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谁知道簸箕粄的文化内涵??急急急!!!】簸箕粄是著名客家小吃,属于粄(也称“粿” )的一种 。相传发源于武平 。因旧时用米浆均匀摊在簸箕中蒸熟包后包馅而得名 。存在于闽西、粤西、赣南一带,尤其是闽西的西南一带特为流行 。样子有些像广州肠粉或梅州捆粄,因此许多人将其混为一谈,其实其工艺和用料上并不相同 。
小吃的缘由故事: 以前,有一位中年汉子离别家人外出学艺,三年多来杳无音信 。中秋节的前一天,汉子突然回到家来,一家人欣喜若狂,邻里乡亲闻讯纷纷前来祝贺 。晚上,妻子向丈夫叙说了三年多来多亏从乡亲的帮助,才得以维持生活的情形 。汉子听了感动不已 。为酬谢乡亲们,他和妻子商量,决定第二天中秋节两人同心合力制作一种食品报答大家 。
第二天天刚蒙蒙亮,汉子就起床,操起柴刀径直向屋后的山上走去,不一会儿找回一根碗口粗的毛竹,劈开后剖成一片片的竹篾,用竹篾编织了一个圆圆的竹匾――簸箕 。妻子坐在旁边一边看一边琢磨:怎样用丈夫制作的工具制作食品呢?看到丈夫做成的这个形如满月的东西,她想出了好办法 。于是,赶紧将自己亲手种出的白花花的大米放进石砵捣碎,然后将碎米粉稀释成米浆,接着用小勺把米浆均匀地舀到簸箕里,再放入锅中,蒸至锅中的水开后,揭盖取出簸箕,趁热将簸箕上的“米浆”剥下 。已熟的米浆又白又薄又柔软,像一轮圆月,再包上煮熟的配料,卷起来如玉带一般,她就随口取名为“带子粄” 。
众乡亲吃着夫妻俩一起制作的新奇食品,个个喜笑颜开,赞不绝口,还有乡亲吃了簸箕粄后不久就生了儿子 。乡亲们请他们介绍这种食品的制作方法,夫妻俩毫无保留地告诉了大家,全村的妇女很快学会了制作 。后来人们觉得“带子粄”不够妥帖,经过商定就改为“簸箕粄” 。从此以后,每年的中秋节,不论粮多粮少,村里人总要蒸制簸箕粄来尝尝 。这一习俗一直沿袭至今,吃这种簸箕粄的人越来越多,称赞簸箕粄声音也越传越广,从此成了客家有名的风味小吃 。
对于一些在外的游客来说,这道小吃也包含了其浓浓的思乡情怀 。
嘿嘿,这是去百科跟其他地方搜索到的 。希望能帮到你,
推荐阅读
- 通灵珠宝和周大福哪个更有保障
- lol小小英雄有什么用 小小英雄有什么用
- 电热水袋使用有哪些注意事项
- 太湖是无锡的还是苏州的好呢
- 有吸引力的朋友圈句子 适合发朋友圈的文案
- 有没有支持离线下载的糗百?
- 我的滑板鞋歌词 我的滑板鞋歌词是什么
- pmp考试多少分通过
- 属金肖有什么生肖
- 山西2020高考有多少考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