凿壁偷光的主人公是谁?匡衡的读音

下面是小城生活网的小编整理的凿壁偷光的主人公是谁?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

凿壁偷光的主人公是谁?匡衡的读音1

匡衡的读音是:kuāng héng

凿壁偷光的故事我们都知道,我们通常也把其中的主人公当成刻苦学习的典型 。竟然要靠偷光来学习,这是怎样一种求知若渴的精神啊 。这一典故出自《西京杂记》 。

在西汉末年,东海郡有一个叫匡衡的小朋友,他十分喜爱读书 。可是他家世代务农,穷得家徒四壁,没有钱给他买自己想要看的书,没有条件支持他求学,这让他十分苦闷 。

后来,他听说在附近有一个有钱的人家,家里藏书很多 。他便跑到那个财主家,去给人家打工,可是他说不要工钱 。那财主感到很奇怪,说哪有这种好事,那你想要什么?匡衡说:“你只要愿意把你家的书借给我看就行了 。”财主满心欢喜地答应了 。

匡衡高兴极了,他再也不用为没有书看而发愁了 。他在白天干活的时候,只要有一空闲,他便马上拿出书来看上一会儿 。可是白天要干活,时间毕竟有限,只有晚上,他才能有更充足的时间去看书 。白天有阳光,不用点灯,可是晚上必须要点灯才能看书啊,遗憾的是他家穷得连买灯油的钱都没有 。

躺在床上,静等着大把的时光白白溜走,他十分懊恼 。要知道人的生命是有限的,时间是宝贵的 。他想,要是有一盏灯该多好啊 。辗转反侧间,他忽然发现墙壁里透出一丝光亮 。原来墙上有一条缝,隔壁的人家的灯光通过这条缝隙透过来了 。隔壁那家的经济状况比他们家好很多,几乎每天晚上都是灯火通明的 。

他想,我何不借着这点光亮来看书呢?他跑过去在这个缝隙处凿了一个小洞,让更多的光线透过来 。这样晚上他也可以看书了 。

就这样,每天晚上他都如饥似渴地用“偷来”的光读书,长大后已经是一个饱读诗书的学者了 。

他曾经认真研读过《诗经》,对《诗经》的理解十分透彻 。别人有不解的地方,经他一解说,顿时感觉茅塞顿开,世人都十分佩服他 。

后来,他通过考试被任用为太原郡的文学卒史 。汉元帝即位之前就对匡衡的才学十分了解,非常欣赏他 。

汉元帝即位后,提拔匡衡为郎中,后为博士,给事中 。由于匡衡博学多才,很快又被擢升为光禄大夫、太子少傅 。汉元帝喜读《诗经》,匡衡对《诗经》的深刻领悟和独到的见解,深合汉元帝之意 。不久又被提拔为御史大夫,建昭三年任为丞相,封乐安侯 。

匡衡在国家治理方面颇有见地,深得汉元帝赏识 。对国家政策和国家大事的讨论总是能够引经据典,说得头头是道 。

后来随着地位的巩固、权力的增大,他内心的私欲开始膨胀 。处于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地位,几乎已经没有人能够约束他了 。他人性中恶的一面逐渐开始显露,他已经习惯享受这种可以呼风唤雨的生活了 。

因位高权重,自然是门庭若市,拜见者络绎不绝,他开始大肆收受贿赂 。屡立战功的将领陈汤竟然因为对他不够“尊敬”,而遭他弹劾陷害 。

作为乐安侯,他本来有封地三十一万亩,但是他还不满足,利用郡图之误,非法扩张食封土地四万多亩 。在成帝时,匡衡被司隶校尉王尊等弹劾,告其“专地盗土”,被贬为庶人,穷困潦倒地度过了余生 。

凿壁偷光的主人公是谁?匡衡的读音2

匡 衡 kuāng héng

凿壁偷光[záo bì tōu guāng]

生词本

基本释义

原指西汉匡衡凿穿墙壁引邻舍之烛光读书 。后用来形容家贫而读书刻苦 。

褒义

出 处

晋·葛洪《西京杂记》:“匡衡字稚圭;勤学而无烛;邻舍有烛而炽不逮;衡乃穿壁引光;以书映光而读书 。”

例 句

古人囊萤映雪,~,头悬梁锥刺骨的学习精神,实在令我们敬佩 。

近反义词

近义词

囊萤映雪

典 故

西汉时候,有个农民的孩子,叫匡衡 。他小时候很想读书,可是因为家里穷,没钱上学 。后来,他跟一个亲戚学认字,才有了看书的能力 。匡衡买不起书,只好借书来读 。那个时候,书是非常贵重的,有书的人不肯轻易借给别人 。匡衡就在农忙的时节,给有钱的人家打短工,不要工钱,只求人家借书给他看 。过了几年,匡衡长大了,成了家里的主要劳动力 。他一天到晚在地里干活,只有中午歇晌的时候,才有工夫看一点书,所以一卷书常常要十天半月才能够读完 。匡衡很着急,心里想:白天种庄稼,没有时间看书,我可以多利用一些晚上的时间来看书 。可是匡衡家里很穷,买不起点灯的油,怎么办呢?有一天晚上,匡衡躺在床上背白天读过的书 。背着背着,突然看到东边的墙壁上透过来一线亮光 。他嚯地站起来,走到墙壁边一看,啊!原来从壁缝里透过来的是邻居的灯光 。于是,匡衡想了一个办法:他拿了一把小刀,把墙缝挖大了一些 。这样,透过来的光亮也大了,他就凑着透进来的灯光,读起书来 。匡衡就是这样刻苦地学习,后来成了一个很有学问的人 。

凿壁偷光的主人公是谁?匡衡的读音3

匡 衡 kuāng héng

凿壁偷光的主人公是匡衡 。凿壁偷光,汉语成语,原指西汉匡衡凿穿墙壁引邻舍之烛光读书 。后用来形容家贫而读书刻苦学习的事情 。匡衡(生卒年不详),东海郡承县(今山东省枣庄市峄城区)人 。

汉经学家,官至丞相 。匡家世代务农,但匡衡却十分好学,勤奋努力,由于家境贫寒,他不得不靠替人帮工以获取读书费用,他“凿壁借光”的故事被世人广为称颂 。匡家世代务农,但匡衡却十分好学,勤奋努力,由于家境贫寒,他不得不靠替人帮工以获取读书资用 。

他曾拜当时的博士学习《诗经》 。由于勤奋学习,他对《诗》的理解十分独特透彻,当时儒学之士曾传有“无说《诗》,匡鼎来 。匡说《诗》,解人颐”之语,是说听匡衡解说《诗经》,能使人眉头舒展,心情舒畅,可见匡衡对《诗经》理解之深 。但匡衡的仕途在一开始却并不平坦 。

【凿壁偷光的主人公是谁?匡衡的读音】 根据汉朝规定,博士弟子掌握“六经”中的一经,即可通过考试获得官职,考试得甲科者,可为郎中,得乙科者为太子舍人,得丙科者只能补文学掌故 。匡衡九次考试,才中了丙科,被补为太原郡的文学卒史 。但匡衡对《诗经》理解之深,已为当时经学家们所推重,当时身为太子的元帝也对其深有好感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