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文化的瑰宝:羊皮筏子
你是否记得《爸爸去哪儿》第一季中 , 爸爸萌娃们乘坐羊皮筏子过黄河吗?羊皮筏子由山羊皮制成,然后吹气膨胀,把一个个羊皮排成排就能支撑起很多人 。这个是一种古老的交通工具 。跟小编一起来看下兰州文化中的民族文化瑰宝 , 黄河上的羊皮筏子 。
羊皮筏子俗称排子,是一种古老的水运工具 , 用羊皮做成 。它由十几个气鼓鼓的山羊皮组成 。筏子有大有小,最大的羊皮筏子由600多只羊皮袋扎成,小皮筏系用10多个羊皮袋扎成,适于短途运输 , 主要用于由郊区往市区送运瓜果蔬菜 , 渡送两岸行人等 。羊皮筏子是黄河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古代汉族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 。羊皮筏子已有300多年历史,在兰州黄河用于运输,现在已成兰州黄河上乘坐旅游观光的一大亮点 , 也是兰州汉族民俗文化的遗产 。
兰州市因黄河穿城而过 , 这独特的地域特征滋生出独有的水上运输工具——羊皮筏子 。自2006年羊皮筏子被省文化厅正式确定为第一批甘肃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后 , 七里河区文化局又开始了羊皮筏子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相关工作 。
皮筏分羊皮筏和牛皮筏两种 。黄河流域的甘南、临夏、靖远等地牛羊成群 , 为制作皮筏提供了充足的原料 。最初是用牛皮胎进行水运 , 以后在实践中得到发展,将牛皮袋捆在木排下制成皮筏 , 发展到后来 , 由于羊皮有材料多、制作简便、便于组筏、轻便、易充气、易搬运等特点,而兴起了羊皮筏子 。
羊皮筏是用羊牛皮扎制成的筏子 。古代汉族劳动人民“缝革为囊”,充入空气,泅渡用 。唐代以前,这种工具被称为“革囊”,到了宋代 , 皮囊是宰杀牛、羊后掏空内脏的完整皮张 , 不再是缝合而成,故改名为“浑脱” 。浑做“全”解,脱即剥皮 。人们最初是用单个的革囊或浑脱泅渡,后来为了安全和增大载重量,而将若干个浑脱相拼,上架木排,再绑以小绳,成为一个整体,即“皮筏” 。它是黄河上游的主要运输工具 。古诗:“纵一苇之所如 , 凌万顷之茫然” 。就是指皮筏破浊浪,过险滩的情景 。
兰州羊皮筏子由清光绪年间兴起,距今有300多年的历史,传承不断 。它是以兰州为中心的城关区、七里河区、西固区、皋兰县及省内的靖远县、永靖县、景泰县;宁夏自治区中卫县、青铜峡市;内蒙古自治区的包头市和青海省的循化县等地的重要水上运输工具 。它是以羊皮为囊,充气、扎缚,以木架捆绑而成 , 分为600个和460个皮胎的大型、360个皮胎的中型、330个皮胎的小型载货筏和13个皮胎组成的载人皮筏4种 。其特点是只能顺流而下,不能逆流而上,可谓“下水人乘筏,上水筏乘人” 。
兰州羊皮筏子面临的主要问题,一是经费问题,二是民间行为的运营方式缺乏管理和指导,今后应成立羊皮筏子保护协会,对其技术、制作、驾驶及运营等进行规范管理和文化意义上的保护 。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羊皮筏子走到今天的境况,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如今它作为一种新兴的旅游项目,满足了现代人的文化生活需要,仍是黄河文化的一部分 , 为黄河风情线增光添彩 。它的精神意义远远大于实用功能 。而将这一凝聚着古代文明的工具保存下来 。
【民族文化的瑰宝:羊皮筏子】你可能会喜欢:
保山名人,保山历史名人
桂林民间文化瑰宝:桂剧
盘点醒目的南昌标志性建筑
南昌重要文化瑰宝:清音
推荐阅读
- 富有哲理的语段摘抄 生命只有一次,精彩也好,简单也好
- 向钱贷如果不还款的话会怎么样呢
- 正能量励志的句子
- 喜欢的句子
- 呼和浩特主要使用的方言:蒙古语
- 香水百合的种植时间
- 我的电脑读不出摄像头怎么办
- 起个表达心情不好网名 心情十分低落的网名
- 详解:武汉丧葬习俗与礼仪
- 线性相关与无关的判断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