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章插图
(⊙_⊙)
每天一篇全球人文与地理
地球知识局—中国省份简称
NO.457-中国省份简称
中国各省的简称是中华文化的一道亮丽风景线 。对汉语汉字的使用者来说,找到各省简称在历史、风物上与这个省的联系并不困难 。它们也因此成为了串连居民共同记忆的链条 。
不过由于历史的流转,很多省简称原来选定的原因已经被很多人遗忘 。
今天的文章我们就来正本清源看看中国省份的这些简称是怎么来的?
(这一期,知识局在文末放了一个大彩蛋哦~)
河南
在众多省份简称中,还保留先秦时期最古老“九州”概念的,只有两个:冀和豫 。从地理概念上,河南、河北继承中原文化正统,优势得天独厚 。不光如此,这古九州的“豫”字,还透露了一段鲜为人知的中国地理气候大变迁 。
禹贡九州

文章插图
在金文中,“豫”的字形,好像是一个人看着大象 。《说文》里说,“豫,象之大者 。”在出土的甲骨卜辞中,也经常发现商朝贵族田猎捕象的信息

文章插图
这说明,在商代之前很长一段时间,中原是存在大量野象的 。野象、犀牛等种群的存在,证明中原地区曾经长期处于“全新世大暖期”,这一气候期大致在9000年前到5000年前,基本吻合我国的新石器时代到商朝这段时间 。进入周初,气候发生显著变化,野象栖息的地域也整体难移到淮河流域 。
北方真的是越来越冷了

文章插图
一个显著的例子是我们耳熟能详的曹冲称象,这头象是孙权从江南吴国境内进献的 。三国时期,已经很难在中原发现野象了 。我们只能从“豫”字里捕捉最古老的中国地理信息 。

文章插图
四川/福建
四川和福建其实代表两种截然不同的文化形态 。八竿子打不着的两个省份为什么放在一起?是因为他们的简称蜀、闽都带有“虫” 。难道在上古时代,四川和福建的部族是虫族吗?
四川的简称“蜀”实际与距今5000余年历史的古蜀国有直接联系 。《史记》记载,黄帝的正妻嫘祖,出身于西陵,所在地即为四川境内岷山南段 。说文·《虫部》释蜀为:“上目象蜀头形,中像其身娟娟 。”其实甲骨文中的蜀并没有虫部 。它的形象是一个眼睛十分突出的幼虫 。

文章插图
《诗经》里说,“蜎蜎者蜀,蒸在桑野”,讲的就是蚕桑文化在蜀地的兴盛 。早在张骞凿空西域之前,蜀地就开辟了远达印度、巴格达的国际贸易通道——蜀-身毒道 。在今天,它有一个广为人知的名字:南方丝绸之路 。
福建简称“闽”中的虫,却不是虫,而是蛇 。福建的文化可以上溯到距今3000年以前,在周朝形成了七大部落,史称“七闽” 。后来同被楚灭国南迁入闽的于越人融合建立了闽越国 。

文章插图
说文·《虫部》解析“闽”,这么说,“东南越,蛇种” 。蛇在古代又被称为“长虫” 。直到今天,福建各地仍有崇蛇的风俗,具有代表性的就是南平樟湖坂的连公庙,奉祀连公蛇神,每年元宵节到正月二十五,就有游蛇灯、闹蛇灯的活动 。
蛇王庙来一个

文章插图
广东
金文中,粤字是由“雩”演化而来,它的字形像是海洋上的气流受阻,巫师祈求降雨 。

文章插图
《诗经》里,粤常和“越”通用,含义也是一样 。在先秦文献中,中原文化对长江以南沿海部族,统称为“百越”,包括吴越、闽越、扬越、骆越、于越等 。从简称上看,粤(通“越”)是唯一保留下来的和越文化有关的省份 。
楚国虽是南方大国
但在百越看来却是北方大国

文章插图
字形上看,“越”又同戉,指的是生产“戉”这种兵器的南方部落 。具体的兵器形态,可以看看良渚文化出土的玉钺 。
广东的“粤”起源于南越国 。这是一个已经完成中原文化融合的政权 。它的建立者是秦朝南海郡尉赵佗 。听名字就像中原人 。没错,赵佗的祖籍就在今天河北的正定县 。这个县城这几年可是新闻的大热点 。
正定先属中山,后属赵国,后有“赵”佗

文章插图
在南越国建立之前,秦朝就已经完成了大范围的民族融合 。最著名的一次是公元前214年,秦始皇发逃亡被捕者、入赘者和贾人进入百越 。这批人口共有50万,其中大部分是商人 。由此可见,岭南人的经商血统是一脉相承的 。
为了进军和拓殖岭南
秦朝开通了著名的灵渠

文章插图
湖北
几年前,一个代表提议改湖北的简称,说“鄂”不吉利,通“恶” 。此话一出,海南省不答应了,难道你说我“穷”(琼)?黑龙江也不黑啊?这个谐音梗有点尴尬 。鄂不仅不恶,里面还隐含了一段十分曲折的历史密码 。

文章插图
在商代,鄂通“邘”(音于) 。《战国策》里曾提到:“昔者,鬼侯、鄂侯、文王,纣之三公也 。”可见,比起鲁、晋,鄂的历史更为悠远 。说起这个鄂侯,一半以上中国人会很熟悉 。他就是《封神榜》里被商纣王做成肉干的那位 。
考古专家研究,鄂城位于今河南沁阳县境内 。为什么河南的“三公”跑到湖北去了?历史上,鄂国是商朝便有的古国,实力不可小觑,在西周初年,周鄂关系密切,但到了周夷王时期,周室衰落,鄂侯率淮夷反周,引起周天子震惊,举国之兵令西六师、殷八师全面出击,无遗寿幼,灭了鄂国 。
鄂族不得不南迁,直到今天,在今河南偃师东南有一处古地“鄂岭关”,鄂族曾在此暂住 。后经随枣走廊,进入随州、鄂州定居 。这么看来,湖北人、河南人都是本家 。
不知古人用了多少代人
才能完成这样的跨区域转移

文章插图
江苏/浙江/上海
说起包邮,江浙沪包邮总比京津冀响亮一些 。包邮江浙沪,三省一家亲 。三个省的简称,从字形上看,说明这里历代以来是鱼米富饶之地 。
江苏简称“苏”字的篆文,包含草、鱼和稻禾的元素 。年长一点的南方地区居民很熟悉,如果用树枝或稻草穿腮提鱼,可以给鱼保鲜,甚至落水复活 。这就是苏的本义 。清康熙六年(1667年)改江南右布政使司为江苏布政使司,由此得来江苏之名 。

文章插图
浙江的“浙”字,带有斧头、江水和林木,它专指横贯浙江全境、孕育了吴越文化的钱塘江 。这几个字,都显示出江浙沪优越的地理位置,上有天堂,下有苏杭,不是徒有虚名的 。

文章插图
至于“沪”的来历,还得借唐时陆龟蒙的《渔具诗十五首并序》一窥端倪 。其诗一共介绍了13类共19种渔具和2种渔法,其中一种渔具,便是“沪(滬)” 。江南一带的渔民,将这种渔具称为“鱼簖”:在滩涂上,密密麻麻列几排竹竿,“潮生鱼沪短”,潮落则把鱼留下来 。唐时,吴淞江已经成为苏州最重要的出海巷道,日本遣唐使往来也经由苏州出海 。

文章插图
安徽
众人印象中,安徽的简称难道不应该是徽吗?为什么是皖?实际上,徽商是在明清之后才形成全盛,发展相对晚近 。
真正安徽人的气质和性格用“皖”来形容,再恰当不过 。《说文》对皖的释义十分简洁,皖,大目也 。从字形的演义来看,有学者认为,皖字象征着黎明时,屋里有人起身,屋外已露白光,所以有可能,皖在古代是奉晨光为图腾的部落 。

文章插图
我们今天见到的“皖”,直接出于《汉书》,记载在春秋时期古皖国的存在 。皖国国君被周天子封于皖,也就是今天安徽潜山县到安庆一带 。

文章插图
皖公执政时期,政治修明,体察明情,十分为后人敬仰 。在今天,我们仍然可以在安徽境内看到纪念皖公的地名,如皖公山、皖水、皖城 。相较于徽商文化,皖文化虽然经商兴财相对逊色,但文质兼备,书院兴盛,积习仁风,人才辈出 。有史志说,“惟皖多君子,经纬区宇,表率邦国者,振振于前,绳绳于后也 。”这已是很高的评价了 。
【中国各个省份的简称是怎么来的?】END
推荐阅读
- 七夕起源于中国吗? 七夕的起源
- 什么是中国古代文论
- 各个手指戴戒指的含义是什么 各个手指戴戒指的含义有哪些
- 中国传统节日由来和习俗 中国传统节日由来
- 中国男篮这个23号是谁
- 中国哪些大学很大很美
- 中国移动hd图标什么意思
- 中国移动的宽带连路由怎么设置 具体设置方法教程
- 为什么说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引起了近代中国的历史性巨变
- 吴道子凭什么是画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