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依法治国的文言文
1. 有哪些关于法制的古文臣非非难言孔,所以难言者:言顺比滑泽,洋洋纚々然,则见以为华而不实;敦祗恭厚,鲠固慎完,则见以为掘而不伦;多言繁称 , 连类比物 , 则见以为虚而无用;总微说约 , 径省而不饰,则见以为刿而不辩;激急亲近,探知人情,则见以为谮为不让;闳大广博,妙远不测,则见以为夸而无用;家计小谈 , 以具数言,则见以为陋;言而近世,辞不悖逆,则见以为贪生而谀上;言而远俗,诡躁人间,则见以为诞;捷敏辩给,繁于文采,则见以为史;殊释文学 , 以质信言 , 则见以为鄙;时称诗书,道法往古,则见以为诵 。
此臣非之所以难言而重患也 。故度量虽正,未必听也;义理虽全,未必用也 。
大王若以此不信 , 而小者以为毁訾诽谤,大者患祸灾害死亡及其身 。故子胥善谋而吴戮之,仲尼善说而匡围之,管夷吾实贤而鲁囚之 。
故此三大夫岂不贤哉?而三君不明也 。上古有汤,至圣也:伊尹 , 至智也 。
夫至智说至圣,然且七十说而不受,身执鼎俎为包宰,昵近习亲,而汤乃仅知其贤而用之 。故曰:以至智说至圣,未必至而见受,伊尹说汤是也;以智说愚必不听,文王说纣是也 。
故文王说纣而纣囚之;翼候炙;鬼候腊,比干剖心;梅伯酸;夷吾束缚;而曹羁奔陈;伯里子道乞;传说转鬻;孙子膑脚于魏;吴起收泣于岸门,痛西河之为秦,卒枝解于楚;公叔痤言国器反为悖,公孙鞅奔秦;关龙逢斩;苌弘分胣;尹子罕于棘;司马子期死而浮于江;田明辜射;宓子贱、西门豹不斗而死人手;董安于死而陈于市;宰予不免于田常;范雎折协于魏 。此十数人者,皆世之仁贤忠良有道术之士也,不幸而遇悖乱暗惑之主而死 。
然则虽贤圣不能逃死亡避戮辱者何也?则愚者难说也,故君子难言也 。且至言忤于耳而倒于心 , 非贤圣莫能听,愿大王熟察之也 。
凡奸臣皆欲顺人主之心以取亲幸之势者也 。是以主有所善,臣从而誉之;主有所赠,臣因而毁之 。
凡人之大体,取舍同者则相是也,取舍异者则相非也 。今人臣之所誉者,人主之所是也,此之谓同?。蝗顺贾僬?,人主之所非也,此之谓同舍 。
夫取舍合而相与逆者,未尝闻也 。此人臣之所以取信幸之道也 。
夫奸臣得乘信幸之势以毁誉进退群臣者 , 人主非有术数以御之也,非参验以审之也,必将以曩之合己信今之言,此幸臣之所以得欺主成私者也 。故主必蔽于上 , 而臣必重于下矣,此之谓擅主之臣 。
国有擅主之臣,则群下不得尽其智力以陈其忠,百官之吏不得奉法以致其功矣 。何以明之?夫安利者就之,危害者去之,此人之情也 。
今为臣尽力以致功,竭智以陈忠者,其身困而家贫,父子罹其害;为奸利以弊人主 , 行财货以事贵重之臣者 , 身尊家富 , 父子被其泽:人焉能去安利之道而就危害之处哉?治国若此其过也,而上欲下之无奸,吏之奉法,其不可得亦明矣 。故左右知贞信之不可以得安利也 , 必曰:“我以忠信事上 , 积功劳而求安,是犹盲而欲知黑白之情,必不几矣 。
若以道化行正理 , 不趋富贵,事上而求安,是犹聋而欲审清浊之声也 , 愈不几矣 。二者不可以得安,我安能无相比周 , 蔽主上,为奸私以适重人哉?”此必不顾人主之义矣 。
其百官之吏亦知方正之不可以得安也,必曰:“我以清廉事上而求安,若无规矩而欲为方圆也,必不几矣;若以守法不朋党治官而求安,是犹以足搔顶也,愈不几也!二者不可以得安 , 能无废法行私以适重人哉?”此必不顾君上之法矣 。故以私为重人者众,而以法事君者少矣 。
是以主孤於上而臣成党於下 , 此田成之所以杀简公者也 。夫有术者之为人臣也,得效度数之言,上明主法 , 下困奸臣,以尊主安国者也 。
是以度数之言得效于前,则赏罚必用於后矣 。人主诚明於圣人之术,而不苟於世欲之言 , 循名实而定是非,因参验而审言辞 。
是以左右近习之臣,知伪诈之不可以得安也,必曰:“我不去奸私之行,尽力竭智以事主,而乃以相与比周 , 妄毁誉以求安,是犹负千钧之重,陷于不测之渊而求生也,必不几矣 。”百官之吏,亦知为奸利之不可以得安也,必曰:“我不以清廉方正奉法 , 乃以贪污之心枉法以取私利,是犹上高陵之颠堕峻裕谷之下而求生,必不几矣 。”
安危之道若此其明也 , 左右安能以虚言惑主,而百官安敢以贪渔下?是以臣得陈其忠而不弊,下得守其职而不怨 。此管仲之所以治齐,而商君之所以强秦也 。
【关于依法治国的文言文】从是观之 , 则圣人之治国也,固有使人不得不爱我之道,而不恃人之以爱为我也 。恃人之以爱为我者危矣,恃吾不可不为者安矣 。
夫君臣非有骨肉之亲 , 正直之道可以得利,则臣尽力以事主;正直之道不可以得安,则臣行私以干上 。明主知之,故设利害之道以示天下而已矣 。
夫是以人主虽不口教百官,不目索奸邪,而国已治矣 。人主者,非目若离娄乃为明也,非耳若师旷乃为聪也 。
不任其数,而待目以为明 , 所见都少矣,非不弊之术也 。不因其势,而待耳以为聪,所闻者寡矣 , 非不欺之道也 。
明主者,使天下不得不为己视,天下不得不为己听 。故身在深宫之中而明照四海之内,而天下弗能蔽弗能欺者 , 何也?暗乱之道废而聪明之势兴也 。
故善任势者国安,不知因其势者国危 。古秦之俗,君臣废法而服私 , 是以国乱兵弱而主卑 。
商君说秦孝公以变法易俗而明公道,赏告奸、困末作 。
2. 守法文言文归类1、和民一众 , 不知法不可;变俗易教,不知化不可——《管子·七法》[注释](1)和民:使民众和谐一致 。
(2)一众:统管民众 。(3)变俗易教:移风易俗 。
(4)化:德化,政治教化 。[译文]要使民众和谐一致 , 不懂得法律是不行的;要移风易俗 , 搞好社会风气,不懂得政治教化是不行的 。
[提示]《管子》一书传为管仲所作 。管仲是“春秋五霸”之一齐桓公的国相 。
管仲力主以法治国,但并不放弃德化,而是二者相互为用,这对我们颇有启发作用 。2、私情行而公法毁 。
——《管子·八观》〔译文〕徇私舞弊之风盛行,国家的法律就会被破坏 。〔提示〕法律不容私情 , 执法必须秉公办事3、凡将举事,令必先行 。
事将为,其赏罚之数必先明之——《管子·明法解》〔注释〕(1)举事:办重大的事情 。事 , 指国家大事 。
(2)数:道理 。〔译文〕凡是要举办重大事情,政令必须先行 。
办事之前 。一定要首先明确赏罚的尺度 。
〔提示〕没有奖赏就不能激励人,没有处罚就不能威慑人 。光有赏罚还不行,必须做到赏罚分明 。
这是为政的经验之谈 。4、求必欲得,禁必欲止,令必欲行——《管子·法法》 [注释]禁:在此是指法禁,禁令 。
[译文]国家有要求的一定要做到,国家要禁止的一定要杜绝 , 国家颁布的法令一定要实行 。[提示]法治的要求是: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
信实、坚定是执法的关键 。5、举事不私 听狱不阿 。
——《晏子春秋·内篇·问上》[注释](1)听狱:审判案件 。听,断决 。
(2)阿:偏袒 。[译文]办事不能偏私 , 审判案件不能偏袒 。
[提示]齐景公问晏婴 , 怎样才能像齐桓公用管仲那样以成就霸业 。晏婴在答话中说出了这两句 。
这里强调的是执法者必须公正廉明 。6、刑罚不中,*** 无所措手足——孔子《论语·子路》[注释](1)中:合理 。
措:采取措施,做 。[译文]刑法不合理,百姓就会手足失措 。
[提示]这是孔子和子路的一段对话中的句子 , 是从“治国先正名(纠正混乱的名称)”引起的 。强调君子对于自己所说的话,是一点都不能马虎的 。
7、有权衡者,不可欺以轻重;有尺寸者,不可差以长短;有法度者,不可巧以诈伪 。——慎到《慎子·佚文》[译文]有秤在手,人们就不能在轻重上作欺骗;手中有尺子,人们就不会在长短上出偏差;掌握了法度,人们就不能够耍弄花招,弄虚作假 。
[提示]强调建立法度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8、欲不得干时,爱不得犯法,贵不得逾亲,禄不得逾位 。
——慎到《慎子·威德》[注释](1)欲:欲望 。(2)干时:干扰时政 。
(3)爱:在此指所爱的人,即亲友 。(4)逾:超越 。
[译文]不能为了个人的欲望而干扰国家的政事,不能放任自己的亲友犯法,对地位高的人不能过度偏爱 , 俸禄不能超过职位标准 。[提示]这话是指贤明国君治国理政所应该做到的 。
总的说来,就是严格要求,要以身作则,秉公执法,不要感情用事 。9、不别亲疏,不殊贵贱,一断于法 。
——李悝《法经》[译文](对犯法的人)不分关系亲疏,也不分地位高低,全都由法律来决断 。[提示]李悝(kui)是战国时魏国的政治家,法家的代表人物 。
曾任魏文侯的国相,主持变法 。理不护亲,法不阿贵,亲疏贵贱,一视同仁 。
只有像李悝这样执法,才谈得上公正 。10、言不中法者,不听也;行不中法者,不高也;事不中法者,不为也 。
——《商君书·君臣》[注释](1)中:合 。(2)高:推崇 。
[译文]言论不合法度,就不听从;行为不合法度,就不推崇;事情不合法度,就不去办 。[提示]这是商鞅提出的贤明国君治国的重要原则 。
他认为,如能这样做就必然会“国治而地广,兵强而主尊”,这不失为真知灼见 。11、夫制国有常,而利民为本,从政有经,而令行为上 。
——《战国策·赵策》[注释](1)制国:管理国家 。(2)常:规律 。
下文的“经”也是这个意思 。[译文]管理国家自有其规律,那就是以有利于人民为根本;从政也有其规律,那就是以执行法令为最高原则 。
[提示]《战国策》是记载战国历史的国别体史书 。赵武灵王(赵雍)执政后 , 发奋图强,积极进行军事改革,当时朝臣中有不少人反对,他在回答大臣们的讲话中有这几句 。
这种见解,对我们今天很有借鉴意义 。12、背法而治,此任重道远而无马牛,济大川而无船楫也 。
——商鞅《商君书·弱民》[译文]违背法律来治理国家,好比要把很重的东西运送到很远的地方去而没有车马,也好比要渡过大江大河而没有船只 。[提示]强调依法治国的必要性 。
13、一天下者,令于天下则行,禁焉则止 。——尸佼《尸子·卷上·贵言》 [译文]统治天下,要求天下人做的事,就一定要使之做到;下令禁止的,就一定要禁止 。
[提示]尸佼,战国时期鲁国人 。14、赏必加于有功 刑必断于有罪 。
——《战国策·秦策》[注释]刑:用刑,惩罚 。[译文]奖赏必须落实到有功者的身上,刑罚必须施加给有罪的人 。
[提示]范雎到了秦国,游说秦昭王,指出秦国朝廷大权多被穰侯(魏冉)把持,穰侯凭他的国舅身份和四朝为相的权威,专横跋扈,朝廷势必内乱 。秦昭王采纳了他的意见,任命他为国相,铲除了穰侯的势力,巩固了政权 。
这两句话是他向昭王的进言中说的,指出执法必须稳而准 。15、赏不行,则贤者不可得而进也;罚 。
3. 文言文阅读(16分)周梅圃君家传〔清〕姚鼐梅圃君长沙人周氏讳克开小题1:C小题1:C小题1:B小题1:⑴(4分)(周梅圃)修复了风峪山堤坝,堵住山中积水,并疏导水流使它进入汾河,老百姓感激他 。
⑵(3分)官吏中有人用征收粮食坑害百姓来取悦上级官员 , (他们对这样的事)习以为常了 。小题1:逊:退避,让步小题1:②说明其刚强耿直,④是王亶望所设奸计 , ⑥说明其清廉小题1:“百姓把他主持的治水工程称为周公闸、周公桥”是感激他兴修水利,造福于民,与周梅圃的“廉洁正直”间并无因果关联小题1:本题考查翻译能力 。
关键点是:⑴语意通顺,1分;障:堵住、挡住,1分;潦:积水,1分;德:感激,1分 。⑵语意通顺,1分;毒:坑害,1分;恒:平常的、普通的,1分 。
断句:周梅圃君家传〔清〕姚鼐梅圃君,长沙人,周氏,讳克开,字乾三,梅圃其自号也 。以举人发甘肃,授陇西知县,调宁朔 。
其为人明晓事理,敢任烦剧,耐勤苦 。宁朔属宁夏府 , 并河有三渠:曰汉来、唐延、大清,皆引河水入渠 , 以灌民田 。
唐延渠行地 , 多沙易漫 , 君治渠使狭而深,又颇改其水道,渠行得安,而渠有暗洞,以泄水于河 , 故旱涝皆赖焉 。唐延渠暗洞坏 , 宁夏县吏欲填暗洞 , 而引唐渠水尽入汉渠,以利宁夏民 , 而宁朔病矣 。
君力督工修复旧制 , 两县皆利 。大清渠者,康熙年始设,长三十余里,久而首尾石门皆坏,民失其利,君修复之 , 皆用日少而成功远 。
君在宁夏多善政 , 而治水绩最巨 , 民以所建曰周公闸、周公桥云 。寻擢贵州都匀知府 。
从总督吴达善、侍郎钱维城治贵州逆苗狱 , 用法有失当者 , 力争无少逊 。调贵阳,亦以强直忤巡抚宫兆麟,因公累解职 。
引见,复授山西蒲州知府,调太原 。清厘积狱,修复风峪山堤堰,障山潦,导之入汾 , 民德之 。
累擢至江西吉南道 , 以过降官,复再擢为浙江粮储道 。当是时 , 王亶望为浙江巡抚 。
吏以收粮毒民以媚上官者,习为恒矣 ,君素闻 , 疾之 。至浙,身自誓不取纤毫润,请于巡抚,约与之同心 。
抚臣姑应曰善,而厌君甚,无术以去之也 。反奏誉君才优,粮储常事易治,而其时海塘方急 , 请移使治海塘 。
于是调杭嘉湖海防道 。君改建海岸石塘,塘大治 , 被劳疾,卒于任,而王亶望在官卒以贪败 。
世言苟受君言,岂徒国利,亦其家之安也 。君卒后,家贫甚,天下称清吏者,曰周梅圃云 。
姚鼐云:梅圃 , 乾隆间循吏也 。夫为循吏传,史臣之职,其法甚严 。
不居史职,为相知之家作家传,容有泛滥辞焉 。余嘉梅圃之治,为之传,取事简,以为后有良史,取吾文以登之列传 , 当无愧云 。
(选自《惜抱轩全集》 , 有改动) 附:参考译文梅圃,长沙人,姓周,名克开,字乾三,梅圃是他的自号 。他凭借举人的身份被派到甘肃 , 并被任命为陇西知县 , (后来)调往宁朔 。
他为人明白事理,敢于担当繁重的事务,做事情不辞劳苦 。宁朔属于宁夏府,挨着黄河的有三条水渠:叫做汉来渠、唐延渠、大清渠,都是引黄河水入渠,用来灌溉百姓的农田 。
唐延渠经过的地方多沙而且容易泛滥,周梅圃整治该水渠使它变得狭长而且深邃 , 又稍微改变它水流方向 , 唐延渠的行水得以安全畅通,而且渠道中设有暗洞,用来把过多的水排泄到黄河里,所以旱涝天气都依赖那条水渠 。唐延渠的暗洞坏了,宁夏县的官吏想填了暗洞 , 而把唐渠的水都引入到汉渠,以利于宁夏的百姓,但(这样一来)宁朔就受害了 。
周梅圃全力监工修复原来的式样,使两县都得到好处 。大清渠,是康熙年才开凿的,长三十多里,时间久了 , 首尾的石门都毁坏了,百姓不能再享受它的好处,周梅圃修复了它,都用时少但功效长远 。
周梅圃在宁夏有很多良好的政绩,而以治水的功绩最大,百姓把他主持建造的治水工程称为周公闸、周公桥 。不久,周梅圃被提拔为贵州都匀知府 。
跟从总督吴达善、侍郎钱维城处理贵州苗族的叛乱案件,对依法断案却处置不当的,他据理力争 , 毫不让步 。被调往贵阳 , 也因为刚强耿直 , 触犯巡抚宫兆麟,因公事牵累被解除职务 。
受到引见,又被任命为山西蒲州知府,被调往太原 。清理积聚的案件 , 修复了风峪山堤坝,堵住山中积水,并疏导水流使它进入汾河,老百姓感激他 。
周梅圃经多次提拔 , 官至江西吉南道,因为犯了过错被降了官职,后又被提拔为浙江粮储道 。在这个时候,王亶望担任浙江巡抚 。
官吏中有人以征收粮食加害百姓来取悦上级官员,(他们对这样的事)习以为常了 。周梅圃早就听闻(这种事),对此深恶痛绝 。
周梅圃来到浙江,自己发誓不取丝毫好处,并向巡抚请求铲除积弊 , 与他约定要同心同德 。巡抚表面说“好”,而实际上十分讨厌周梅圃,只是没有办法使他离开 。
相反上奏朝廷赞誉周梅圃有突出的才能,管理粮食储备是平常的政事,容易处理,而当时海塘正处在危急中 , 请求将周梅圃调去治理海塘 。于是(周梅圃)被调任杭嘉湖海防道 。
周梅圃改建海岸石塘,石塘得到大的整治,而周梅圃终因积劳成疾死在任上 , 王亶望在官场中也最终因为贪婪而自毁 。世人说(认为)王亶望如果能接受周梅圃的意见,哪里只是对国家有利,也有利于他自己的身家安全啊 。
周梅圃死后,家中十分贫困,天下人称赞清廉的官吏,都会提到周梅圃 。我认为:周梅圃,是乾隆年间一位守法循理的官吏 。
为守法循理的官吏 。
4. 守法文言文归类1、和民一众,不知法不可;变俗易教 , 不知化不可——《管子·七法》[注释](1)和民:使民众和谐一致 。
(2)一众:统管民众 。(3)变俗易教:移风易俗 。
(4)化:德化 , 政治教化 。[译文]要使民众和谐一致,不懂得法律是不行的;要移风易俗,搞好社会风气 , 不懂得政治教化是不行的 。
[提示]《管子》一书传为管仲所作 。管仲是“春秋五霸”之一齐桓公的国相 。
管仲力主以法治国 , 但并不放弃德化,而是二者相互为用,这对我们颇有启发作用 。2、私情行而公法毁 。
——《管子·八观》〔译文〕徇私舞弊之风盛行 , 国家的法律就会被破坏 。〔提示〕法律不容私情,执法必须秉公办事3、凡将举事,令必先行 。
事将为,其赏罚之数必先明之——《管子·明法解》〔注释〕(1)举事:办重大的事情 。事,指国家大事 。
(2)数:道理 。〔译文〕凡是要举办重大事情,政令必须先行 。
办事之前 。一定要首先明确赏罚的尺度 。
〔提示〕没有奖赏就不能激励人,没有处罚就不能威慑人 。光有赏罚还不行,必须做到赏罚分明 。
这是为政的经验之谈 。4、求必欲得 , 禁必欲止,令必欲行——《管子·法法》 [注释]禁:在此是指法禁,禁令 。
[译文]国家有要求的一定要做到,国家要禁止的一定要杜绝,国家颁布的法令一定要实行 。[提示]法治的要求是: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
信实、坚定是执法的关键 。5、举事不私 听狱不阿 。
——《晏子春秋·内篇·问上》[注释](1)听狱:审判案件 。听,断决 。
(2)阿:偏袒 。[译文]办事不能偏私 , 审判案件不能偏袒 。
[提示]齐景公问晏婴,怎样才能像齐桓公用管仲那样以成就霸业 。晏婴在答话中说出了这两句 。
这里强调的是执法者必须公正廉明 。6、刑罚不中,*** 无所措手足——孔子《论语·子路》[注释](1)中:合理 。
措:采取措施,做 。[译文]刑法不合理 , 百姓就会手足失措 。
[提示]这是孔子和子路的一段对话中的句子,是从“治国先正名(纠正混乱的名称)”引起的 。强调君子对于自己所说的话 , 是一点都不能马虎的 。
7、有权衡者,不可欺以轻重;有尺寸者,不可差以长短;有法度者 , 不可巧以诈伪 。——慎到《慎子·佚文》[译文]有秤在手,人们就不能在轻重上作欺骗;手中有尺子,人们就不会在长短上出偏差;掌握了法度,人们就不能够耍弄花招,弄虚作假 。
[提示]强调建立法度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8、欲不得干时,爱不得犯法,贵不得逾亲,禄不得逾位 。
——慎到《慎子·威德》[注释](1)欲:欲望 。(2)干时:干扰时政 。
(3)爱:在此指所爱的人,即亲友 。(4)逾:超越 。
[译文]不能为了个人的欲望而干扰国家的政事,不能放任自己的亲友犯法,对地位高的人不能过度偏爱,俸禄不能超过职位标准 。[提示]这话是指贤明国君治国理政所应该做到的 。
总的说来,就是严格要求,要以身作则 , 秉公执法,不要感情用事 。9、不别亲疏,不殊贵贱 , 一断于法 。
——李悝《法经》[译文](对犯法的人)不分关系亲疏,也不分地位高低,全都由法律来决断 。[提示]李悝(kui)是战国时魏国的政治家 , 法家的代表人物 。
曾任魏文侯的国相,主持变法 。理不护亲,法不阿贵,亲疏贵贱 , 一视同仁 。
只有像李悝这样执法,才谈得上公正 。10、言不中法者,不听也;行不中法者 , 不高也;事不中法者,不为也 。
——《商君书·君臣》[注释](1)中:合 。(2)高:推崇 。
[译文]言论不合法度,就不听从;行为不合法度 , 就不推崇;事情不合法度,就不去办 。[提示]这是商鞅提出的贤明国君治国的重要原则 。
他认为,如能这样做就必然会“国治而地广 , 兵强而主尊”,这不失为真知灼见 。11、夫制国有常,而利民为本,从政有经 , 而令行为上 。
——《战国策·赵策》[注释](1)制国:管理国家 。(2)常:规律 。
下文的“经”也是这个意思 。[译文]管理国家自有其规律,那就是以有利于人民为根本;从政也有其规律,那就是以执行法令为最高原则 。
[提示]《战国策》是记载战国历史的国别体史书 。赵武灵王(赵雍)执政后,发奋图强,积极进行军事改革 , 当时朝臣中有不少人反对,他在回答大臣们的讲话中有这几句 。
这种见解,对我们今天很有借鉴意义 。12、背法而治 , 此任重道远而无马牛,济大川而无船楫也 。
——商鞅《商君书·弱民》[译文]违背法律来治理国家,好比要把很重的东西运送到很远的地方去而没有车马,也好比要渡过大江大河而没有船只 。[提示]强调依法治国的必要性 。
13、一天下者 , 令于天下则行,禁焉则止 。——尸佼《尸子·卷上·贵言》 [译文]统治天下,要求天下人做的事 , 就一定要使之做到;下令禁止的,就一定要禁止 。
[提示]尸佼,战国时期鲁国人 。14、赏必加于有功 刑必断于有罪 。
——《战国策·秦策》[注释]刑:用刑,惩罚 。[译文]奖赏必须落实到有功者的身上 , 刑罚必须施加给有罪的人 。
[提示]范雎到了秦国,游说秦昭王,指出秦国朝廷大权多被穰侯(魏冉)把持,穰侯凭他的国舅身份和四朝为相的权威,专横跋扈 , 朝廷势必内乱 。秦昭王采纳了他的意见,任命他为国相 , 铲除了穰侯的势力,巩固了政权 。
这两句话是他向昭王的进言中说的,指出执法必须稳而准 。15、赏不行,则贤者不可得而进也;罚不行,则不肖者不可得而退也 。
— 。
推荐阅读
- 成都的本田
- 缺木的人穿什么最旺木?缺木禁忌的五行是什么?
- Innodisk推出安全性优化的AIoT解决方案
- AgilePQ和Aegex宣布新的合作伙伴关系
- Sapper Consulting推出新的REGIE软件
- 琴棋书画中的“棋”指的是
- GOWIN Semiconductor改善AI和IoT开发工具链的集成
- 干酵母和鲜酵母的比例是多少?
- 人工智能用于逆设计纳米颗粒 以发出特定的颜色光谱
- 多面追踪以帮助AI跟随动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