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不消失的电波传递太空“音乐之声”


永不消失的电波传递太空“音乐之声”


文章图片


永不消失的电波传递太空“音乐之声”


宇宙空间好似一个超级的“侏罗纪公园” , 多种多样的天体好似在公园内中奔腾跳跃的动物 , 人们在“宇宙动物园”时不时听到各种动物的嘶鸣和吼叫 。 英国莱切斯特大学的声音艺术家将宇宙空间中类似于动物吼叫的声音进行了录制和编排 , 通过互联网方式向社会大众传播“宇宙之声” , 莱切斯特大学的利弗休姆学院的艺术家向大众人士演示了太空的“声乐艺术” 。 宇宙与人们的想象不同 , 它不是一大片连接一大片的寂静旷野 , 而是充斥了音乐般美妙的韵律 。
仅有天体物理学家、天体化学家和天体生物学家理解宇宙和生命的方式还不够 , 宇宙艺术家包括了宇宙美学家、宇宙音乐家和宇宙画家 , 他们的参与必不可少 , 莱切斯特大学的艺术家对回荡在太空的宇宙之声有独特的收集和编审 。 莱切斯特大学的利弗休姆学院的艺术家开发了一个科学与艺术完美融合的独特项目 , 在黑暗而寒冷的空间 , 类似于动物嘶叫的声音划破了太空 , 比如:热浪翻滚的太阳表层发出了悦耳的声浪 。

人们对宇宙的宏大“空洞”时常有某种主观的感受 , 辽阔而空旷的外层空间是一片安静而安详的领地 , 时间在寂寥的太空好似“静静流淌”的河水 , 然而 , 事实刚好相反 , 宇宙空间好似地球上的任何一块喧嚣之地 , 到处都发出了令人惊叹不已和无限遐想的声响 。 利弗休姆学院的住校艺术家 , 多媒体作曲家安德鲁·威廉姆斯在莱切斯特大学的空间科学中心录制了一部分数字化的宇宙声音 , 通过使用卫星和长波段无线电望远镜接收的电磁波数据和将电磁波数据转化为声音信号 , 安德鲁巧妙地制作了来源于太空的音频作品 。
无线电信号来源于外层太空的电子 , 它们在撞击地球外层的大气层时留下了声音 , 经过了电声系统的转换 , 美妙的声音好似黎明时鸟儿的合唱 。 从太阳内部汹涌翻滚的等离子体发出了低沉的嗡鸣声 , 经过转化的“太阳之声”传达了太阳系“心脏的跳动” , 显现了有节律的声波脉动 。 宇宙射线内的电子撞击了地球大气层的上部颗粒 , 产生了令人惊叹的声音 , 好似人们熟悉的小鸟的集体鸣唱 , 充满了生命的律动和活力 , 节律扣人心弦 。
从宇宙空间传出了类似鸟类的啁啾 , 艺术家感到万分惊喜 , 他们被宇宙的“音乐之声”所折服 , 设计了一套声音转化的程序 , 从卫星和无线电望远镜收集的信号被转化为音频数据 , 制作了奇特的太空音乐作品 。 从宇宙空间的某处发出了声响 , 设想一下 , 有旅行者到达了那个地方 , 他们有可能听到“宇宙好声音” , 实际上却听不到所有的声音 , 只能听到特定音域的声响 , 好似他们只能看到特定波长的光线 。 莱切斯特大学的科学与艺术小组的成员主要探索了两种声音信号 , 一种信号来源于外层空间的电子与地球大气层上部的撞击 , 一种信号来源于“簇卫星2号” , 2001年7月9日 , 科学家发射了收集长波段的卫星 。

科学与艺术小组的成员对卫星数据进行了转化 , 合成了不同的音频数据 , 通过合成技术的“谱曲” , 从电子撞击大气层的简短而频率升高的信号转化为鸟儿鸣唱一般的声乐 。 太阳结构的深层区域充斥了等离子体的脉动 , 欧洲航天局的SOHO航天飞行器录制了太阳等离子体的脉动信号 , 从太阳体内部等离子体的“泡泡”发出了类似男低音的嗡嗡声调 。 2012年 , 安德鲁成为了莱切斯特大学的一名住校艺术家 , 科学与艺术小组的成员力求探索不同的艺术手法 , 向社会大众传递和阐释太空之声的科学与艺术特征 。
从宇宙空间传来了类似某种动物鸣叫的声音 , 他们和社会大众一样抱有欣喜和好奇的心态 , 在录制和转化“天籁之音”时使用了视觉和听觉以及数字媒体技术 , 独特的艺术形式和触动人心的艺术效果超出了先前的预料 。 科学与艺术小组创造了“人机互动”的表现方式 , 人们对创新性艺术作品的评价褒贬不一 , 从不同的视角分析了“天空艺术”的作品 , 价值取向不同 , 获得的感受就有不同 , 但人们乐意坐下来 , 静静地聆听来源于宇宙深处的声音 。 人们还不能旅行到宇宙的某个空间 , 现在能听到宇宙某处空间的声音 , 科学与艺术小组制作的太空音乐作品激发了人们的科学想象力 , 触发了人们天空声乐艺术的灵感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