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物理诺奖揭晓,量子通信之父原来是他,这公平吗?( 三 )



我们来总结一下 , 这次获得诺贝尔物理奖的三位科学家的最大贡献 , 是将爱因斯坦和哥本哈根派有关量子局域隐变量之争做了一个终结 , 虽然这个争论早在几十年前就已经渐渐明了 , 爱因斯坦落败 , 哥本哈根派胜出 , 但以诺奖的崇高地位 , 给了这种争论一个正式结论 。
而这三位科学家的研究成果也并非是现在做出的 , 而是经历了半个世纪的耕耘和检验 , 由此也显示出科学的严谨性 , 以及诺奖评选的郑重性与经得起历史检验性 。 诺奖不愧为一个世界顶级大奖 , 它不会漏掉一个引领世界前行的科学 , 而评出的奖项也必将给人类未来带来新的变化 。
量子纠缠理论的应用就是如此 , 由此引申出来的量子计算机和量子通讯 , 以及未来可能出现更多的量子化世界 , 可能会完全改变人类未来的走向 , 其意义是历史性的 , 甚至是无法估量的 。
现在来说说潘建伟为啥没能获诺奖的问题有关潘建伟在量子通信领域的贡献 , 网络上历来有争议 。 科学科普界主流对潘建伟的成就和贡献一直持肯定态度 , 时空通讯也是如此 , 对潘建伟院士的成就非常推崇 , 因为这是中国为数不多真正走在世界前沿的科学技术 。

也有一些人在不断质疑潘建伟的量子通信 , 这些人中还有一些所谓“专家教授” , 他们认为量子通信就是个噱头 , 甚至是骗术 , 欺骗世人和骗取经费 。 对于这些议论我历来是反对的 , 并且多次以文驳斥 。
但有些人和媒体 , 称潘建伟为“量子通信之父” , 甚至“量子之父” , 扬言其必然是未来的诺奖得主 。 对此 , 我是不太认同的 , 觉得有些过了 , 是一种无限拔高 。 早在2019年 , 我就发过一篇文章 , 题为《潘建伟在量子通信领域取得举世瞩目成就 , 为啥与诺贝尔奖无缘呢?》 , 阐述了这个问题 。
量子力学作为物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 , 已经创立和发展有一百多年了 , 如果要说“量子之父” , 有一大批大师级科学家能够与这个称号挨边 , 如爱因斯坦、普朗克、波尔、波恩、狄拉克、海森堡、泡利、薛定谔等等 , 这些大师从理论基础上对量子力学的建立作出了巨大贡献 。

如果说“量子通信之父” , 这次的物理诺奖得主大概可以称得上这个称号 , 他们研究量子纠缠问题也是数十年了 , 并由此开创出了量子信息这门科学 。 而潘建伟的研究项目和成果 , 正是基于这些理论基础上进行的 , 是在量子力学基础理论上的应用和开发 。
尤其是安东·蔡林格 , 这是一位对潘建伟来说有特别意义的人物 。 1996年到2001年 , 潘建伟在奥地利攻读博士和从事博士后研究期间 , 师从蔡林格 , 并参与了蔡林格的一系列量子纠缠理论的研究和实验 , 可以说潘建伟既从蔡林格那里得到了学习和提升 , 也作为助手参与了蔡林格一些科研成果的形成 。
而蔡林格从1983年起 , 就与中国科学院和工程院等机构保持着长期沟通和交流 , 尽其所能为中国学者参与国际交流与合作创造条件 。 他和其团队还参与了中科院主导的“墨子号”卫星的洲际量子通信实验 , 在国际上首次实现北京-维也纳两地量子保密通信 , 这个成果入选2018年度国际物理学十大进展 。
因此 , 在量子通信的理论和实践上 , 是潘建伟的老师蔡林格才具有首创原创成果 , 潘建伟更多的只是在复制基础上的创新 。 比如第一次实现多于两个光子纠缠态实验就是其老师团队在维也纳开展的 , 潘建伟虽然也在其中 , 但只是参与而非主创 。

后来潘建伟在国内也实现了多光子纠缠 , 在量子通信领域取得了一些国际领先的成就 , 但距诺奖要求的原创性和基础性还是有差距的 , 与“量子之父”或“量子通信之父”就更挂不上号了 。
虽然如此 , 潘建伟在量子通信领域做出的卓越贡献还是毋庸置疑的 , 因此 , 他除了得到国内众多重量级大奖外 , 也曾获得许多国外有影响的科学奖项 , 如奥地利科学院施密德奖、欧盟玛丽·居里杰出研究奖、德国洪堡基金索菲亚奖、欧洲物理学会菲涅尔奖等 。
我期盼这次物理诺奖的成果能够迅速结出更多的文明硕果 , 也期盼潘建伟院士及其团队能够创造更多奇迹 , 取得真正诺奖级成就 。 对此 , 各位怎么看?欢迎讨论 。
【2022年物理诺奖揭晓,量子通信之父原来是他,这公平吗?】时空通讯原创版权 , 请勿侵权抄袭 , 感谢理解支持 。

推荐阅读