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和袁绍的用人之道有何不同,曹操的高明之处又在哪里呢?
三国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时代,是一段战乱纷飞的历史 。在这样一个时代,谁最终能够脱颖而出 , 进而统一天下,比的不仅是领导个人的魅力,还有他们汇聚和拉拢人才的本事 。
而我们都知道 , 曹操阵营的人才 , 相对于刘备、孙权、袁绍等阵营,毫无疑问是最多的 。在文臣方面,曹操有荀彧、郭嘉、程昱、荀攸、贾诩等人;在武将方面,曹操有张辽、徐晃、典韦、许褚、夏侯渊、夏侯惇等人 。曹操阵营的人才,真可谓是数不胜数、不胜枚举 。
我来给大家谈谈曹操和袁绍的用人之道 。他们的用人之道有何不同,曹操的高明之处又在哪里呢?
在《曹操·武帝纪》篇尾 , 陈寿这样说道:“汉末 , 天下大乱,雄豪并起 , 而袁绍虎视四州,强盛莫敌 。太祖运筹演谋,鞭挞宇内,揽申、商之法术,该韩、白之奇策 , 官方授材 , 各因其器,矫情任算,不念旧恶,终能总御皇机,克成洪业者,惟其明略最优也 。抑可谓非常之人,超世之杰矣 。”
【曹操和袁绍的用人之道有何不同,曹操的高明之处又在哪里呢?】这段话的意思再简单不过了,就是曹操在三国这样一个乱世,能够战胜强敌袁绍,成为超世之杰,关键在于他善于用人 。可以说,会用人是曹操成功的第一秘诀 。
所谓“用人之道”,具体来说,无非就是两个问题 。第一,用什么人;第二,怎么用人 。正是在这两个问题上 , 袁绍和曹操的表现完全不同,才会导致他们的结果截然不同 。前者身败名裂,遭人唾弃;后者英明盖世,受人崇拜 。
首先得肯定一点的是,袁绍这个人还是很有魅力的,也有很多人愿意追随 。在《三国志·袁绍传》首段,陈寿这样说道:“绍有姿貌威容,能折节下士,士多附之 。”
也就是说 , 袁绍长得高大魁梧,很有魅力,还善待士人,因此很多士人愿意追随他 。
再据《三国志·袁绍传》裴松之注引《英雄记》记载,袁绍喜欢结交豪杰,手里还养了很多死士 。当时中常士赵忠对别人说:袁本初(袁绍的字),养了那么多死士,这个家伙是想干什么呢?袁绍的叔父袁隗得知后,责骂袁绍:你这样做 , 会害得袁家满门抄斩!袁绍这才有所收敛,为大将军何进效力 。
由此可见,袁绍是非常喜欢结交豪杰和侠士 。不难想象 , 袁绍是很想和先秦时期那些贵族公子的一样,收买人才,搞成一个小集团,恐怕他还时常以“四大公子”自称 。贾谊在《过秦论》有言:“齐有孟尝,赵有平原,楚有春申,魏有信陵 。”
这四位公子,那真是门生众多,一呼百应,荣光满面 。
袁绍想必也很向往,他也很有资格向往 。袁绍出身高贵,他的祖上“四世三公”,门生故吏遍布天下 。
当然了,袁绍也有很多缺点 。还是据《英雄记》记载,袁绍用人有个特点 , 那就是:“不妄通宾客,非海内知名,不得相见 。”
也就是说 , 袁绍用人是要看出身和名望的,不是社会上的出名人士,他是连见面都不肯的 。
由此可见 , 袁绍拉拢人才,并不是真想让他们为自己做事 。而是想让他们给自己装点门面,来抬高自己的社会地位和威望,让大家羡慕一下 。
事实上,袁绍从来就是一个自命不凡的人 , 他从来就不认为谁有他厉害 。因此,他“折节下士”不过是装模作样,他骨子里是刚愎自用的 。
对于袁绍的用人,还是荀彧评价得准确:“绍凭世资,从容饰智,以收名誉,故士之寡能好问者多归之 。”
这句话翻译成现代汉语,就是:袁绍凭借祖上的威望,做出一副礼贤下士的样子 。实际上他是在沽名钓誉,因此很多徒有虚名的家伙便都追随了他 。
曹操用人则跟袁绍刚好相反 。
第一,曹操用人是不看出身 , 也不看名望的,他更注重实际 。
曹操这个人是非常务实的,他很清楚人才的重要性 , 他也知道只要是人就会有缺点和毛病 。况且曹操也有自知之明,论社会地位 , 他没有袁绍好;论出身背景,他没有孙权好,有一份现成的基业 。曹操甚至连刘备都不如,有一张可以炫耀的名片 。
因此,曹操阵营是人才如云,各种各样的人都笼络在他门下 。有才的人,他喜欢;没有才的人 , 他也不嫌弃;徒有虚名的人,他也不拒人门外 。总之,多多益善嘛 。只要不公开反对他的人,曹操从来都是来者不拒 。所以我们会发现 , 曹操迎奉汉献帝到许昌后,立马网罗了一大批人才,甚至连包括孔融、杨修之流 。当然了,这些人并不是来帮助曹操的,他们是来为汉献帝效劳的 。但是朝政大权早就落在了曹操手下 , 帮助汉献帝跟帮助他,又有何区别呢?
对此,曹操有句很有名的话:“不得务虚名而处实祸 。”曹操从不爱慕虚名,他把大将军之职让给袁绍,就是明证 。
第二,曹操用人,只看那个人有没有真才实学,甚至连道德都在所不问,这就是所谓“唯才是举” 。?
曹操在选拔人才的时候,不会像袁绍那样“非海内知名,不得相见”;也不跟很多人主张的那样“必廉士而后能用” 。曹操最需要的 , 是那些有真才实学,能帮他打下天下的人 。所以 , 我们会发现,曹操先后颁布了三次《求贤令》,明确地告诉天下人:我曹某用人不看道德品质,也不要求这个人十全十美 。只要他是个人才,有超越常人之处,哪怕有污名,甚至不仁不孝,我也会量才而用 。
曹操的《求贤令》,在中国历史上具有非凡的意义 。它让帝王明白了,用人不能求全责备,一定要这个人德才兼备 。无德有才的人,也可以重用 。魏晋时期,“举荐制度”取代了汉代的“察举制度” 。隋唐时期,又变成了“科举制度” 。不能不说,是受到了曹操的影响 。
当然了,曹操并非不看重道德 。事实上,曹操是非常看重德行的 。崔琰德才兼备,曹操是敬之又敬;毛玠廉洁奉公 , 他也是佩服不已 。曹操还跟别人说过,崔琰这个人 , 是可以当做道德模范,为众人表率的 。
但是曹操绝不会“唯道德论”,他也从来没有认为道德是选拔人才的唯一标准 。为什么呢?因为一旦以道德为唯一标准,就会出现很多问题 。比如,有些人品质极好,但是没有才华 , 啥都干不了,只能装点门面 。还有些人很有才华,但是道德有瑕疵,就得不到重用 。更为严重的是 , 有人为了被选拔上,以假乱真,沽名钓誉 。结果是,社会上出现了很多“伪君子” 。东汉末年 , 不就是如此么?
第三,曹操用人,是重用清官,不避小贪 。
据《魏略》记载,曹操有个老乡叫丁裴,喜欢贪图小便宜,他曾经用自己家里的一只瘦牛,换了公家的一只肥牛 。结果被人发现,被免官 。曹操发现后 , 故意调侃地问丁裴:你的官印到哪里去了呀?丁裴满脸惭愧地说:拿去换大饼了 。曹操嬉笑不已,回头对身边人说:毛玠几次三番要我重罚丁裴 , 我说他只是个会抓老鼠又偷吃的猫,留着还是很有用的 。
第四,曹操对待降敌的态度,是招降纳叛,尽释前嫌 。
张绣想必大家都知道 , 他一会投降曹操,一会一背叛曹操,这样的情况持续了好几次 。在一次反叛的时候,张绣还让曹操阵营损失惨重:曹操最喜欢的儿子曹昂战死 , 侄子曹安民阵亡,爱将典韦力战而死 。可是后来张绣投降曹操时,曹操还是重用不误 。
这样的心胸,真是让人佩服 , 岂是袁绍之流比得了的?
曹操用人是从来不问出身的,他手下的大将,有很多人都来自敌方阵营 。比如张辽,原本是吕布的人;张郃,原本是袁绍的人;徐晃,原本是杨奉的人 。乐进和于禁,是曹操从最底层提拔起来的 。对于这点,陈寿描述得好:“拔于禁、乐进于行阵之间 , 取张辽、徐晃于亡虏之内,皆佐命立功 , 列为名将 。”
再举个例子说明,吕布大家都知道,骁勇善战,天下无敌,有“人中吕布,马中赤兔”之称 。但是后来被部下出卖,献给了曹操 , 最终被杀 。但其实,曹操是很想让吕布为他效命的 。
吕布被抓时 , 对曹操说:现在天下已定,你可以安心坐镇后方了 。曹操就问:你这话什么意思?吕布回答说:明公你最害怕的人,不就是我吗?现在我马上就可以为你效命了 。有我在,何愁大事不成!说完 , 吕布就回头对刘备说:绳子绑得这么紧,你就不能帮我说说好话吗?曹操就说,你是一个猛虎,绑虎能不紧吗?说完就准备下令松绑 。站在一旁的刘备,冷笑道:曹公,你难道忘了丁原和董卓的结局吗?曹操这才恍然大悟,下令将吕布处死 。
再说陈宫 , 曹操也是很不想杀死他的 。但是陈宫不想背上不忠的骂名,只求速死 。曹操无可奈何 , 只好成全他 。
综上所述,曹操的胸襟 , 就像草原一样,广阔无边;就像大海一样 , 深不可测 。他是真正做到了“唯才是举”、“不拘一格降人才” 。因此,天下人才会像潮水一样地涌向曹操,曹操也终能“克成洪业” 。
结语
在用人方面,袁绍完全比不了曹操 。袁绍“从容饰智”,贪图虚名;曹操“唯才是举”,兼容并蓄 。两者对比,高下立判 。
天下大计,得士者昌,失士者亡 。由此可见人才对完成统一大业的重要性 。在群雄并起的三国时代,曹操正是有其独特的用人之道,完成了扫灭群雄,实现了北方的统一 。从《三国演义》来看,曹操的用人政策主要有以下特点 。
1、揽络人才 。在组织义军讨伐董卓的时候,曹操就懂得招揽人才 。“曹操欲力扶社稷 , 恨力不足” 。此时的曹操就已经深刻认识到人才的重要性,也下决心招揽天下人才 。在老家招兵买马的时候,曹操在乡人卫弘的帮助下 , 先后收拢了乐进、李典、夏侯敦、夏侯渊、曹仁、曹洪等人,这些人后来都成为骁勇善战的猛将 。
2、爱惜人才 。曹操的爱才在“关羽降曹”中体现的尤为明显 。关羽身在曹营心在汉,不得已才降了曹操 , 还和曹操有三条约定 。然而,曹操出于爱才完全不在乎这些,关羽斩了自己的将领颜良、文丑后 , 曹操还为关羽报请封侯、封官、赐予金钱、美女等,为留住关羽三天一小宴,五天一大宴 。在赵子龙单骑救主时 , 也正是出于爱才,曹操想生擒赵云为己所用,最终却让赵云逃脱 。
3、包容人才 。在攻破白门楼后,曹操活捉了吕布、陈宫、张辽等人 。张辽听到 吕布向刘备求情贪生怕死时大叫道:“吕布匹夫,死则死耳 , 何惧之有!”曹操感到张辽面熟,向其问话时张辽大骂曹操为国贼,后悔濮阳的那场大火没能烧死曹操 。面对张辽的辱骂,曹操没有生气,笑道:“我亦知文远忠义,故戏之耳 。“于是曹操亲自为张辽截开捆绑的绳索,脱下自己的衣服给张辽穿上,并让座给张辽 。张辽感激不尽最终归降于曹操 , 成为曹操手中的又一大将 。?
4、敢用人才 。在官渡大战时,袁绍将领高览、张郃来投降曹操 , 夏侯敦劝曹操慎重不要轻信 。而曹操却说:“吾以恩遇之,虽有异心亦可变也” 。最终曹操果断地重用了高览、张郃二人,两人也成为了曹操的重要将领,立许多战功 。
推荐阅读
- 离合器的要求和分类
- 五菱之光v内部空间比之光s大吗
- “诃”的意思和读音是什么?
- Creatio推出了最新的解决方案和模板
- 速腾和迈腾哪个好
- 别克新凯越和新桑塔纳选哪个?
- 大众桑塔纳和捷达哪个好,大众桑塔纳低配多少钱?
- 秋季护肤常识和技巧 秋季养生护肤的方法
- 身份证丢失怎么办 具体步骤和注意事项
- 广州各羊城通客户服务中心地址和营业时间汇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