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了郭屠户,郑州还能吃带毛猪吗?


没了郭屠户,郑州还能吃带毛猪吗?


文章图片


没了郭屠户,郑州还能吃带毛猪吗?


文章图片


没了郭屠户,郑州还能吃带毛猪吗?

2010年6月20日 , 河南新郑机场 。
下午三点的太阳 , 像悬在机场上空的火炉 , 投射出35度的炙热 , 亦如现场的热烈气氛 。
人头攒动的候机场中 , 来自中原大省顶级配置的“接机天团” , 一个个神情庄严 , 穿戴整齐 。 此刻 , 他们正在等待一位来自远方的尊贵客人 。
大概三点多 , 机舱的舷梯慢慢开启 , 和接机人群的紧张相比 , 客人们神色随意 , 他们甚至还带了一位呓呓学语的小朋友 。 主客间两位身形高大的领头者 , 快步上前 , 两只手紧紧地握在了一起 。
两位郭姓同龄人 , 一位是时任河南省长郭庚茂 , 一位是富士康老板郭台铭 。
他们在耳顺之年再次相遇了 。

为什么是郑州?深圳 , 一直是富士康的绝对母港 。
在风起云涌的黄金二十年 , 富士康给深圳带来了令人艳羡的发展红利 , 也为深圳电子工业的发展与壮大添了砖加了瓦 。 不过 , 伴随着中兴、华为等新兴巨擎的成长 , 这个以“体量堆积财富”的世界超级工厂 , 惭惭失去了它的优势 。
和以人力、规模胜出的富士康相比 , 寸土寸金的深圳更需要精细化的独角兽企业 , 换句话说 , 富士康在深圳已经不香了 , 它的性价比人家瞧不上了 , 深圳更喜欢华为、中兴、比亚迪、大疆等这些具有自主优势的潜力大厂 。
识趣的富士康 , 早已感受到了这种失落 , 加之人工费、经营成本的不断高企 , 让他们有了出走的打算 。 于是乎 , 在近二十年的时光里 , 他们的足迹遍布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湾 , 甚至是中西部地区 , 前前后后建了大概有30多个园区 , 员工超过120万 , 占据国内出口总额的4% 。
虽然扩张路上步履不停 , 但基本上都是分支产业园区 , 富士康一直想干票大的 , 上马一个可以做全产业的高端园区 。 当然 , 富士康的问题不在于找谁合作 , 而是陷入了选择困难 。
各地“招商天团” , 如过江之鲫一般穿梭于深圳 , 几乎要把郭老板的门槛踏平了 。 每一个来访者 , 都带着足够的诚意和谦卑 , 开出了优厚的条件 , 他们把胸脯拍得鼓鼓地 , 只要富士康肯落地 , 其它都不是事儿 。
这个商 , 不是招 , 也不是引 , 更不是谈 , 而是“抢” 。
和其它城市相比 , 地处中原的郑州并不是最好的 。
但 , 他们的热情 , 比360度还要多一度 。

早从2006年左右开始 , 河南就加入了这场“争夺战” , 他们一边不停地奔波于深郑之间 , 各种游说与陈情 , 一边不停的在家修练内功 , 在郑州找最好的地儿修最好的路 。
但傲娇的富士康 , 犹如深闺待嫁的美女一般 , 犹抱琵琶 , 闪烁其辞 , 不说中 , 也不说不中 , 气质这一块拿捏得相当到位 。
“你这是弄啥嘞!”这边的郑州 , 急的是抓心挠肝 , 唾沫咽了一口又一口 。
转机 , 出现在2010年 。
2010年1月23日凌晨4时左右 , 刚刚入职不到四个月的富士康新职工马向前 , 从宿舍楼一跃跳下 , 结束了自己19岁的生命 。
紧接着 , 又出现了第二跳、第三跳、第四跳------ , 在随后不到一年的时间里 , 富士康深圳工厂先后共出现了“十四连跳” 。 世所为之哗然 。
霎时间 , 富士康在工作强度、加班时间、薪酬福利等方面的种种问题被不断曝光 , “血汗工厂”的恶名不胫而走 。
累累恶名和负面风评 , 让人唯恐避之不及 , 也吓退了那些曾经前来“争抢”的招商者 , 但河南的矢志依然没有动摇 。 此时此刻 , 才是诚意最大的试金石 。
富士康一看 , 这伙计中 , 关键时候不掉链子 , 值得处 。
于是 , 便有了新郑航空港区的快马接鞭 , 而郭老板六月的郑州之行 , 无疑给富士康落子中原 , 放下了最后最重的一块压舱石 。
郭台铭有一句流传颇广的话 , 大意是:他投资建厂的城市 , 没有不发达的 , 他看重的不是城市值不值得投资 , 而是主要看地方大员“值不值得投资” 。
而彼时的河南卢和郭 , 都曾在福建和河北先后与郭有过深入的交流 。

郑州给富士康提供了什么?郑州 , 确实也是掏心窝的好伙计 。 为了富士康 , 他们鞍前马后 , 倾尽所有 。 从土地到生产配套 , 郑州可以说能给的全给了 , 就差亲自上流水线帮他们打螺丝了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