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四大文明古国都有大河流域

【为什么四大文明古国都有大河流域】文明的存在和延续有三个大的物质条件 。
大河是其中之一 。
大河流域提供足够的饮用水,也提供农业用水,保证生活与生产 。沙漠和荒芜的高原上缺水,生命难以存续,人类更难生存 。逐水而居是经济需要 。河边、三角洲地带人类最早集中居住,形成村落、集市、城镇 。

为什么四大文明古国都有大河流域

文章插图
古时黄河两岸植被丰繁,沿黄河形成多个远古文明 。长江流域湖泊众多,发展成鱼米之乡 。埃及尼罗河雨季旱季定期泛滥,带来大量泥沙沉积在河两岸,成为良田,可以耕作 。
为什么四大文明古国都有大河流域

文章插图
伊拉克的古巴比伦文明两河流域,分布大量沼泽,沼泽地可以居住,捕鱼,也可淘干从事种植业 。印度文明则有印度河、恒河 。
但并非有大河的地方就一定会产生高级文明 。
美国的密西西比河流域的古代印第安人没有发展出高级文明 。巴西的亚马孙河是世界第一大河,也没产生高级文明 。
为什么四大文明古国都有大河流域

文章插图
北纬30度左右的四大古文明
安全保障是高级文明产生持续的另一个条件 。
中华文明东边是太平洋,西边是青藏高原、南边是海,北方山脉绵延,不易受外来入侵,安全系数比较高 。埃及文明比中华文明还长3000多年,因为尼罗河河谷周围都是广漠大沙漠,安全系数最高 。但其文明范围比较小 。其次安全的是伊拉克的两河流域沼泽地,沼泽在古代也是天然屏障 。而印度的古代文明则一直受到外来影响,印度大陆西北方向的山谷对外敞开,雅利安人、马其顿人、阿拉伯人、蒙古人先后侵入印度 。印度的安全系数在古代是最低的 。也因此他的文明比较复杂不单一 。
为什么四大文明古国都有大河流域

文章插图

适合的气候也是高级文明产生的必要条件 。
四大文明都在北纬30°左右的温带地区,四季分明 。为了冬季能够存活,不得不在春夏秋进行劳作,不得不提高生产力,刺激了人的能力 。为了应对大河这种泛滥灾难,组织人力治水,需要有一定的生产力 。
为什么四大文明古国都有大河流域

文章插图
热带雨林地区,整年有水果、有猎物,人类,只要掌握那里有果林、动物群,或者跟着迁徙,基本是不愁吃的 。那里没有冬季 。非洲有猴面包树,吃果实足可裹腹,也就不想耕种 。
为什么四大文明古国都有大河流域

文章插图
衣服需求甚少,遮羞即可,不用生产麻.棉等织物 。无冬天就不用盖房御寒 。
衣食无忧的热带人对大自然的需求很低,无积累,无财物物资储藏,吃饱了睡,睡醒了吃,懒惰成习惯,原地不动 。得不到更多刺激,进化缓慢 。
为什么四大文明古国都有大河流域

文章插图
知足常乐,无所刺激,也无进取,生产力进步非常有限,活下来很容易 。停在原始部落阶段 。在其他地区人生产力发展的时候,这个地方近似乎停滞 。
为什么四大文明古国都有大河流域

文章插图
猴面包树
水是生命之源,这是人类生存的必要条件,水不仅作为人类身体补充的必要养分,更是农作物生长,森林繁育,动物生存的必要养料 。
四大文明古国的发源地都在大河流域,这之所以是必然的,当然是因为河流带来了肥沃的土壤和丰富的生命资源 。如森林,绿洲,动物逐水草而居,植物向水而生,河流孕育的生命也让人类有资源可以耕作,捕猎,建造房屋,生产工具 。这些都是一个文明产生和发展的先决条件,也是四大文明得以绵延的原因之一 。例如,尼罗河每年河水泛滥都会从上游冲下肥沃的泥土,形成了大面积的冲击平原,古埃及人就是靠这肥沃的土壤种植作物养活了他们的文明 。这些是其他作者我看都有很详细的描述,我不做过多赘述 。
然而,问题是为什么同时期的其他地方没有形成规模较大的灿烂文明呢?例如现在的欧洲地区,这些地方都有河流也都植被茂盛,而且相对于干旱的两河流域和尼罗河流域,或者是水灾频繁的恒河印度河以及长江黄河流域,这些地方的河流更为温和,不更应该是人类适合居住的地方么?
所以,这里就要考虑到人类宜居的另一个条件——气候 。打开世界地图,可以一目了然的看到四个文明的所在地基本都处在北纬三十度左右这同一个纬度范围里 。为什么呢?
一是这里的气温更温暖,上一个冰川时代就在万年以前不久,西伯利亚,欧洲这大片的区域气温都较为寒冷,只有在更南的纬度区一年四季的气温要更温暖,更适宜人类居住 。
二是这里的气候更适宜作物生长,季风气候每年都会带来合适的雨季,虽然洪水泛滥不可避免,但大量的降水和河流泛滥带来的肥沃的养分是作物生长的最好养分,同时更强的光照条件和温度,都给了农作物高产的有利条件 。
三是农耕技术的发展,我们知道,维系一个文明需要大量稳定的粮食产出,只有农业才能给予,而游牧和狩猎的低产是维持不了一个稳定的城市更不用说文明国家 。


为什么四大文明古国都有大河流域

文章插图


为什么四大文明古国都有大河流域

文章插图


为什么四大文明古国都有大河流域

文章插图


为什么四大文明古国都有大河流域

文章插图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