彩礼的由来,男女结婚彩礼的由来

当今社会的女性“结婚之前要彩礼 , 结婚之后要理财” , 彩礼已经成为结婚过程中绕不开的话题 。很多恋人因为 , 闹得两个家庭矛盾丛生 , 甚至一拍两散 。彩礼在普通理解中 , 尤指婚恋中送给对方的聘礼或礼金 。然而 , 从文化角度上去理解 , 彩礼却并简单是如此 。

彩礼的由来,男女结婚彩礼的由来

文章插图
彩礼是一种传统礼节 , 是民间习俗
周代是礼仪的集大成时代 , 彼时逐渐形成一套完整的婚姻礼仪 , 《仪礼》中有详细规制 , 整套仪式合为“六礼” , 西周时确立并为历朝所沿袭的“六礼”婚姻制度 , 是“彩礼”习俗的来源 。“六礼”即: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 , 六礼中的“纳征”是送聘财 , 就相当于现在所讲的“彩礼” 。这种婚姻形式直到中华民国都有延续 。
彩礼的由来,男女结婚彩礼的由来

文章插图
彩礼寄托着对新婚夫妻的美好祝福
在古代订婚仪式上 , 男方家庭会以订婚男子的名义送给女方一份由物品和金钱两部分构成的“彩礼” , 其中钱为财(聘金) , 物为礼(聘礼) 。女方收受彩礼后 , 也会赠送男方价值相当的财物 , 称作“回礼” 。古时的彩礼多为一些实用的物品 , 一般为价格比较高的生活必需品 , 例如布匹或者牲畜之类;而女方的“回礼”多为女方自己所制作的荷包被褥等等 , 也显示自己的女工水平 。女方出嫁时 , 娘家会在彩礼的基础上增添数倍甚至数十倍的财物随女方嫁至夫家 , 称为“嫁妆” 。
因此 , 在古代 , 彩礼是一种与嫁妆对应的关系 , 两者都共同寄托着两个家庭对新婚夫妇的幸福生活的美好祝愿 , 是一种积极的文化形式 。
彩礼的由来,男女结婚彩礼的由来

文章插图
现代社会的“财礼”之殇
在新中国成立之后的一段时间 , 彩礼和与彩礼相关的订婚和婚约都受到了批判 , 曾一度被废止 , 但在民间始终顽强存在 。到了现代 , 彩礼被赋予了太多的物质含义 , 甚至成为沉重的负担 , 成为了一种“陋习” 。
【彩礼的由来,男女结婚彩礼的由来】在如今许多的地区尤其是农村地区“婚事”已成了一辈子最大的负担 , 大部分村民一辈子所积攒的财物甚至不够儿子一场婚事所需 。钱财成了主流 , 而生活必需品却成了次要 , 很多地方的彩礼甚至成了一般家庭都承受不起的负担 , 彩礼完全变成了“财礼” 。
彩礼的由来,男女结婚彩礼的由来

文章插图
借结婚索取财物是违法行为
如果是直接索要或者是通过媒人彩礼钱、首饰钱等 , 就违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第一章总则中的第三条:“禁止包办、买卖婚姻和其他干涉婚姻自由的行为 。禁止借婚姻索取财物 。”中的禁止借婚姻索取财物 。而且现今社会的索要有车、房才结婚的“风俗”也违反了这一条 。
彩礼的由来,男女结婚彩礼的由来

文章插图
新时代 , 怎么应对变质的“彩礼”
高额彩礼会让已经富裕的农民致贫 , 那些因为彩礼产生的纠纷还扰乱了农村的秩序 , 另外高额彩礼的攀比会让社会风气变坏 。彩礼陋习所引发的社会矛盾正日益受到关注 , 一些地区为此开展了多种行动进行整治 。
彩礼是中国几千年的传统 , 有其根深蒂固的文化根源 , 在新的时代背景下 , 我们不能将彩礼问题一刀切 , 而是要批判地继承 。
要让婚姻回归到爱情的原本轨道 , 让彩礼也回归到本身的文化本质和文化属性 , 更好地继承和发扬传统礼仪 。这需要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政府单位要出台制度、禁止约束 , 民间组织要主动发声、积极倡导 , 社会大众要主动认识、自觉遵守 , 全社会共同倡导一股文明、节俭的婚嫁新风 。
我国的彩礼制度最早出现于周代 , 周代在我国的历史上是礼仪的集大成时代 , 所以 , 西周时期确立的“六礼”婚姻制度 , 就成为了“彩礼”这一习俗的来源 。
彩礼的由来,男女结婚彩礼的由来

文章插图
“六礼”中规定:男女双方要缔结婚姻 , 必须按照“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这六个步骤来进行 。而六礼中的“纳征” , 就是送聘财的意思 , 相当于现在的送“彩礼” 。
彩礼的由来,男女结婚彩礼的由来

文章插图
古代的财礼一般分为两部分:钱为财(聘金) , 物为礼(聘礼) 。女方在收到男方的彩礼后 , 会赠送男方价值相当的财物 , 称作“回礼” 。等女方出嫁时 , 娘家会在彩礼的基础上加上数倍甚至数十倍的财物嫁到夫家 , 称作“嫁妆” 。
彩礼的由来,男女结婚彩礼的由来

文章插图
而在现代呢 , 由于风俗习惯和经济水平的不同 , 我国各地区的彩礼金额也大有差异 , 一般从1万~100万不等 。其实 , 彩礼不是衡量婚姻幸福度的标准 , 无论是一分彩礼都不愿意出 , 还是索要天价彩礼 , 都是不可取的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