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与荀子都是儒家思想的杰出代表人物,孟子主张以仁治国,认为人之初性本善,认为社会上每个人都应该是天生具有良好的品性和道德,用道德来约束每个人的行为,这是一种传统的继承 。而荀子则认为、人之初性夲恶,主张施仁政的同时重法典、认为以道德约束人不可能使人改恶从善,只有施以法典.进行改造.人才可弃恶从善 。这种选择性的传承与创新,无疑是正确的,荀子的创新成就了统治阶级数千年的道德与法理统治 。时至今天、道德与法制仍是平衡治理社会的天平 。虽随着时代的不但变化,国家的现代治理结构和机制不断完善 。但社会道德与社会法制这两驾马车仍是一个国家治理的主要架构 。孟子与荀子的儒家思想仍是中国主流社会的传家之宝,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
孟子和荀子,是站在不同的角度来关照人性的成长 。他们有着共同的政治诉求,就是想要秩序、和谐与稳定,但他们选择了以不同的视角,以不同的情感基调去看待人性 。
孟子选择了由内而外的视角,这意味着,想要人们行善,就需要激发性善的潜能,调动自身的资源与能力去创造美好世界 。人性,确实有着对“善”的本能冲动,正所谓“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此番心念,便是人性中的“善良天使” 。
孟子不仅让人们把目光聚焦到这些心念之上,还为其建立了理念框架,即耳熟能详的“仁义礼智信”,以普世的道德要求来引导,以具体的行为互动规范来界定 。孟子传承了儒家高贵的主体精神,这是对人性的肯定,更是对道义价值的信任 。
但是,人性注定是个矛盾体,无论你如何强调善,恶在人类历史上从来不会缺席 。面对失序的世界,荀子选择了由外而内的视角来解决问题,夹带了强烈的实用主义精神 。他戳破了人类关乎道德的天真幻想,以“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来惊醒世人 。
【孟子和荀子儒家思想的区别】荀子,是一个“识时务”之人,不仅如此,他还有着大丈夫的意志勇气,提出“人可制天命而用之”的惊世之言 。性恶论,并不是对人性的否定,而是一种维度的认知,这种认知关照人的可塑性,重视外在环境的影响,并且试图以这种认知来更好的协调社会生活,稳定天下秩序 。
推荐阅读
- 吕布和丁原是怎么回事
- 寡糖和多糖的区别
- 什么叫行笔和运笔
- 有关刚柔的成语
- 不收到付件和顺丰件是什么意思
- 推荐几本和狼群类似的小说
- 卷菜的做法和配方 单饼卷菜的做法
- 暖和的英文
- 事实性文献和经验性文献
- 关于八和风的成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