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爆炸致夫妻重伤儿女双亡

曾有一个街头采访提问:给你一万块,让你一个月不玩手机,你愿意吗?
手机爆炸,致父母重伤、一双儿女身亡
和现在很多年轻人一样,湖南常德一对小夫妻晚上睡觉前,习惯把手机放在床上充电 。
原以为,利用睡觉的时间充电,可以省去隔天带充电宝的麻烦 。但意外就这样发生了 。
凌晨,手机突然爆炸,点燃了床单、被褥等易燃物 。熟睡的一家人根本来不及反应,短短几分钟就被大火无情吞噬!
【手机爆炸致夫妻重伤儿女双亡】当晚,一家四口被紧急送往医院 。不幸的是,3岁的儿子和刚满1岁的女儿,由于受伤过重导致器官衰竭,最终不治身亡!
妈妈虽然没有生命危险,但头部和上肢也被严重烧伤;爸爸则是双手被烧伤 。

手机爆炸致夫妻重伤儿女双亡

文章插图
(图源/网络)
原本活泼健康的一双儿女,一夜之间阴阳两隔,实在令人崩溃 。
难以想象,这对夫妻该怎么从事故的阴影中走出来 。
其实,关于手机爆炸自燃的事故,隔三岔五时有发生 。
手机爆炸致夫妻重伤儿女双亡

文章插图
手机爆炸致夫妻重伤儿女双亡

文章插图
(图源/网络)
看完感觉自己手里拿的不是手机,而是定时炸弹有没有!
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手机爆炸的呢?
手机爆炸自燃,多半是因为……1电池本身有问题
如果电池有缺陷,那么即使在不充电的情况下,也可能爆炸 。
所以,大家一定要通过正规渠道购买手机、更换原装电池,不要贪小便宜去买一些劣质产品 。
2手机放在温度过高的地方
电池是不耐高温的,如果将手机放在高温或易燃物品旁,就有可能造成爆炸 。
此前,江女士在开车时,手机忽然爆炸起火 。事后证明,是车内温度过高引起了手机电池自燃 。
3混用充电器、充电线很多手机爆炸、触电事故,都是因为使用了非原装的充电器引起的 。
不同品牌手机的电池容量不同,不同充电器的充电功率也不同,相互匹配最合适 。
如果用大功率的充电器给小容量的手机电池充电,就存在一定的安全风险 。
手机爆炸致夫妻重伤儿女双亡

文章插图
所以,充电时最好使用原装配件 。不要和别人混用,更不要在地摊买便宜的杂牌充电器、充电线,这样不是在省钱,而是在赌命!
手机出现4种迹象,赶紧别玩了!
1手机过烫长时间充电、打电话,或者边充电边玩手机等,都会导致手机过烫,一般来说属于正常现象,歇一会儿降降温就好了 。
但如果正常使用时,手机突然发烫,这种情况就应立即停止操作 。
2充不上电
手机充不上电,不是充电器有问题,就是电池有问题 。
如果排除充电器的原因,那很可能就是电池坏了,一定要及时送修 。
3频繁自动重启频繁重启,会让手机持续处于高速运转状态,等热到一定程度,就有可能爆炸 。
所以,遇到这种情况就别再用了,赶紧送去检修 。
4电池明显老化比如电池表面鼓起来、有液体流出等等,说明电池出问题了,绝不能再用 。
玩手机千万别犯4个错个个要命!1手机放床头充电
充电过程是锂电池最可能发生安全事故的时段,很多电池爆炸、自燃的意外都发生在这个时候 。
所以,晚上睡觉时,最好不要把手机放在床头充电 。否则一旦发生意外,人很难及时作出反应 。
而且,床上用品遇到明火时,很容易被点燃、引发火灾,文章开头提到的事故就是这样的情况 。
2边充电边玩
绝大部分情况下,边玩手机边充电不会导致爆炸等安全事故 。
但不怕一万,就怕万一 。毕竟充电时玩手机,有可能间接导致一些潜在危险,使得手机爆炸或自燃 。
比如说,手机边玩边充电,会比单纯充电时发出更多的热量,长期散热不充分,可能导致电池和电路老化 。
如果你用的还是非原装的电池、充电线、充电器,那风险就更大了 。
手机爆炸致夫妻重伤儿女双亡

文章插图
而且,边充电边玩手机,还存在触电的风险 。
2019年8月16日,江西南昌13岁男孩小刘在快餐店边充电边玩手机时,突然身体僵直倒在座位上 。送医抢救2小时后,小刘还是不治身亡 。
手机爆炸致夫妻重伤儿女双亡

文章插图
(图源/网络)
虽然爆炸、触电都是小概率事件,但我们不能拿命做赌注 。真要出了事,后果谁也承担不了!
所以,手机充电期间,尽量还是少玩 。如果一定要玩,也得用原装的配件 。
还有,一旦手机发烫发热,就要停下来让它散散热了 。
3边走路边玩前不久,安徽合肥地铁站内,一女子下楼梯时玩手机,一脚踩空,头朝下摔落地面,受伤严重 。
手机爆炸致夫妻重伤儿女双亡

文章插图
(图源/网络)
走路时不要玩手机,道理人人都懂,但现实中还是有很多人管不住自己 。
手机爆炸致夫妻重伤儿女双亡

文章插图
手机爆炸致夫妻重伤儿女双亡

文章插图
手机爆炸致夫妻重伤儿女双亡

文章插图
(图源/网络)
看完这些,你还敢边走路边玩手机吗?
4使用劣质充电宝
不合格的充电宝更容易发生短路,尤其是受到重物撞击时,轻则烧坏手机,重则引起爆炸、火灾 。
之前,广州地铁三号线沥滘站内,就发生过一起乘客充电宝起火的事件 。
所以说,不要贪图小便宜买劣质的充电宝,一定要选择带有安全认证的产品(一般在外壳上都能找到标识) 。来源:健康全说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