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铁路之父”詹天佑在武汉的那7年 詹天佑
詹天佑,这个金光闪闪的名字,每每提起,都会带有一种扬眉吐气的自豪感 。
说起来,他和武汉的渊源还是蛮深的,在他生命的最后7年,大多时间就和家人一起,住在这栋位于洞庭街65号的两层楼房里 。
文章插图
这个时候的詹天佑,肩负着主持粤汉、川汉铁路工程的重担,但摆在他面前的全是难题 。
比如一战爆发,已经签订的借款合同不能兑现啦;资金不足,交通部却一直在催促工期啦;还有英美德法四国银行团,一下这样,一下那样,经常搞得詹天佑不得不赴京游说他们 。
好好一个工程师,硬是被逼成了三头六臂的全能王 。
文章插图
这还不算,詹天佑在1913年还被交通部委以重任,让他为全国交通的技术工作多出出力 。主要是这样3件事:
参加制定全国铁路干线网,把已经建成、通车但相互分割的铁路串联起来,使得它们成为系统,为之后的中国铁路发展奠定基本框架 。筹建中国第一个交通博物馆,集中收集、展示中国的交通历史 。统一铁路技术标准,如轨距、专业术语规范化等 。这个就有点像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实行的“车同轨、书同文”了,大大方便了管理,也提升了效率 。
文章插图
他还抽空创立了中华工程司学会,培养了大批优秀的铁路工人和铁路管理人才 。
哦对,武汉最早的长江大桥结构图,也是詹天佑指导设计的 。
文章插图
到了1919年1月,为了争回东三省铁路的管理权,维护祖国的主权完整,詹天佑从大智门火车站出发,抱病出席了国际远东铁路会议 。
大家可以想想,1月份的俄罗斯该有多冷?再加上饮食上的差异,詹天佑硬是坚持伏案工作了2个月 。直到他患过的赤痢复发,实在没法坚持了,他才请假从远东回汉口治疗 。但已经为时已晚 。
文章插图
在他生命的最后时刻,这位伟大的工程师最牵挂的,既不是家事,也不是自己,而是中国的铁路事业 。他用自己的一生充分践行了那句:“我们留学外国获得了一些知识和技能,要做一点事贡献国家 。”
他是当之无愧的“中国人的光荣” 。
回首詹天佑的一生,11岁成为中国第一批官派幼童,赴美留学;
文章插图
17岁,考入耶鲁大学,学习铁路专业;
20岁,以优良的成绩毕业,成为第一批留美幼童里为数不多获得毕业证的人;
同年10月份,詹天佑回到祖国 。在接下来的38年里,他经历过英雄无用武之地的苦闷,也遇到过人生中的贵人,他牢牢抓住每一次证明自己的机会,用实力挣得认可 。
1892年,31岁的他,在修建滦河大桥工程时,用气压沉箱法,成功构筑了桥墩桩基,解决了英、日、德工程师无法克服的难题,在国际铁路工程领域一举成名 。
文章插图
33岁入选英国土木工程师学会,是该会第一名中国会员 。
文章插图
41岁,慈禧太后要修新易铁路,初挑大梁的詹天佑,顺利啃下了这块骨头 。要知道,这是第一条中国工程师自己设计并建筑施工的铁路 。
文章插图
44岁,京张铁路开修,有外国人公开发表文章讥讽说,“建筑这条路的中国工程师没有诞生 。”哪知马上就被詹天佑pia pia打脸 。
以最为险峻的长城脚下关沟段为例,詹天佑利用青龙桥东沟的天然地形,修筑了一段“人”字路线,使得八达岭隧道长度由1800米缩短到1091米,既节省了经费,还加快了工期 。
文章插图
1912年,詹天佑51岁,正好碰上孙中山兴办实业,致力全国铁路建设的档口,粤汉铁路的修建被提上日程 。詹天佑成了最适宜的人选 。也由此结下了他与武汉的不解之缘 。
评价自己的一生,詹天佑是这么说的:
生命有长短,命运有沉升……所幸我的生命,能化成匍匐在华夏大地上的一根铁轨,也算是我坎坷人生中的莫大幸事了 。
而中国能拥有詹天佑这样的骄傲,又何尝不是莫大的幸事呢?
【“中国铁路之父”詹天佑在武汉的那7年 詹天佑】关于詹天佑,你还知道哪些故事?欢迎分享到评论区里 。
推荐阅读
- “三分钟热度”英语怎么说 minutes
- 七夕节中国人通常吃什么
- 什么是“老黄历” 阳历
- 汩罗江的“汩”读音是什么 汨怎么读
- 油混“改”插混 hybrid
- 春秋战国时期臣民对国君有“王上”这种称谓吗 王上
- “老铁”拯救二次元 acfun
- 一斤火碱配多少水
- 直播间“降头” 降头
- 为何还会有人坚持 同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