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八达岭长城的历史 北京八达岭的故事


1、八达岭由“巴达岭”谐音而得名 。相传元代有一位叫“巴达黎黎”的皇帝到此 , 见这里关山险峻 , 崇峦叠翠 , 于是龙颜大悦 , 给此处赐名“巴达岭” , 后讹传为“八达岭” 。但查阅《历代帝王录》、《中国皇帝大事年表》等史料 , 均查不出元代有过叫“巴达黎黎”的皇帝 , 却有一位叫爱育黎拔力八达的 , 他就是元代第四位皇帝仁宗 。据传他出生在八达岭所在的延庆县内 。
2、明代《长安客话》说 , “路从此分 , 四通八达 , 故名八达岭 , 是关山最高者” 。
3、八达岭这名 , 最早时见于金代诗人刘迎的长诗中《晚到八达岭下 , 达旦乃上》和《出八达岭》 。元代 , 这里称“北口” , 是与南口相对而言 。南口在北京北郊昌平县境内 , 从南口到北口 , 中间是一条40里长的峡谷 , 峡谷中有万里长城的著名关口“居庸关” , 这条峡谷因此得名叫“关沟” 。八达岭高踞关沟北端最高处 。这里 , 两峰夹峙 , 一道中开 , 居高临下 , 形势极其险要 。自八达岭下视居庸关 , 如建瓴 , 如窥井 。“古人有居庸之险 , 不在关城 , 而在八达岭”之说 。八达岭山口的特殊地形 , 成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 , 一向驻以重兵把守 。八达岭成为军事战略要地 , 可追溯到春秋战国 。
4、据《史记》记载和文物工作者普查 , 都证明八达岭一带在战国时期筑有长城 , 而今仍见残墙、墩台遗存 , 其走向 , 与今明长城大体一致汉习记载:曾设军都、居庸两座关城 。北魏《水经注》说:“居庸关在居庸界 , 故关名也 , 南则绝谷 , 垒石为关址 , 崇墉峻壁 , 非轻功可举……其水历山南 , 迳军都界…… , ”因此 , 有专家认为汉置居庸关 , 关址在八达岭 。“居庸”之名从何而来?是秦始皇筑长城 , 从南迁徙一批贫苦农民和囚徒 , 到军都山妫川小盆地定居 , 称为庸徒居处 。汉武帝时 , 将妫川置居庸县(仿延庆) 。《水经注》所记载的关址地形地貌和山水流势 , 与八达岭的地理环境相同 。
5、一千五百年前的北魏 , 曾在八达岭一带修筑长城 。据《魏书世祖本纪》记载 , 北魏拓跋氏太平真君七年(446年) , 在国都平城(今大同)以北 , 修筑长城 , 名叫“畿上塞围” , 东起上谷军都山(即八达岭一带) , 西至黄河岸 。后来到北齐王朝天保六年(555年) , 又修筑长城 , 西起大同 , 经军都山东去 , 把长城延长到了海边 。
【北京八达岭长城的历史 北京八达岭的故事】6、八达岭长城在明朝重新修筑 。明太祖朱元璋深知城墙在军事上的重要 , 当了皇帝后 , 即“高筑墙” , 设防备战 , 其时各州府县 , 也纷纷兴筑城池 。朱元璋派大将军徐达、冯胜等率军在北方筑关制塞 , 修筑长城 , 加紧练兵屯田 , 以防元残余势力南侵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