄子就已经从印度引入并播种 。
不过,刚传入中国时,茄子乃是“进口蔬果”,当时十分金贵,一般平头百姓根本吃不到它 。
东晋时代的公元328年,陶侃与温峤的军队在石头城(今南京)外、长江边上的“茄子浦”会师(事见《资治通鉴》卷九十四晋纪十六) 。
这个“茄子浦”原系水滨,《资治通鉴》注释道:“其地宜种茄子,人多于此树艺,因以名浦” , 可见这是个专门培育茄子的种植园 。
然而,那时(一直到唐代)未曾普遍栽种,生活在唐代的段成式(《酉阳杂俎》作者)年轻时,随父亲段文昌赴剑南节度使任,在四川吃到茄子(可见以前从未吃过),不知茄子的来龙去脉,因而请教他人:
“(段)成式因就节下 , 食伽子(即茄子)数蒂 。
偶问工部员外郎张周封伽子故事,张云:一名落苏 。”(《酉阳杂俎》前集十九·草篇)
由此可知,即使到了唐代后期,茄子并未普及 , 但当时已有人称它为“落苏”了 。
初传入中华时,它叫“伽”(音qie)有人认为它是草本植物,因而就移“伽”为“茄” 。
然而 , 这里的“茄”字读音为“伽”(qie)而非其本音(jia) 。
从此,“茄”一字而有二音 。
古代,伽茄互用,后来则统一写作“茄” 。
上引《酉阳杂俎》中,张周封告诉段成式:伽子又叫落苏;段成式问他落苏出典,张回答:事具《本草拾遗》 。
意思是:张周封讲伽子又称落苏是从《本草拾遗》一书中看来的 。
于是,我们查《新唐书·艺文志》,知道《本草拾遗》是盛唐开元时人陈藏器所撰;该书“昆仑瓜”条下云:茄子也,一名落苏,一名昆仑瓜 。
茄子引入中华后 , 人们把它当成瓜 。
南北朝时期的《齐民要术》中,即把茄子附在“卷二·种诸色瓜”之后 。
据说,隋炀帝杨广就称紫色茄子为“昆仑紫瓜” 。
又因其无论圆形、卵形,抑或条形,皆以紫色为多,因此它有时又被称为紫菜 。
自然,这不是我们现在吃的紫菜,你可以把它理解成“紫色的蔬菜”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