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大山人指的是,八大山人的字好在哪里

提起八大山人朱耷,想必懂一点书画的人没有不知道的 。启功先生曾作诗一首,是这样描绘八大的:
钟王逐鹿定何如
此是人间未见书
异代会心吾不忝
参天两地一朱驴
朱耷,明末清初的书画家,号八大山人 。因署驴、驴屋、个山驴等款,故启功先生诗中称之为“朱驴” 。
朱耷是朱元璋的第十七子朱权的九世孙,也就是说,朱耷是朱元璋的第十代孙子 。天启六年(1626年)出生于江西南昌 。十九岁时,崇祯皇帝朱由检在煤山上吊自杀,明朝灭亡,对朱耷这个帝胄来说,家国破灭,无疑是个巨大的打击 。看破红尘,23岁遁入空门,释名传綮,后来犯了癫狂病,55岁病愈后还俗 。59岁时开始用“八大山人”署款 。之所以说几句他的经历,是因为很多人不太熟悉,以至于和“扬州八怪”弄混 。

八大山人指的是,八大山人的字好在哪里

文章插图
谈到八大山人的书法,自然是特指形成独特面目后的“八大体” 。他的书法以独特而强烈的个性特征屹立在书法历史上,以至于独特到令人惊讶的程度 。研究他的作品是很难寻找到他书法的来路的,其结构的奇崛,是受到了何种经典的启发而形成的?也很难寻到些微的来历 。虽然有大量存世的作品,证明了他早期曾模仿唐朝欧阳询的楷书、宋朝黄庭坚和明朝董其昌的行书,虽然清代的邵长衡在《八大山人传》说:“山人工书法,行楷学大令、鲁公”,但我们仍然很难发觉这些作品与后来的“八大体”有任何蛛丝马迹的联系 。
八大书法用笔,有两个极突出的特点,一个是“简”,一个是“圆” 。
八大山人指的是,八大山人的字好在哪里

文章插图
朱耷行书《临河序》水墨纸本
1697年 150×90.3cm

大凡好的书法作品,是要颇讲究用笔的巧的,突出表现是通过提按转折等技法,形成丰富的笔画姿态,用唐代孙过庭的话讲是“变起伏于峰杪,殊衄挫于毫芒” 。比如我们看书圣王羲之的《远宦帖》,笔画姿态很讲究,变化诡异,不可捉摸;再比如唐代的褚遂良的《雁塔圣教序》,用笔简直如同“迷踪拳”,提按变化多端 。以“尚法”的唐代楷书为例,写字时,一般规律是:下笔重,行笔提着走,收笔下按 。无论是崇尚沉着的用笔风格,还是追求轻灵的用笔审美效果,总归要节奏鲜明、清晰,这样,才会使点画丰富多样 。到了八大这里,一反常态,崭新的面貌出来了,
他简化了用笔的动作,任由笔豪做平面的运动,提按微弱到了极其隐含的地步 。
这的确让人很吃惊,因为人们追求的那些复杂而且高档次的用笔技术,八大弃之不用!这样的追求确是需要些魄力的,因为要冒着“单调”的风险 。石涛和尚有两句诗称赞八大山人 “书法画法前人前”、“眼高百代古无比”,就用笔追求上说,八大应该当之无愧的,是去掉铅华返本真 。
在追求提按动作的简练上,前人也是有的 。比如唐代的虞世南的《孔子庙堂碑》,用笔也是很简练,也很含蓄,但仍可以感受到明显的提按动作,也没有像八大这样“简” 。唐代怀素和尚的《自叙帖》,也这么操作,但不同的字还是有轻重对比的 。八大有时通篇都是在一种轻重程度上行进,很多草书作品,几乎都是粗细变化很小的线 。是否虞世南和怀素影响了八大,我们不得而知 。“朴拙圆满,浑若天成”的弘一法师,也是用笔“简”到了极致,不知是否受了八大的影响 。
八大山人用笔虽简练,但却是沉实的 。我们看他的字,明显能够感受到笔与纸之间强劲的摩擦力,古人叫做“涩”,能否涩得住,很关键,这是形成沉实的主要缘由 。启功先生说他“李泰和之机趣,时时流露” 。(李泰和,指的是唐代的李邕,有《李思训碑》和《麓山寺碑》存世)八大的简,是沉实的简 。敢于简,是勇气,更是实力 。
八大山人指的是,八大山人的字好在哪里

文章插图
八大山人朱耷手札欣赏

圆与方是对应的 。八大早年的字是追求方劲的,像仿黄庭坚的《酒德颂》,起笔、折笔都很方 。署八大山人款后,逐渐转到圆,用启功先生的话讲是“渐老渐圆” 。
圆有两个层面的内容,一是外形的圆 。成熟的“八大体”,下笔处自然而落,不做着意的“切”的动作,下笔的力度与行笔的力度一样,没有什么变化,使得外形上没有形成重而且方的形态 。
有人说八大是用秃笔写字,恐是主观臆测,未必合理 。转折处,多做转,有时向右上很夸张地做圆转动作,这样,笔画的外形边缘多圆少方,形成了“圆”的效果 。即使是方折,由于不着力,“方”的感觉得到弱化 。八大在六十五岁以后,探索过一段时间篆书,有《石鼓篆文楷书册》存世,临写了大量的石鼓文,如果这样去理解,点画趋于圆劲,篆书起到了影响的作用,应该有些道理 。另一个层面的圆是笔画的质感,但这很难形容和描述 。我们看他的《河上花图卷》,荷叶的干是一种饱满圆润的感觉,圆就是这种感觉 。八大曾有过“书法兼之画法”的观点 。在《临李北海〈麓山寺碑〉题识》中这样说:“画法董北苑已,更临北海书一段于后,以示书法兼之画法”,八大是实践着这样的观点的,用笔圆的质感的形成,可见一斑 。由于来源于画的启迪与借鉴,在点画质感上是独到的,也是难于达到的 。
《河上花图卷》
八大山人指的是,八大山人的字好在哪里

文章插图
用笔的浓厚特征,给学习他书法的人造成了很多的麻烦 。首先是很难,如果学到保持着这些特征(这本身就很难),结局只能步其后尘 。若有些微改变,便大相径庭,去之甚远,原有的成熟特征便遭到了破坏 。即,难以融合,这个路子比较难走 。更能展示八大魄力的,是结构的处理,可用“奇崛”二字注解 。他常常把上下两部分做夸张的错落处理,以至于有些怪 。比如七十岁书写的《行书禹王碑文卷》,“益”下面的“皿”向右错动很多,还没有发现有人如此大胆地处理,其他作品中类似的做法用的很多 。
空间上,常做大面积的空白处理,《行书禹王碑文卷》中的“卿”左上密集,右下空旷 。当然还有故意的倚侧处理等,在他的作品中比比皆是,让人“步步惊心” 。
当然,八大山人的书法,要说的还很多,个性如此之强,以上的总结,只是八大所独有的 。
我们仿佛看到那个瘦瘦的老人孤傲地走在属于他自己的路上……
还有,关于他难以辨认的“八大山人”的“屐形印”,关于他那些晦涩难解的诗,关于他作品中很多异体字的使用,还有雪个、个山、个山驴、朗月、庵、破云樵者、人屋、驴屋这些众多的名号,更是让人感到扑朔迷离 。
八大山人指的是,八大山人的字好在哪里

文章插图
丁香花图并行草题跋(两册页)
八大”从1683年开始,直至1705年去世常用的一枚朱文小印,其形如木屐,被研究者称之为“状如屐”,也有称之为“齿形印” 。以“屐形小印”解读,在李白诗中有“脚踏谢公屐”一句,诗中的谢公指的是六朝谢灵运,魏晋时期也有“屐下有齿”的描述,此印表明八大受魏晋士大夫影响,推崇沉着、痛快、洒脱的人生格调 。而这张涉事小花图“八大山人”的落款写成人形,配“屐形小印”,如同一个人着木屐踏着落花悠然前行 。
八大山人指的是,八大山人的字好在哪里

文章插图
口若扁担
如果做“齿形印”解,则八大另一印“口若扁担”(佛语)含义类似,同样表达的是“随意自在”,在这张模仿陆治花卉画法的《丁香花册页》,共两页,第一页只有一朵丁香花,第二页为落款,直接用了一个牙齿状的印,表达了小花无言、自在开放,一花一世界,花内有乾坤的含义 。
八大山人制定了一个充满了个人的意义和艺术的姿态的独特视觉词汇,他经常与不寻常的元素并置,但其背后的含义是难以捉摸的 。在他作品简洁、幽默的表象下,隐藏着对自己的命运和家国天生黑暗的前景 。在展览中,观众以“解谜”的思维,寻找和触碰八大在18世纪后期,成为一个隐士寻找孤独与自然秩序的和谐 。
【八大山人指的是,八大山人的字好在哪里】八大山人有一句诗“墨痕无多泪痕多”,表达了自己的创作状态,他用毛笔接触纸留下的痕迹,是大胆的挥洒,也是悲愤的心情,是生命的直接反应,是中国文人表达自我的一种方式 。相比同一时期钻进故纸堆的“四王”演绎的是不同的生命近况 。艺术是孤独的,却能显出最灿烂的生活火焰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