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豫剧的由来 豫剧的起源

豫剧的起源原来有三种说法 , 一说:明末秦腔与蒲州梆子传入河南后 , 与当地民歌、小调相结合而成;二说:由北曲弦索调直接发展而成;三说:是在河南民间演唱艺术 , 特别是自明朝中后期 , 在中原地区盛行的时尚小令基础上 , 吸收“弦索”等艺术成果发展而成 。
【河南豫剧的由来 豫剧的起源】
但随着研究的深入 , 和大量资料证实 , 特别是相关人员在编修《中国戏曲志·河南卷》的过程中 , 各方面的专家进行了广泛的调查和论证 , 结论为河南梆子最早的诞生地是在河南开封和开封周围各县 。
豫剧诞生在开封 , 绝非偶然 。这得益于开封的历史文化积淀和丰富的乐舞活动 。特别是宋代 , 开封作为首都 , 勾栏瓦舍遍布全城 , 宋代志书《东京梦华录》有明确记载 , 当时有桑家瓦子、北瓦、次里瓦等 , 一个勾栏棚可容数千观众之多 。当时在开封已经演出了大型杂剧《目连救母》 。从干梆子到土梆子再到河南梆子最后演变为豫剧 , 就是现代豫剧发展演变的整个脉络 。
据20世纪的一些老艺人回忆 , 他们在1912年前后学艺时 , 曾听师傅说河南的“内十处”和“外八处”在明清时期就流行“河南讴” 。据传 , 豫剧最早的传授者为蒋门、徐门两家 , 蒋门在开封南面的朱仙镇 , 徐门在开封东面的清河集 , 都曾收徒办班 。而开封的“老三班” , 义成班、公议班和公兴班 , 传说都经历了明、清两个朝代 。
1、义成班 , 据1916年2月15日《河声日报》载:“省内义成班 , 原为开封县署民壮总役于建清所组建 , 历年以来一般梨园子弟在各处演唱 , 颇享盛名 。”义成班于1926年 , 在开封相国寺的火神庙内建立了永安舞台 。舞台的组织管理分前、后台、前台 , 主要负责管理剧院内的各种杂务 , 如售票 , 接待观众 , 供应茶水;后台 , 主要负责演出方面的事务 , 如确定演出剧目 , 分配角色以及衣箱、道具等方面的工作 。
2、天兴班 , 原是封丘办的科班 , 历史比较悠久 , 不少豫剧名演员出自该班 。清末民初曾不断到开封演出 。知名演员有李剑云(小名壮丑 , 工旦)、阎彩云(工旦 , 1982年去世) , 其他主要演员有时登科、张治林、聂二妮、孔宪玉、李玉仙、张廷华、李法魁等 。
3、杞县的六班、捕班(县衙办的)以及马、武、郑、郝、刘、常六姓联办的六姓家班等 , 均为辛亥革命后的著名班社 , 演员水成、一阵会、田苟、何运、金成等 , 均为当时名角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