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班制什么意思,走班制是什么教学组织形式

走班制什么意思【走班制什么意思,走班制是什么教学组织形式】

走班制什么意思,走班制是什么教学组织形式

文章插图
“走班制”就是不把学生固定在一个教室,或根据学科的不同,或根据教学层次的不同,学生在不同的教室中流动上课 。也就是学科教室和教师固定,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水平和兴趣愿望选择自身发展的层次班级上课,不同层次的班级,其教学内容和程度要求不同,作业和考试的难度也不同的教学方法 。
实行“走班制”后,任课教师按照学生的学习基础和接受能力、兴趣特长,确定教活动 。学生也可有的放矢地选择、安排自己的课程结构,学会了如何正确评价自己,正确估计自己的能力,并逐渐找到将来发展的方向 。
走班制是什么教学组织形式有很多的同学是非常想知道,走班制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要推行走班制教学,我整理了相关信息,希望会对大家有所帮助!
什么是走班制
所谓“走班制”是指学科教室和教师固定,学生根据自己的学历和兴趣愿望选择自身发展的层次班级上课,不同层次的班级,其教学内容和程度要求不同,作业和考试的难度也不同 。
另外,走班制学习组织方式不仅体现在课堂教学中,也体现在学生的各种学习生活中,特别是在自主管理、社团活动、社会实践等德育课程中 。
推行走班制教学的原因
首先,走班制可以很好的满足学生的兴趣爱好,给予学生充分的学习自主选择权,充分的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受到了学生的一致好评 。对于增加学生们的主动学习性,起到了极大的作用 。另外,走班制学习组织方式不仅仅体现在课堂的教学中,也可以体现在学生们的各种学习生活中,特别是在自主管理、社团活动、社会实践等德育课程中 。
为什么说走班制教学今后可能会实行
教育部在12月16日发布了《关于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的实施意见》,从该《意见》了解到,从2017年开始全国都将开始高考综合改革,即在高考中实施语文、数学、外语3门学科全国统考,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6门学科任选3科的考试成绩 。因此不少教育领域的从业者以及专家都认为,今后高中很可能将采用“走班制”进行教学 。
目前浙江省已经在全国率先试点高考改革,部分浙江的高中从2012年开始便在实际教学中实行了走班制 。
从浙江高中实施走班制的情况看,实施走班制的学校在校内也进行试点,即一部分班级实行走班制,另一部分班级则仍实行传统的固定班级教学模式 。从试点的结果看,有学校表示在期末考试测验中,走班制学生的平均分要高于传统班级学生的平均分10分,说明走班制更有利于学生掌握相关知识 。
走班制是什么意思 推行走班制的利弊之处随着新高考改革,各地高中开始实施走班制教学 。但是很多家长和学生对于走班制还不是很了解 。什么是走班制呢?下面我整理了一些相关信息,供大家参考!
什么是走班制
走班制主要是指高考改革后取消了文理科制度,学生们在除语数外三门主科外在其他六科文理科选择三科后进行的换班级教室的上课的制度 。
而改革后的走班模式又可以分为小走班模式和大走班两种模式 。其中大走班模式语数外这三门科目是在同一个班级也就是学校最初编排的班级上 。
小走班模式,就和字面意思一样,是指小部分科目实行走班,优先将选三门一样科目的学生编排在同一班其余学生实行走班上课 。还有一种就是先将除语数外,学生所选的两科一样的定下排班,其他一科实习走班上课 。
大走班学校的编排方式对于学校来说就简单多了,首先语数外三门科目的上课班级是你的主要班级,其他三门就实行走班和其他学生在混编的班级里上 。这种走班上课的模式具体可以参考大学的走班制度 。
实行走班制的利弊
与行政班教学不同,在走班制形式下,学生每节课下课后,总在更换教室,更换新的学习伙伴 。而配合走班教学的选课制,给了学生很大的自主权,有了真正“一人一课表”的课程 。所以,学生现在的第一感受应该是“自由” 。但是每节课下课要在5分钟内完成教室转场并解决个人需求,是一个不小的挑战 。
可是当询问学生的时候,我们发现,这种上课方式竟间接起到了“提神”的作用 。课间5分钟楼上楼下地跑,居然达到了每天一万步的锻炼指标;进入新的教室遇到新的同桌,还有种小别重逢的喜悦 。而选课,可以和兴趣搭配,也是上课的欢乐之一 。至于老师们曾经担心的学生找不到教室、迟到、缺席等问题,实际发生率不足百分之一 。
可是,现在的学生也有迷茫 。小学和初中被班主任管得妥妥贴贴,被任课老师抓得紧紧张张,现在突然没有了外界的约束力,“我”该怎么办?
我们发现,面对百余门高中课程的选择,很多学生没有方向;面对每节课学习伙伴的更换,学生缺少归属;面对逃脱老师视线的自由,学生不会管理和安排学习生活,不按时交作业,不主动找老师答疑,不及时订正错误,借轮转教室上课的便利躲避老师,似乎也是摆在学生教育上的集中问题 。学生的这种“迷茫”,不是走班制的必然结果,而是通过走班制,暴露了我们行政班级强有力管理下隐藏的问题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