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我国已确诊的慢性病患者数高达2.6亿 。为遏制慢性病的高发态势 , 卫生部等15部门联合发布《中国慢性病防治工作规划(2012~2015年)》,明确提出“十二五”时期是我国加强慢性病防治的关键时期 。追根溯源,这些慢性病的发生与生活中的一些不良习惯密不可分 。
缺乏运动多病之源
□中国工程院院士、复旦大学
附属中山医院肝脏外科教授 汤钊猷
“缺乏运动,多病之源”有两层意思:一是缺乏运动和多种疾病有关 , 二是缺乏运动是多生病的原因 。2011年,《参考消息》上有一篇文章——《世卫倡议每周锻炼150分钟 , 健康生活方式可减少1/3患癌风险》 。文章说,保持健康的体重、合理的饮食和适当的体育锻炼 , 可防止人们患上不必要的癌症;锻炼少是导致全世界21%~25%的乳腺癌和肺癌发病的主要原因,缺乏运动在全球死亡高危因素中排第四位 。为此 , 世界卫生组织建议成人每周应该从事至少150分钟适当强度的锻炼 。例如 , 每周有5天每天散步30分钟,或每天骑自行车上下班 。
我从事癌症研究工作40余年,确实感到适当运动有助于癌症患者治疗后的康复,能够减少癌症的复发和转移 。在我诊治的肝癌患者中,至少有7人在手术后坚持游泳锻炼,未出现癌症转移和复发,存活五六年、七八年 , 甚至超过10年的都有 。
吞云吐雾害人害己
□中国工程院院士、上海市临床口腔医学中心主任邱蔚六
烟草种类多 , 无论是烟斗、雪茄、香(纸)烟、嚼烟(含槟榔),还是所谓“无烟烟草”的鼻烟等,均被证明有致癌作用,是引发口腔癌、咽癌(主要是口咽与下咽癌)、喉癌等头颈癌的主要危险因素 。
美国及我国的临床流行病学分析指出:吸烟者发生口腔癌的风险是非吸烟者的1.2~3.4倍,咽癌是14.1倍 , 喉癌是6.1~20倍 。而咀嚼烟叶或槟榔是导致口腔癌特别是颊黏膜癌和舌癌的最高危因素 。
相关研究还指出:上述癌症的发生随着嗜烟的起始年龄、持续时间、吸入量,以及是否饮酒有关 。嗜烟起始年龄越早、年限越长、吸烟量越大,以及伴有大量饮酒者,发生上述癌症的危险性越大,比例越高 。例如:烟龄超过20年 , 每日吸烟≥20支者,口腔及咽癌的发生率为非吸烟者的2.83~3.13倍 , 如伴有大量饮酒,则发生癌症的风险可上升至5.9~9.1倍 。
有幸的是,研究也同时证明:戒烟可以明显降低上述癌症的发生,且戒烟越早 , 年份越长,效果越好 。与持续吸烟者比较,戒烟10年后口腔和咽癌的发癌危险度可从原8.36倍下降为1.62倍;喉癌的危险度也从原来的4.6倍下降到1.2倍 。
过度饮酒遍体鳞伤
□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征医院教授、主任医师 缪晓辉
酒精几乎可以损害人体的所有器官,伤皮(酒精性红斑)、伤肌(酒精性肌病)、伤骨(酒精性骨痛)、伤胃(上消化道出血)、伤胰(急性坏死性胰腺炎、糖尿病)、伤肝(酒精性肝病)、伤心(酒精性心肌病、脚气病性心脏病)、伤脑(酒精性脑梗)、伤胎(胎儿酒精综合征) 。最常见的、与饮酒相关的疾病是酒精性肝病 。在我国,酒精性肝病(包括急性酒精中毒、酒精性肝炎、酒精性脂肪肝、酒精性肝硬化和肝癌)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 。
有人说,适量饮酒对身体有益,其实迄今为止全球研究还没有给出定论 。还有人说 , 适量饮用葡萄酒对心血管有“软化”作用,这可能有夸大其词之嫌 , 因为酒精的负面作用与其微量抗氧化(来自葡萄)的正面效应可能相抵 。
暴饮暴食麻烦多
□第四军医大学营养与食品卫生学教研室主任 王枫
暴饮暴食是指在短时间内吃大量的食物、喝大量的水或饮料等,超过了身体需要和人体的消化能力 。
暴饮暴食对人体健康的伤害是多方面的 。首先,经常暴饮暴食会增加消化系统负担,影响消化功能 , 出现胃痛、胃胀、腹泻或便秘、呕吐等不适症状 。其次,长期暴饮暴食会导致肥胖,进而诱发糖尿病、高血压、血脂异常等代谢性疾病 。再次,暴饮暴食后会出现头昏脑涨、精神恍惚 。最后,暴饮暴食还会诱发多种疾病,如胃穿孔、胃出血、胆囊炎、胰腺炎、心脏病、酒精性肝病等 。
由中国营养学会制定的《中国居民膳食指南》第六条规定:食不过量,天天运动,保持健康体重 。要避免暴饮暴食,建议大家做到以下几点:
1.如果没有特殊情况,一定要保持规律的饮食习惯,每顿饭都吃,每顿都不要吃太多,要“吃饱”,但不要“吃撑” 。
2.在聚会或过节时,多交流,“少动筷” 。
3.不要经常吃自助餐或火锅,以免在不知不觉中吃得过多 。
4.如果情绪不佳,不要拿食物当“撒气筒”,可以做些其他的事情,如锻炼、逛街、找朋友倾诉等 。
5.如果某顿饭做多了,不要为了“节约”而强迫自己把所有食物吃完 。节约是一种好习惯,但如果以健康为代价而节约,则是自虐 。
吃太咸血管拉警报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高血压科教授 郭冀珍
我国居民普遍存在钠盐摄入量过多(口味重、吃得咸)的问题,每天的摄盐量平均为12克,与世界卫生组织倡导的每天摄盐量少于5克的标准相差甚远 。多项研究发现:钠盐摄入与血压水平呈线性正比关系;钠盐摄入少,高血压患病率低,反之亦然 。同时,过多的钠盐摄入除了会导致血压升高外 , 还会直接破坏血管壁,诱发动脉硬化和中风 。相关研究发现,即使是没有患高血压的人,若长期大量嗜盐,也容易发生中风 。
有人担心,吃得太淡(摄盐量过低)会没有力气工作 。实际上,每人每天摄盐量只要不少于3克,就可维持正常生理功能 。
中国人的饮食特点除高钠外,还普遍存在低钾 。据调查,我国城乡居民每天摄钾量仅为1.89克,远远少于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每天摄入4.7克钾的标准 。钠和钾是一对常量元素,分别分布于细胞外和细胞内,互相制约,钾可以缓冲钠盐升高血压的作用,并对脑血管有保护作用 。为改变饮食中“高钠低钾”的现状,大家应在限盐的同时,适当增加钾的摄入量 。水果(如香蕉、橙、柿子、番茄、黄瓜、梨等)、深绿色蔬菜(如西蓝花、菠菜、芹菜等)、豆类、菌菇类、鱼虾类,以及土豆中均富含钾元素 。另外,还可以选用“高钾低钠盐”(含65%氯化钠、25%氯化钾、10%的硫酸镁)来代替精制盐 。氯化钾也是一种盐类 , 低钠盐的咸味与普通精制盐的咸味相差无几 。
生活无规律健康亮黄灯
□中国工程院院士、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教授 张金哲
所谓规律,就是“定时”的活动 。新生儿的生活规律反映生理活动,也叫“生物本能” 。成人的生活规律反映社会人际交流活动,也叫“社会习惯” 。比如,新生儿胃排空时间为3小时,饿了就哭 , 吃饱了就睡 , 是生物本能 。成人每天几点钟起床、何时吃三顿饭、几点睡觉 , 基本上都是定时的,不用看表,不需提示,到时就饿,到时就困,到时就醒 , 即生活习惯 。
良好的生活习惯既要符合生理要求,也要适应自然环境和社会要求 。可以说 , 生活习惯是长期克服应激反应而形成的 。实际上 , 从新生儿的生理规律转变为成人的社会规律并非“情愿”,而是一个“被迫忍受”的过程 。大家不妨仔细回想一下自己的童年,曾有多少次不愿按时吃饭、早晨不愿起床上学、反抗妈妈催促大便?又有多少次因反抗与忍受引起面红耳赤?“面红耳赤”是“应激反应”的神经血管表现,说明这种“转变”干扰了器官的正常生理活动 。当然,人体的这种“应激反应”能很快恢复常态 。
成年人改变生活习惯,相当于再次引起“应激反应”,会令人感到“不适应”或“水土不服” 。比如,从美国乘飞机回中国,需要“倒时差”,就是典型的例子 。当生活规律被暂时破坏时,人体会作出相应调节,一般不会引发不可逆的损害 。但若这种“破坏”超出了人体所能承受的限度,就会造成器官功能的不可恢复性损害 。比如,偶尔的三餐不规律 , 不会引发疾病 , 但若三餐长期不规律 , 则容易引发胃炎、溃疡等消化系统疾?。慌级疽苟越】邓鸷Σ淮螅て谌狈λ?,则会导致多种慢性病的发生 。
不渴不喝水别做饮料控
□郭冀珍 王枫
生活中,许多人没有养成经常饮水的好习惯,总是等到渴了才想到喝水 。实际上 , “口渴”意味着人体失水已达体重的2% 。而当人体缺水2%时,人的精力就会下降20% 。尤其是老年人,由于大脑口渴感受中枢反应较迟钝,对口渴不敏感 。若不主动饮水,等感到口渴时,失水程度往往已经超过2%,很容易因血液黏稠度过高而导致血栓形成 。
人体内的水主要来源于三个途径——饮水、食物中含的水和营养物质代谢产生的水(如碳水化合物代谢产生水和二氧化碳) 。一般地说,健康成年人每天约需2500毫升水,天气较热的时候,需水量会多一些 。除去食物和代谢产生的水,成年人每天所需的饮水量至少应该在1200毫升 。早晨起床后,空腹喝一杯水 , 有助于清除体内一夜形成的垃圾 , 湿润干燥的胃肠,及时补充水分;午饭前半小时喝一杯水,有助于胃肠接受食物;睡前喝一杯水,有助于降低血液黏稠度,减少发生脑血栓的风险 。此三杯水,乃养生保健之必需 。
对人体而言 , 白开水是最好的 , 胜过所有饮料 。当然,在某些特殊环境下,适当喝一些饮料也是可以的 。比如,乳饮料和纯果汁含有一定的营养素,适当饮用可以作为膳食的补充;部分运动型饮料中添加了一定量的维生素和矿物元素 , 运动或者出汗后饮用,可以补充消耗的维生素和矿物质 。不过,长期喝饮料,或喜欢用饮料代替水,则是一种很不健康的生活习惯 , 因为饮料在提供水分的同时 , 也提供了一些身体不需要的东西 。比如,大多数饮料都含有色素、糖和香精,有些还含有防腐剂等,营养价值低,长期、大量饮用(特别是含糖高的饮料)会造成体内能量过剩 。
三餐巧分配早餐最重要
【15个“要命”陋习你有吗?】□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营养科主任高键
现代社会节奏快、压力大,人们在忙忙碌碌中往往会忽视一日三餐的合理安排,经常是“早餐省一顿、午餐混一顿、晚餐酒肉饱、夜间还加餐” 。长此以往 , 对健康极为不利 。
早餐作为一天中的第一餐,直接关系到营养摄入、健康状况 。午餐在一日三餐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草率马虎的午餐会使本来就疲惫不堪的身体更加透支 。晚餐过于丰盛,或在睡前吃夜宵,摄入的能量没有被消耗,会转变为脂肪储存起来 。久而久之,肥胖、高脂血症、高血压等 , 便会“不请自来” 。
合理安排一日三餐的时间及量对人体健康具有重要意义,一日三餐应定时定量,遵循“早餐要吃好,午餐要吃饱,晚餐清淡并要早”的原则 。进餐时应细嚼慢咽,不要狼吞虎咽,也不要饥一顿、饱一顿 。
早餐是一天中最重要也应该是最好的一餐 。早餐的英文为“Breakfast”,直译过来就是“打破禁食”,形象地解释了早餐的含义:打破长达12~14小时的禁食 。人体必须通过早餐补充能量和各种营养素,让经过长时间禁食的机体再次恢复活力 。良好的早餐对达到营养平衡 , 充分发挥大脑功能,预防心血管疾病、胆石症、胃炎、胃溃疡,甚至减肥,都具有重要意义 。
一顿好的早餐应该有4类食物:粮谷类、肉蛋类(肉、鱼、蛋)、奶类(牛奶、酸奶或豆浆)和蔬果类(蔬菜和水果) 。如果4种食物都有 , 可看做是营养均衡的早餐;如果有3类食物,可算作合格 。如果只有2类食物或是更少,长此以往,就会导致营养不良和营养素缺乏的问题出现 。
滥用抗生素危机重重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
附属协和医院主任药师 陈东生 韩勇
一般地说 , 滥用抗生素的危害主要有以下4个方面:1.细菌耐药 。病原菌耐药菌株的形成已经成为一个全球性的问题 。更为严重的是,耐药菌株产生速度过快,人类研制1种新型抗生素大约需要10年或更长时间 , 而细菌产生耐药性的时间却不足2年,新药的研制速度远远跟不上细菌耐药产生的速度 。2.严重不良反应 。比如,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可损伤听神经及肾脏,引起耳鸣、耳聋及肾功能衰竭 。3.过敏反应 。很多抗生素(如青霉素等)均可引起过敏反应,如药疹、药物热等,最严重的药物过敏反应是过敏性休克,如抢救不及时,可导致死亡 。4.二重感染 。正常人体内含有一定量的正常有益菌群,有益菌群能平衡、制约某些有害菌群的滋生 。由于抗生素不能识别有益和有害菌群,滥用抗生素会导致菌群失调 , 正常菌群被破坏了,有害菌就会过度繁殖,从而导致“二重感染” 。
一般地说,大众滥用抗生素主要体现在选择药物错误、用药方法不当、药物联用不合理等方面,常见误区有:
1.抗生素=消炎药 。许多人认为,只要有炎症 , 就需要使用抗生素 。事实上,抗生素仅适用于细菌和部分病原菌引起的炎症,对病毒感染引起的咽喉炎、感冒、流感、麻疹、腮腺炎等炎症无效 。
2.价格贵的抗生素疗效好 。实际上,药物的抗菌效力与价格并不成正比 。比如,价格低廉的红霉素对军团菌和支原体相当敏感 , 而价格昂贵的三代头孢菌素对这些细菌的疗效则不如红霉素 。
3.频繁换药 。许多患者在使用抗生素一两天后,发现病情没有明显好转,便急着换用其他抗生素,或者加用另一种抗生素 。殊不知,这样做很容易导致细菌耐药 。对急性感染而言,抗生素一般要用3~5天才能起效 。
4.不遵医嘱用药 。许多人在服用抗生素时 , 喜欢“用用停停”,一见病情缓解,就自作主张地减少药量或者停药 。殊不知,抗生素的药效有赖于其在体内的有效血药浓度,若血药浓度不够,非但不能有效杀死体内的致病菌 , 反而会使残留致病菌重新繁殖壮大,并产生耐药性 。因此,使用抗生素应遵医嘱完成整个疗程 。
5.用抗生素预防感染 。有些人误以为,当周围有人咳嗽、发热时,吃些抗生素可以预防被传染 。其实,这么做不仅达不到预期效果,还会引起菌群失调、耐药性增加 , 得不偿失 。
不善于管理情绪遇事急躁易怒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内分泌科教授 沈稚舟
众所周知 , 许多疾病的发生都与心理和社会因素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在影响健康的不良习惯中,“不善于管理情绪 , 遇事急躁易怒”是一个十分常见的现象 , 甚至具有一定的普遍性 。
有人说,我也知道遇事要冷静、理智 , 妥善解决,但很难控制自己 。我想,如果大家能从提高思想境界、转变行为方式入手 , 多学一些为人处世的艺术和技巧,心态一定会渐渐好起来,正所谓“思要宁静致远,行宜从容优雅” 。
首先,遇事急躁易怒常与思想境界有关 。大凡思想境界高尚者 , 常“对己严,待人宽” , 能客观、正确地对事和对人,所谓“有容乃大,有智者顺” 。思想富有、物欲不高者,常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 少有怨天尤人和患得患失 , 这就从根本上减少了急躁易怒的源头 。急功近利,过度追求名利、物欲者,自然有摆脱不了的烦恼和急躁 。
其次,善于管理情绪也是人的一种能力 。“急躁”常常是“无能”的“同义词”,“发怒”更是一种失态 。遇事急躁易怒不但于事无补,反而会把本来并不复杂的事情复杂化 。在处理人与事的矛盾时 , 是需要一点艺术和技巧的,宜多倾听、多思考、多沟通 , 多找自身原因、多换位思考、善待对方、少些功利 。简而言之,可概括为三个字:慢、冷、思 。慢,就是要放慢节奏,让双方有反思和回味的时间;冷,就是给“发热”的脑袋“降温”,让思维回复常态;思,就是要多思考、多沟通,所谓“曲径通幽处,多思出智慧” 。
多肉、多油 不能控制总量 调整饮食结构
□中国工程院院士、浙江大学公共卫生学院院长、中华预防医学会会长 王陇德
当前,我国居民膳食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不能科学、合理地把握饮食的结构和数量,总体而言,对膳食结构和饮食习惯的干预,重点在于“控总量,调结构” 。
1.调整进食顺序,水果饭前吃
进餐时 , 先吃低能量食物 , 如蔬菜、水果等,再吃高能量食物,如肉类等,有助于总能量的控制 。值得一提的是,许多人有“饭后吃水果”的习惯,殊不知,饭后吃水果相当于在吃饱或吃得过饱的基础上,再添加食物,非常容易导致总能量“超标” 。
2.“天天五蔬果”,食物多样化
世界卫生组织和粮农组织特别推荐植物性食物的摄入,提出了“天天五蔬果”的口号,即每天争取吃够5种水果和5种蔬菜 。
由于各种食物所含的营养成分不同,没有一种食物能供给人体需要的全部营养素 , 故每日膳食必须由多种食物组成,并适当搭配 。偏食、挑食容易造成营养摄入失衡,导致某些重要营养素缺乏,进而影响机体的抵抗力和免疫力 。儿童和青少年如果偏食、挑食,则会对生长发育产生负面影响 。从食品安全的角度而言,食物种类越多,越安全 。
值得一提的是,吸收消化功能正常的人,只要能做到食物多样化,就无需额外服用膳食补充剂或保健品,食物是身体必需营养素的最好补充剂 。与人工合成、提取的保健品相比,天然食物中营养素的吸收 , 远优于前者,正所谓“药补不如食补” 。
3.少吃肉、少放油
很多人都知道,肉类是高能量食物,但很多人都不知道,油脂类的能量更高 。中国的传统烹饪方法以煎、炸、炒为主,群众的普遍观念是“油少了 , 菜不香” 。同时,我国民众对植物油的认识存在误区,也是导致脂肪过量摄入的一个重要因素 。许多人认为,肉类吃多了会影响身体健康,而植物油富含不饱和脂肪酸 , 多吃点无妨 。其实 , 植物油与动物油所提供的热能完全相同 。植物油比相同重量的猪肉提供的热能高出一倍多,是水果的近20倍,蔬菜的40多倍 。有专家做过测算,一个人如果每天多摄入5克(1/10两)油而没有被消耗掉,10年后体重将增加10千克 , 平均每年增加1千克 。
每天吃多少,牢记7组数字:
1.250~400克粮谷类食物(其中应包括50~100克粗粮、杂粮和全谷类食物);
2.300~500克蔬菜(其中一半应为绿叶蔬菜);
3.200~400克水果(每天2~3种);
4.150~200克动物性食物(包括禽畜肉、鱼虾、蛋类);
5.300克奶及奶制品;
6.30~50克豆制品及坚果;
7.烹调油用量控制在25克以下,尽量选择炖、焖、煲、水煮、清蒸、凉拌等烹饪方式 , 少开油锅 。
为减少家庭烹调油的使用量,可将全家每天应该食用的烹调油倒入量具内,炒菜用油均从该量具内取用,以帮助逐步养成少油烹调的习惯 。对于一个三口之家来说,如果每天在家里吃早餐和晚餐,周末也在家吃饭,一个月用2千克油比较合适 。超市里常见的2升一桶的烹调油,一个三口之家一个月最多用一桶 。家庭主妇们可以记录一下自家一桶烹调油开始使用的时间和用完的时间 , 大致估计每日烹调油的用量 。
平时不体检小病熬大病
□北京协和医院泌尿外科
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 李宏军
现代人越来越关注自己的身体健康,定期体检能够帮助发现许多没有症状、不易被察觉的健康隐患,如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某些肿瘤等 。就目前的医疗水平而言,得病并不可怕 , 可怕的是得了病不知道 , 以至于小病熬成大?。酥敛恢沃?。
在进行健康体检时 , 大家应首先选择那些基础的、必要的项目 , 许多疾病通过简单的检查,如叩诊、听诊、直肠指检 , 血、尿、粪等常规检查,就能明确诊断,不必追求所谓的“豪华套餐”,或者最先进的诊断技术 。
疾病的发生有一定的年龄差异,故不同年龄段人群的体检项目和体检间隔时间,也会有所不同 。比如,学龄前儿童,小学、中学及大学生 , 主要关注发育问题和感染性疾病的防控,宜按照国家规定预防接种和定期体检,尤其要重视入学体检 。二三十岁人群身体状况较好 , 每2年体检一次即可 。40岁以上人群,尤其是50岁以上人群,许多慢性疾病逐渐“找上门来”,宜每年体检一次,以便及早发现潜在的疾?。?加以防治 。
不系安全带易发交通事故
□缪晓辉
交通事故有时可能难以避免,但一根小小的安全带却可以最大限度地减轻甚至避免伤害和死亡 。汽车事故调查表明,如果系了安全带 , 在发生正面撞车时 , 可使死亡率减少57%;侧面撞车时 , 可使死亡率减少44%;翻车时,可使死亡率减少80% 。
说来惭愧 , 笔者就有驾车时不系安全带的不良习惯,自我剖析原因,大概有以下3点:第一,没有重视,认为自己开车已经10年有余,从来没有发生过严重撞车事故,犯不着大惊小怪 。第二,嫌麻烦 。短途旅行或在市内开车时,总觉得系安全带很麻烦 , 且认为车速有限,即使发生事故,也不会很严重;长途旅行时,尤其是夏天或冬天,一根带子勒在胸前,感觉不舒服 。其实想想,与严重事故的致伤和致死率相比,这点不舒服何足挂齿!第三,法律意识薄弱 。实际上,我国《道路交通安全法》第五十一条早已规定,机动车行驶时,驾驶人、乘坐人员应当按规定使用安全带 。
网络时代 坐失健康
□北京协和医院泌尿外科
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 李宏军
随着电脑和互联网的普及,人们的生活方式在不知不觉中发生了巨大变化,许多原来需要“跑腿”的事情,现在都可以“坐”享其成 。与此同时,网络还“造就”了一大批宅男、宅女们 。很多人都知道,长时间上网会导致视力下降、视疲劳、颈肩腰背酸痛、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等身体疾病 , 也会导致社交障碍等心理问题 。但很多人或许都不知道,“网虫们”还容易遭遇一个更为棘手的问题——损害性健康 。整天坐在电脑前上网,不仅会在不知不觉中伤害男性的前列腺和女性的盆腔脏器,诱发前列腺炎,会阴局部皮肤炎症、皮疹、瘙痒等问题,还会使性器官的感觉灵敏度减退、反应迟钝,直接影响性功能的正常发挥,尤其是男性 。
明智的男人应该知道孰轻孰重 。为了前列腺的健康 , 对娱乐方式要精挑细选 , “网络依赖”显然是应该首先被淘汰掉的 。经常起身走一走,或借机“方便”一下 , 对健康都大有裨益 。已经患有前列腺疾病者,更不宜久坐,每隔40分钟应起身活动一次 。
在外无度吃喝伤身又伤情
□缪晓辉
据观察,有3类人喜欢或不得不经常在外吃喝 。一类是年轻人,他们常懒得自己在家里做饭;第二类是因“工作需要”不得不在外应酬的人,实属“身不由己”;第三类是一些小富人,有点钱,或摆阔气,或喜交友 。这里需要提醒的是:在外就餐有风险!
第一个风险是容易被各种潜在的病原菌感染 。冬季寒冷 , 出门容易着凉;春季多发呼吸道传染病 , 易被感染;夏季气温高,食物易变质,细菌性食物中毒经常发生;秋季病毒性腹泻病增多,吃喝间更易传播 。
第二个风险是增加“摄毒”的机会 。与自家饭菜比较,在外吃饭摄入地沟油、残留农药、各种食品添加剂的机会要多得多 。同时,男性在外就餐难免饮酒,女性则常会饮用各种含有防腐剂和色素的饮料 , 以上皆有风险 。
第三个风险是容易暴饮暴食 。若在外就餐,边聊、边喝、边吃 , 不知不觉吃进肚里的,都是大荤大油 。长久如此,怎能不营养过剩、大腹便便?各种营养过剩病怎能不伴随而至?
最后一个风险,则是可能导致亲情的淡漠甚至丧失 。试想 , 如果一个人每周有5天,甚至更多时间在外应酬,回到家中已经深夜 , 孩子已熟睡,爱人在静静等候 。如此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没时间过问孩子的成长情况,没时间与家人谈心交流,父母子女亲情和夫妻感情怎样维系长久?
推荐阅读
- 女人别盲目挤“事业线”
- 女人 请时刻打好私处“保卫战”
- 5种洗头方式“洗”掉健康
- 15个习惯让女人的脸老10岁
- 女性乳房保健的15个原则
- 7大阴道“杀手”女性不可不知
- 女性小腹凸臀下垂 都是“姿势”惹的祸
- 浏的十个形近字
- 最贴心文胸竟成害胸“凶手”
- 宅女如何越“宅”越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