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诗人王昌龄是怎么死的 王昌龄


唐开元某年冬,北风凛冽,落雪纷纷 。
王之涣、王昌龄、高适三人结伴来到旗亭酒楼,一边畅饮美酒,一边谈论诗文 。
酒酣耳热之际,他们看见四位宫廷梨园弟子走上楼来 。
随之,是一段婉转动听的乐曲响起 。见此情景,王昌龄突发奇想,对另两人说:
“我们三人都各负诗名,不能分出胜负 。不如我们以伶官们所唱的歌来评定,谁的诗作被唱得最多,谁就是优胜者 。”两人点头表示同意 。
王昌龄话音刚落,一名伶官悠扬的歌声便飘到了耳畔:
寒雨连天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
——《芙蓉楼送辛渐二首》其一
王昌龄笑道:“我的一首绝句 。”接着在墙壁上画了一下 。
这时,另一首曲子又响起:
开箧泪沾臆,见君前日书 。
夜台空寂寞,犹是子云君 。
——《哭单(chán)父梁九少府》
高适也笑着在墙壁上伸手一画说:“这是我的诗 。”
王之涣也不着急,神情泰然 。其他两人正欲打趣,一个哀怨凄凉的声音徐徐而起:
奉帚平明金殿开,且将团扇共徘徊 。
玉颜不及寒鸦色,犹带昭阳日影来 。
正是王昌龄的宫怨诗《长信秋词》其三,此时他已有两首,得意地望着王之涣 。
王之涣胸有成竹地指着最后一位气质颇为不俗的伶官,对两位友人说:
“如果这个伶官唱的不是我的诗,我从此再也不与你们争雄;若是我的诗,你们以后须得尊我为师 。”
王昌龄与高适都含笑点点头,看着最后一位伶官缓缓站起,清清嗓子,高声唱道: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
果然是王之涣最有名的边塞诗作《凉州词二首》其一 。
伶官刚唱完,三人俱都哈哈大笑 。
这个便是有名的旗亭画壁的故事,而我们此文的主人公,正是有“诗家夫子”“七绝圣手”之称,以边塞诗、宫怨诗及送别诗名闻一时的大诗人——王昌龄 。

唐朝诗人王昌龄是怎么死的 王昌龄

文章插图
边塞——从来幽并客,皆向沙场老
王昌龄有幸生在中国封建社会最鼎盛的一个时期——盛唐 。
这是“一个开扩的时代,一个外向的时代,一个富有献身精神的时代,一个充满英雄主义的时代” 。
国力强劲,民众衣食无忧,文化繁荣昌盛,人们的民族自信心更是空前高涨 。
为了安边护境,同时也是为了开辟更大的疆域,开元、天宝年间,李唐王朝连年用兵,征战不已 。
一些不甘心皓首穷经的文人们,在这种昂扬、进取的时代精神感召下,争相奔上疆场,一朝立功,封侯拜相 。
高适唱着“万里不惜死,一朝(zhāo)得成功”;
岑参向往着“功名只向马上取,真是英雄一丈夫”;
李白豪情万丈,“高谈百战术,郁作万夫雄”;
即便素有“非战诗人”之称的杜甫也禁不住高喊着:“男儿生世间,及壮当封侯 。战伐有功业,焉能守旧邱!”
而以放纵不羁著称于世的王昌龄,也自然地成为了这股从军尚武潮流的弄潮儿 。
唐朝诗人王昌龄是怎么死的 王昌龄

文章插图
“知我沧溟心,脱略腐儒辈”,王昌龄怀着爱国的热忱和建功立业的雄心,慷慨赴边 。
在《塞下曲四首》其一中,“从来幽并客,皆向沙场老”,王昌龄决心以“幽并客”为榜样,血战沙场,终老一生 。
约在开元十一年前后,王昌龄前后来到潞州和并州,后来又漫游西北边塞,先后到过泾州、萧关、临洮(táo)、玉门关等边地一带 。
在这里,他亲眼见识了大漠风沙的雄浑,看到了战争的艰苦与残酷,体味到了战士们的忠勇,也感受到了他们对故乡的刻骨思念 。
于是,一曲曲动人的边塞乐章在他的手中奏响 。
《从军行》其四里,他讴歌战士们誓破楼兰的英雄气概和抗敌御侮的爱国赤诚: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
西北漫长的边境上,乌云弥漫,狼烟四起,战事愈加胶着(zhuó) 。
可哪怕身上的金甲磨穿,哪怕黄沙将视线遮掩,刀光剑影中,将士们亦不曾后退半步 。他们立下铮铮誓言:“不破楼兰终不还!”
那声音铿锵有力,穿越千古,言犹在耳 。
唐朝诗人王昌龄是怎么死的 王昌龄

文章插图
《出塞》之一里,“秦”、“汉”二字一出,千载历史间缥缈的烟云霎时消散,雄浑苍茫的意境笼罩全篇 。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
“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深闺梦里人”,然而,战争毕竟是残酷的,更何况是这旷日持久的戍边、征战 。
有战争,就会有别离,有牺牲,于是有了思亲的征人,有了念远的思妇,有了一首首凄婉动人的征夫思妇诗 。
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 。
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
——《从军行七首》其二
无论琵琶新曲怎样美妙动听,关山离别之情仍是沉重难遣 。
弹的人弹不尽,听的人亦听不尽,然而依旧弹下去,听下去 。月亮东升长城之上,又西落长城之下,夜色深浓,那刻骨的思念啊,如之奈何!如之奈何!
宫怨——孤舟未得济,入梦在何年
人人都欲在边塞立功,然而正如王翰诗中所说的,“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
战争从来残酷,能真正在战场上作出一番功绩者,更是少之又少 。
王昌龄很不幸,漫游边塞近三年,虽留下不少传世名作,功名却是无望 。
“早知行路难,悔不理章句”,他于是掉头读书应考,来求取功名 。
唐朝诗人王昌龄是怎么死的 王昌龄

文章插图
公元727年,他进士及第,却仅仅被授予了一个秘书省校(jiào)书郎的职位,人微言亦轻 。
他心有不甘,在公元731年重又参加了博学鸿词科考试,并成为魁首,可他得到的仍是一个汜水尉的小官职,不见丝毫升迁 。
当时朝廷上又有奸相李林甫、杨国忠专权,他因所谓的“不护细行(行为不检点)”,屡遭贬谪,命途多舛 。
他少年心高气傲,功名心切,自谓“天生贤才,必有圣代用之”,哪知“才比天高,命比纸薄” 。
“孤舟未得济,入梦在何年”,诗人满腹的惆怅、怀才不遇、抑郁愤懑终于化作了一首首凄婉的宫怨诗 。
金井梧桐秋叶黄,珠帘不卷夜来霜 。
熏笼玉枕无颜色,卧听南宫清漏长 。
——《长信秋词》其一
长信宫中秋月明,昭阳殿下捣衣声 。
白露堂中细草迹,红罗帐里不胜情 。
——《长信秋词》其五
梧桐叶落,清霜飞泻 。秋夜里,那些被禁锢在幽深宫掖的女子们,辗转难眠,唯有那夜漏、捣衣声相伴 。
红颜转瞬老,让她们不由羡慕起那寒鸦,至少它们还能在晨光日影里自在翻飞 。
《长信秋词》共五首诗,均是借汉代宫廷故事寄托诗人的自我之怨 。
唐朝诗人王昌龄是怎么死的 王昌龄

文章插图
封建帝王有众多嫔妃,致使众多女性青春虚度,在寂寞的宫苑里日日年年 。
“寥落古行宫,宫花寂寞红 。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她们的痴情守望却终遭遗弃,其实便有如文人们的功名心切却屡遭贬谪,是一样的悲哀 。
送别——山水清晖远,俱怜一逐臣
王昌龄一生乐朋好友,结交广泛,尤其是入仕后与当时长安的许多著名诗人,如李白、高适、岑参、王之涣、孟浩然、王维等均有交往,常常在一起饮酒作诗 。
在王昌龄现存的一百八十多首诗歌中,赠答送别诗占近五十余首 。
而这些诗作,则大多写于贬谪途中 。
在当时的宫廷斗争中,张九龄等贤相与李林甫一方激烈争夺,而王昌龄则一直立场鲜明地站在张九龄一方 。
后来张九龄罢相,王昌龄的命运也随之下行 。
唐朝诗人王昌龄是怎么死的 王昌龄

文章插图
他先是被流放到岭南三年,接着被贬到江宁八年,之后又在龙标八年 。
王昌龄曾把自己比喻为黄鹤,“黄鹤青云当一举,明珠吐著报君恩”,可叹“黄鹤者,竟不能高举” 。
仕途的失意给王昌龄带来了莫大的忧伤,与友人的赠答送别诗便成了他抒发心中委曲最重要的作品 。
《送柴侍御》里,他吟咏友情的真挚:
沅水通波接武冈,送君不觉有离别 。
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 。
《武陵田太守席送司马卢溪》里,他抒发自己的满腔冤屈,似乎连青山绿水都代为不平:
诸侯分楚郡,饮饯五溪春 。
山水清晖远,俱怜一逐臣 。
唐朝诗人王昌龄是怎么死的 王昌龄

文章插图
《芙蓉楼送辛渐二首》其二里,他自述自己高尚的人格,便有如那天上的一轮皎月般玉洁冰清 。
丹阳城南秋海阴,丹阳城北楚云深 。
高楼送客不能醉,寂寂寒江明月心 。
《别刘谞》里,他更抒发自己有朝一日必能回归朝堂的信念与期盼:
天地寒更雨,苍茫楚城阴 。
一尊广陵酒,十载衡阳心 。
倚仗不可料,悲欢岂易寻 。
相逢成远别,后会何如今 。
身在江海上,云连京国深 。
行当务功业,策马何駸駸 。
哪怕诗人备受贬谪,蒙冤受难,他“行当务功业”的人生理想,从不曾死去;他待朝廷、祖国、人民、时代的一腔赤诚与忠贞,永不会磨灭 。
公元756年,此时的大唐王朝,早已光华尽失,被一场名为“安史”的劫乱带入深渊 。
而王昌龄也近60岁了,须发斑白,他再也跨不上马背,拿不起弓刀了 。
他突然迫切地想归家了,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他想回到故乡的怀抱里 。
唐朝诗人王昌龄是怎么死的 王昌龄

文章插图
▲胡维平五体书法写《芙蓉楼送辛渐》
于是,在这一年,他离开了龙标,一路过辰溪,经武陵,沿江东去 。
却在路经亳(bó)州时,被亳州刺史闾丘晓杀害,生命永远停滞在了那里 。
一个年迈的书生,与一个武将,本身并没有怨仇与交集,为什么,王昌龄会有这样的不幸?许多人感到悲哀、不解、惋惜 。
《唐才子传》中这样记述,“以刀火之际归乡里,为刺史闾丘晓所忌而杀” 。
一个“忌”字,便让一位老人归乡的愿望终于破灭;一个“忌”字,便让一位伟大的诗人惨然离开人世 。
唐朝诗人王昌龄是怎么死的 王昌龄

文章插图
那些未写完的诗篇,那些未实现的梦想,那些未说尽的话语,从此只余寂寂 。
但我们不曾忘记,但历史永远铭记——1200多年前,寂寂寒江,明月高悬,一位诗人的背影挺立天地……
参考文献
王祥《中国文学史话——隋唐五代卷》
【唐朝诗人王昌龄是怎么死的 王昌龄】吴芙蓉《王昌龄诗歌研究》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