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层是气密隔绝层 , 主要是调节宇航服内和太空之间的气压差 , 起到隔绝效果的同时 , 还能保证宇航员周围时刻存在压力 。
考虑到加压之后 , 可能会影响到宇航员的运动 , 设计师通常会在结构的交界处进行特殊处理 。
第六层是外壳层 , 也是技术难点的所在 , 它直接面对太空的恶劣环境 , 要求非常高 。
不仅要防火、防高温、低温 , 还要预防各种宇宙射线 , 同时还要有相当强度的耐磨损性 。
考虑到颜色和光热的吸收影响 , 通常选用的是白色或者金色 。
此外还有宇航员配套使用的头盔、手套等等 , 都是符合相关标准 , 具有高要求的存在 。
更加关键的是 , 如何将这些技术结合起来 , 也成为了科学家们要考虑的问题 。
在建造成本方面 , 一套宇航服甚至能够与小半个火箭的相媲美 。
此前我国公示了宇航服的建造成本 , 上边赫然写着3000万人民币的庞大数据 。
制作火箭和航天器本来就是烧钱的事情 , 还要建造出符合标准的宇航服 , 没有强大的财政支撑是难以实现的 。
可见 , 能够建造宇航服国家只有三个 , 并不是没有原因的 。
最后 , 制作宇航服的“小零件”非常多 , 生产工序也相当复杂 。
美国为了制作一套宇航服 , 先后调动了80多家具有相关技术的生产厂家 , 日夜对精细的零件进行生产 。
每一个零件都要生产多个替代品 , 再将这些替代品进行对比 , 优中择优 。
组装完成之后 , 宇航服还要投入到相关的测试当中 , 比如压力测试、高温测试等等 。
一旦不合格 , 就意味着前期投入的一部分资源将付诸东流 , 一切要从头开始 。
只有经受了百般的技术打磨 , 才能真正被宇航员穿上 。
因此 , 人类航天历程的几十年时间 , 很少出现因宇航服发生的航天事故 。
在完美的宇航服背后 , 是无数技术工人日夜兼程的测试和组装 。
宇航服的发展
我们今天看到的宇航服 , 也是经历了长久的发展历程 , 才逐渐完善的 。
最早的时候 , 一位冒险家为了打破跳伞记录 , 将飞机开到了万米高空 , 他身穿可以隔绝外界环境的衣服跳下 。
上世纪60年代 , 美国宇航局根据这位冒险家衣服的设计思路 , 成功研发出了宇航服 。
由于未能考虑到舒适性 , 宇航员穿上之后显得尤为臃肿 , 不利于活动 。
此后 , 科学家对宇航服的结构进行了打磨 , 研发出了第三代航天服 , 也就是阿波罗号登月时 , 阿姆斯特朗所穿的宇航服 。
该服装大大提高了机动性 , 将很多必要品都放置在背后的一体化储物箱当中 。
不过由于没有精简设计结构 , 仍旧显得臃肿 。
经过反复研究 , 科学家发现在结构方面几乎已经到达了瓶颈 , 于是又在成本方面下功夫 , 不断精进 , 压缩成本 。
未来的宇航服还将朝着便携式、美观性的方向发展 , 在具有更高实用性的同时 , 符合人们的审美特征 , 而且价格还便宜 。
【揭秘宇航服生产过程,为何只有中、美、俄三个国家能生产?】相信 , 在不远的未来 , 即使是普通人 , 也能接触到宇航服 。
推荐阅读
- UFO悬案:百万人见证,不明物体遭1400枚炮弹攻击,却未找到残骸
- 《弗兰兹 Frantz》安娜明白了生命的真谛,他们的精神在这片破碎的宇宙中迷失了方向,所有的美丽都是谎言
- 鹳鸟巢穴/外星食人者-乐高优秀MOC作品日赏【vol.334】
- 永不消失的电波传递太空“音乐之声”
- 云南对9个恐龙化石点启动抢救性发掘工作
- 升空前就知回不来!航天史上第1位遇难的宇航员,最后只剩1块焦炭
- 地球能否被“挖穿”?苏联曾用了24年试验,最终得出结论
- 新疆夜空飞过巨型发光不明飞行物体!
- 《开讲啦》被宇宙射线击中的太空种子,航天育种是否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