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的文化特点 山东特产

山东特色文化有:山东方言、山东宗教、山东饮食、山东戏曲、地域文化等 。
1、山东方言
根据《中国语言地图集》的汉语方言分区资料,山东一百多个县市的方言均属于官话大区(也叫北方方言) 。参考古代清声母入声字和次浊声母入声字在今天各地的分化规律,山东各地方言又分别划归三个不同的官话小区:冀鲁官话、中原官话、胶辽官话 。
(1)冀鲁官话:指通行于河北省、天津市以及山东省济南、聊城、德州、滨州、淄博、泰安等40余县市在内的方言 。
(2)中原官话:指分布在河南省、陕西省、安徽北部、江苏西北部及山东临沂、菏泽、枣庄、济宁、曲阜等30个县市在内的方言 。
(3)胶辽官话:分布在山东半岛和辽东半岛 。其中山东青岛、烟台、威海,大致相当于人们常说的“胶东方言”的范围 。
2、山东宗教
山东省主要有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天主教和基督教(新教)五种宗教 。
佛教和道教在山东有千年以上历史,伊斯兰教主要自13世纪随回族穆斯林徙居山东后发展的 。天主教和基督教主要是在鸦片战争后迅速传播起来的 。
3、山东饮食
鲁菜是中国饮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八大菜系之一,以其味鲜咸脆嫩,风味独特,制作精细享誉海内外 。省内地理差异大,因而形成了沿海的胶东菜和内陆的济南菜以及自成体系的孔府菜三大体系 。宋代后,成为“北食”的代表之一 。
4、山东曲艺
山东是中国较早有戏剧活动的地区之一 。隋代齐倡名动全国,到了唐代参军戏在山东流行 。可以说长期流行的歌舞百戏,俳优活动,是戏曲孕育发展所必不可缺的重要过程 。
宋杂剧形成后亦波及山东,金末元初产生用北曲演唱的戏曲形式即元杂剧,山东是主要流行地区之一,元人钟嗣成的《录鬼簿》和明初贾仲明的《录鬼簿续篇》中记载的山东籍戏曲作家共28人,能歌擅唱者4人 。
5、地域文化
齐鲁文化是先秦时期齐鲁国地盘对照至今山东形成和发展的一种地域文化,包括道家文化、兵家文化、法家文化、墨家文化以及阴阳、纵横、方术、刑、名、农、医等 。其中最核心是儒家文化 。据当代作家田茂泉说,进入秦汉以后,齐鲁文化逐渐由地域文化演变为一种官方文化和主流文化 。
山东民俗特色
山东素称“齐鲁之邦,礼仪之乡”,鲁中平原以农耕文化为特色,潍坊风筝、杨家埠年画散发着浓郁的泥土气息;胶东沿海渔家风情浓郁,粗犷奔放;鲁西地区传统深重,是孔孟之乡 。在特有的地域文化熏陶下,山东的民俗风情风格多样,生生不息 。在这片土地上,山东民俗艺术叫响全国 。
齐鲁两俗并存,山东民俗自成系列 。古时山东分为齐、鲁两国,两个不同的地区形成不同风格的民俗并且一直相对存在,互相影响却又自成风格 。山东东部是齐国,西部是鲁国 。由于两个古国对后人影响至深,至今山东还是被称为“齐鲁” 。齐、鲁的不同民俗,形成后来山东民俗的地区差异 。齐俗继承东夷文化传统,较少受宗周礼制的束缚,带有商品经济的色彩 。鲁俗则试图用周礼来替代原有的文化传统,更带有自然经济的色彩 。
【山东的文化特点 山东特产】山东两大民俗入选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
2006年,山东潍坊的杨家埠年画和山东高密的扑灰年画入选全国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 。
高密扑灰年画全国独此一家,年画艺人用柳木炭条起线稿,再用画纸在线稿上扑抹复印,一稿可扑数张,因有这一招,便有“扑灰”之名 。扑灰起稿之后,再加手绘一整套工序,才能画出一张漂亮的画来 。扑灰年画起源于明初,最初的作品大多是神像和墨屏花卉 。到乾隆末年地方上作扑灰年画的人渐多 。到清末,发展成两个主要的流派:“老抹画”和“红货” 。如今,扑灰年画的作品日渐其少,当年两派艺人的作品,存留下来的都特别珍贵 。
杨家埠木版年画始于明洪武年间,至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 。清朝乾隆年间,杨家埠年画已行销省内外 。杨家埠年画题材多样,吉祥活泼,色彩鲜明,具有浓郁的民间色彩 。根据张贴方位的不同,通常可分为门画、炕头画等品种 。杨家埠年画的功夫在版上 。木版制作是个细致活,需要精雕细刻,有的木版能够保存多年 。在一些民间艺人的手中,至今保存有明清传下来的木版 。刻好版,还要层层上彩,印在纸上,一幅年画通常要上6-8道彩才能完成,都是纯手工制作,大多是现场印制 。
八大民俗叫响全国
山东济南被称为“面塑之都”,在济南工艺美术中,面塑成为最具地域特色的一个种类 。济南的面塑色彩鲜明,手法细腻,应用手指的捻、揉、搓,再配以刀、篦、针的搓、切、点制成的人物形象,衣饰容貌逼真传神,特别是对中国古装戏剧人物的塑造尤为专业 。济南市民俗艺术馆刘学斌馆长介绍,现代面塑的发祥地就是山东,代表人物是董风歧,尤其擅长人物像 。“面塑的最高极限就是微塑,董风歧的人物微塑最小的只有一厘米高 。”
说起叫响全国的山东民俗,不得不提到剪纸艺术 。一把剪刀,一张红纸,任意剪出各种造型,其中的想象力让人惊讶 。据了解,山东剪纸以范祚信和栾月英较为有名 。山东的剪纸风格简练明快,地域文化性强,技巧性和想象力在全国都是很高的 。“剪纸最初是用来当作窗花,后来才演变成一种艺术形式 。”刘馆长说,“山东的剪纸历史悠久,从发明造纸之后就逐渐出现了 。”
山东潍坊是中国著名的风筝产地,明代就已在民间出现扎制风筝的艺人 。后来,随着放风筝习俗的流行,风筝艺术亦达到鼎盛阶段 。潍坊风筝主要有3种基本造型:串、硬翅和简形,其中以龙头蜈蚣最突出 。现代风筝在继承传统精华的基础上,不断花样翻新,赢得了“风筝艺术,潍坊第一”的美誉 。现在潍坊已成为国际风筝节的固定举办地 。济南市民俗艺术馆刘学斌馆长介绍,山东民俗中,泥塑、皮影、烙画、微雕和脸谱等山东民俗即使在全国也是叫得响的 。
移民民俗对山东的影响
山东民俗文化由古至今,因移民、交通、外出谋职等原因,不断发生地域之间的交流,表现于民俗演变,形成了吸收与开放兼有的态势 。
因移民而带来的民俗文化对山东民俗产生了深刻影响 。明初推行"移民宽乡"的民垦政策,从明洪武二年到永乐年间大批移民由山西洪洞县大槐树迁至山东、德州、滨州、聊城、泰安、菏泽、济宁一带,其中一部分又先后由滨州一带东迁 。这样,山西移民几乎遍布山东各地 。山西民俗影响山东,如寒食节不生火做饭 。鲁西北数县居民(今聊城一带),许多是明代初年由直隶(今河北省)枣强县移民而来,他们居住的地方,年画、泥玩具等民间艺术品,至今与枣强风格相近 。明初由四川移民到山东的多集中在莱州,因此,莱州风俗多有与东邻不相同,还有许多市地有移民至山东各地,民俗也各异 。
元、明、清三代繁盛一时的京杭大运河沿岸的码头城镇,如山东地段的德州、临清、聊城(东昌)、济宁等,受南北漕运影响,风俗与山东其它地区多有不同 。这些城镇中大多都有一个竹竿巷,集中了江南常见的竹编店铺,街面上开设的茶馆,其铺面格局,卖茶、饮茶大致相同 。济宁的玉堂酱园由苏州沿运河迁入,其产品至今保持着江南风格,并且仍用"姑苏老店"的招牌 。
外出谋职带来民俗文化交流的典型事例,当数历史上的山东人下关东,或称"闯关东" 。山东人下关东大致有两种不同类型:一种是携家移住东北家村和山区,带有逃荒性质,俗谓"被逼无奈闯关东";一种是家在山东,但大半生在东北做生意,俗称"住地场" 。他们将山东的风俗带去东北,又将东北的习俗携回山东 。长期的交流使两地的民俗文化有了许多相似之处,特别是一些内容相同的民间故事,如秃尾巴老李和人参的故事等,在山东与东北同样广泛流传 。山东风俗受东北影响以胶东最为突出 。
你好,我就是山东人,山东的特色太多了!首先来说山东的人文,中国古代的儒家思想儒家学派孔子,这大家都是耳熟能详的,孟子,也是老少皆知的!在说山东的地理文化,中国的五岳之首,泰山,这也是大家都想来的一个地方!在说一个大家上学课本里都学过的,八仙过海,烟台蓬莱就是这意境的所在地!在说天下第一泉,号称泉城的济南,闻名遐迩的趵突泉!在说一下中国的准一线城市,青岛,栈桥!称之为风筝之都的山东潍坊,还有技术含量最高的寿光的蔬菜,出口,内供,那是无敌手!还有江北水城聊城,运河的必经之路!还有牡丹之乡,菏泽!对吧!再说下山东吃的,大家都知道的,山东大煎饼,山东大葱,山东大枣,莱阳梨,烟台的红富士大红苹果,这些都是山东的特色!身为山东人我从骨子里感到骄傲!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